日本雜誌出版社的結業,為何特別能引起業內人士的共鳴?
業內人士分享與日本雜誌的點滴。

3 月 10 日,由谷合貢創立超過 30 年的出版社 MEDIUM 宣佈破產,MEDIUM 旗下的雜誌包括《Ollie》、《GRIND》、《PERK》、《CYCLE HEADZ》、《nice things.》等,消息發佈後引起了國內業內人士的關注。
因潮流文化自成一派及男士服飾文化的興旺,不少業內人士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日本雜誌的薰陶。從剛開始的接觸到深入瞭解研究,從進入行業的菜鳥逐步成熟,當中都有從日本雜誌中吸取到一定的養分,甚至因為接觸到日本雜誌而決定從事潮流文化相關行業。
今回,HYPEBEAST 便邀請到 12 位與日本雜誌長年接觸且不同領域的業內人士,分享他們與日本雜誌之間的故事,對雜誌行業的一些看法,從中感受他們為什麼會對日本雜誌產生共鳴。
第一次接觸日本雜誌是什麼時候?
五郎:「大概從初中時代開始,1994 年左右。那時候接觸日本潮流資訊,唯一途徑就是日本雜誌,第一本購入的是《BOON》或者《ASYAN》,已經記得不太清楚了。當時因為家住銅鑼灣,所以我大多會到三越百貨公司(目前銅鑼灣希慎廣場原址)的日本書店,又或者皇室堡地庫的 HMV 購買。坦白講那時候年紀還小,根本就不太瞭解潮流文化,最大興趣就只是看看日本的球鞋潮流,看看那邊有什麼特別的配色。不過印象中 1996 年左右因為日劇的大流行,身邊朋友也開始討論木村拓哉、竹野內豐、廣末涼子等明星的造型搭配,再從日本雜誌慢慢瞭解他們身上的單品。而我自己也是那個時候才逐步認識 A BATHING APE、SILAS、HYSTERIC、ELECTRIC COTTAGE、RED WING、PORTER 等當時東京所流行的品牌。」
Tea Watanabe:「第一本購入與日本街頭流行有關的雜誌是《BOON》。後來,我翻閱到東京文化雜誌《TOKION》,裡頭詳細介紹眾多東京街頭文化,發現這雜誌的創辦人是個美國人時,激發了我想要學習日語閱讀及理解當中的內容。《TOKION》啓發了我要多元閱讀的心態,後來除了大眾流行雜誌之外,我也會開始翻閱《SWITCH》、《+81》看視覺排版也開始習慣獨自讀字。這樣的改變讓我超齡於身邊的許多朋友,當然我還是會去看《BOON》裡頭介紹哪雙限定球鞋,只是當時二十歲未滿的我已知道,所謂自己想追求的流行次文化,不只是表象而已。
後來我在日本求學期間,更認識了被收購前的《Vice Japan》團隊,他們教會我許多編輯的技巧。之後也接觸了另一本日本街頭的老牌 Free Paper 《DICTIONARY》,當中介紹了許多日本街頭的真實現況。那時的我也因為人住在大阪,更讓我學會不要只注目「里原宿」,這個已經鈍化成排隊代購的商業代名詞。」
Cocu:「對我來說真正意義上購入的第一本日本雜誌是《Lightning》2009 年 11 月號,當時我第一次去東京,在涉谷十字路口的大盛堂書店購入。雖然當時購買了好幾本不同雜誌,不過這本《Lightning》因為是手繪風格的封面設計,是我當時最喜歡的。非要說意義的話可能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上的滿足,不能很明確的描述那種情緒,但無論對於當時自己從事的雜誌設計工作還是對服飾的愛好,都有一種既陌生又親近的感覺。
之後有幾年一直追著買《Lightning》、《Clutch》、《Warp》和《2nd》。其中《2nd》有一期的大專題叫「Chino or Cargo」,圍繞這兩種褲型而展開的豐富內容非常好看,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
Fiona:「第一本應該是 2006 年左右在廣州流行前線那一帶賣水貨雜誌的小書攤買到的《Smart》。我記得當時拿到手就翻了好多遍,雖然文字是靠猜的,但圖片和內容都是我當時很感興趣的,跟挖到寶藏一樣,哈哈。」
Hero:「2000 年左右,潮流資訊還不發達,特別在小城市,想找到潮流資訊更是難上加難。我那時是從海外親戚的朋友那裡借來翻看,有種如獲至寶的感覺,尤為珍惜。而自己真正第一本購買的日本雜誌是 2005 年去日本留學時,在到日本第二天就買了《Ollie》和《Smart》,到現在仍記憶猶新,雖然看不懂內容,但靠圖片認識了很多品牌。它們是我後來走向服裝行業的引導者之一。」
Tony:「第一本是《POPEYE》,還記得是 2005 年,我還在日本長崎縣佐世保市讀中學。對我來說是對潮流感興趣的開始。」
現在還一直在買日本雜誌有哪些?有哪幾本特別喜歡?
Kidsosoul:「我其實沒有一直追著買的雜誌,因為我主要買特刊比較多。最早買的是《Sneaker Tokyo》,第一本是 2011 年的藤原浩特刊,可能國內在那個時候很少去為一個人去做一本這樣的球鞋特刊,去介紹他設計過或者他喜歡的鞋子,算是一種新的形式。之後印象比較深刻的應該是一本《Nike Air Book》的特刊,那一本把 Nike 所有的氣墊科技類型和鞋款都做了比較完整的總結,還附贈了一塊 MAX AIR 的氣墊。以我自己買到的日本雜誌來看,我覺得他們的挖掘能力和總結能力都比較強,他們真的能找到了很多元年的產品來拍攝,讓讀者有機會看到真正 OG 的東西是什麼樣。」
Tom:「我們這個年代的人都繞不開《BOON》、《Smart》 、《STREETJACK》這幾本雜誌。日本雜誌對我來說就像藝術品,圖片的拍攝、雜誌的 Layout 都很用心,日本雜誌的編輯力很強,他們是以一個 Lifestyle 的方向來做的。
《Casa BRUTUS》和《BRUTUS》都是我一直都會追的雜誌。最有記憶的一期是專門為建築界的 「教父級」 建築師丹下健三出的一本專輯,一直都很喜歡他的作品所以印象很深刻。」
Kos:「高中時候,我在圖書館就看過《BOON》、《GETON》、《RELAX》,之後也一直要追著買《BOON》,從裡面學到很多關於古著、球鞋的東西。那時候沒有手機互聯網,看這些雜誌是唯一的渠道瞭解時尚和潮流方面的東西。」
England Summers:「以前最喜歡《Relax》和《流行通信》,幾乎每期都買,然後是《StudioVoice》、《BRUTUS》、《CASA BRUTUS》、《POPEYE》等等我都會定期買來看。偶爾會買來看的有一些生活方式類的像《天然生活》、《ソトコト》、《Ku:nel》、《暮しの手帖》,也有比較偏設計的《idea》、旅遊的《NETURAL》,其實連《an an》,或《女性自身》。最近比較喜歡的是與法國版權合作的兒童時裝雜誌《Milk》,還有戶外雜誌《GO OUT》。
有幾本是特別印象深刻的。第一本是有一次我在東京逛二手書店時淘到的由樂隊 Talking Heads 貝斯手 Tina Weymouth 擔當封面的 1981 年 5 月刊的《Studio Voice》。那個時候他們已經和美國《Andy Warhol’s Interview》雜誌有版權合作,是一本「Maper」(magazine paper),有點像報紙,只有封面封底是彩印。
第二本是是以『鬼太郎』做主題的《PEN》 2010 年 5 月號,完全就是因為我很喜歡鬼太郎。第三本叫是 2008 年 1 月號的《旬がまるごと》,這本雜誌每一期以一種食材作主題,我手上這本整本講大蔥的,很有深度,也有很多硬料知識在裡面。因為我從來沒有看到過這種做法,我覺得他們很勇敢,很有幽默感。如果你在中國編輯選題會說「我提議下期做大蔥,整本做蔥」,應該會被人打吧(哈哈)!」
Hero:「從 2012 年開始,每期鐵打不動購入的 4 本雜誌:《free&easy》(16 年已休刊)、《POPEYE》、《GRIND》、《GO OUT》,每本內容各不相同,但談及真正擴展我思維的要數《free&easy》。小時候喜歡街頭文化,喜歡的內容其實比較單一,在接觸到《free&easy》後才開始瞭解阿美咔嘰文化背後的博大精深,很多類別的服裝都是從這裡延伸出來。
我也曾有幸去過《GO OUT》母公司,瞭解到整刊雜誌,由 7 個人完成,其中還有幾位是外聘臨時工。細想了下,內容信息量超大的月刊,靠 7 個人完成,這是一個專業度、知識面是多高的團隊!也證明瞭能輸出好的內容,是跟本身專業素質有關的。」
何時是你心目中日本雜誌的黃金期?日本的媒體業界給到你最大的啓發是什麼?
五郎:「對我而言是 1990 到 2010 年所橫跨的 20 年。簡單來說,就是網絡資訊仍未發揮起來,日劇、裏原宿文化最強勢的時候,那時大眾接收最新資訊的最快途徑,就是靠各大日本雜誌的報導。最大的感受是,媒體對於大眾的影響力真的難以形容,那時候雜誌封面人物所著用的、專欄作者所推介的,總會令到身邊朋友「一窩蜂」去搶購。」
Tea Watanabe:「若要說我這個世代的黃金時期,我想應該是 2002 到 2012 這十年,網際網絡啓動了大家想要互聯的心態,千禧年後的《HUgE》、《Sense》以及停刊又回歸的《TOKION》都是想要深度閱讀又能理解日本品牌演進的好刊物。《Ollie》在 2009 年還能分支創立《GRIND》實在不簡單,《GRIND》創刊時的封面人物是 Dragon Ash 的降谷建志,標題中寫到「穿得隨興『不良』,展現你的良好 SENSE」;同一個月的另本雜誌《HUgE》也同樣用了「『不良』的 Coolness」,兩本雜誌的同月號都用了「不良」來表現出當年日本鼓勵人們表現個性表現雅痞,即便是大人了依舊不要忘記「不良少年」的那個又帥又壞的初衷。我認為千禧年後的日本雜誌的新銳「街頭 Big 3」就屬《GRIND》、《Warp》與《Eyescream》,現在還存活的也就只剩由 SPACE SHOWER 支撐著的《Eyescream》了。
日本媒體給我的最大啓發是:『永遠不要走在最前面,但永遠也要懂得幫助走在最前面的人們。』」
Cocu:「如果讓我定義日本雜誌的『黃金期』的話我會覺得這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我可能會跳出雜誌這個概念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看,因為豐富且全面的信息並把它們綜合起來考慮我覺得才更有意義。
雜誌與整個出版業界的發展、規模、變化以及出版物的銷售等等很多因素息息相關,而且還要看這個動線啓止時間點的設定,比如在 2009 年日本全國的書店是 1 萬 4 千多家,在 2014 年則變為了 1 萬 2 千多家,這說明瞭什麼呢?又比如日本出版物的流通是按照一種「委託販賣」的流程原則,很多書店承擔的風險會相對減少,這又說明瞭什麼?眾多複雜的因素綜合起來都會刺激和影響著雜誌的發展。」
Tom:「日本雜誌的黃金期大概是 2000 年到 2010 年左右吧,那時候你的品牌能上到日本雜誌或者一些網絡媒體會有一種好像被這個潮流界認同了一樣的感覺。譬如以前的《honeyee.》,能讓他們有興趣採訪就代表你的成功和馬上會吸引到很多人關注。
我有好幾個朋友都是日本潮流媒體裡的 OG,他們做事很認真,很細緻及專業。據我瞭解,有很多雜誌背後團隊不超過 5 個人,他們很多都是因為熱情一直做下去。」
Fiona & Kos:「感覺是在 90 年代末,2000 年代初。我們覺得日本的媒體和產業本身的關係非常緊密,比如《POPEYE》從 70 年代創刊開始就一直和日本的男裝發展進程相互影響推動,引導著風潮和文化的形成和變化,一直到現在都還保持著雜誌獨立性、自己的風格和專業性,可以說是業界常青藤,整個雜誌的發展過程和一代代編輯們的專業和敬業精神都非常值得尊重和學習。
另外我們在很多年前因為一些工作上的事務認識了《STREET》的創始人及主編青木正一先生,幾年前也見過他們的攝影兼編輯,兩個 20 來歲的小姑娘,他們三個人當時負責做兩本街拍雜誌,工作量很大,但是他們卻不覺得辛苦。他們給我的印象是很熱愛自己的工作,有媒體工作者的覺悟和理想主義色彩。」
據你觀察,近年日本雜誌的質量是否有變化?有哪些優劣之處?
Jeffrey Zhang:「我第一次接觸是因為香港媒體《東 Touch》和《milk》裡面有大量轉載日本雜誌的內容,至今我還一直有購入不同的日本雜誌。就我看過的雜誌來看,我覺得它們本土的內容變少了,內容上變得相對更國際化。優勢是跟上了全球化的列車,不足之處就是缺少了日本雜誌在一直以來的國外文化轉變成本地文化的靈魂,某程度上變得跟西方雜誌內容類似,但可能視覺設計和傳播力上還不及西方雜誌。」
Tea Watanabe:「我覺得日本雜誌的質量由於教育文化的影響,整體來說依舊維持高水準的表現。能夠在市場上存活雜誌裡頭,最大的優勢在於這裡有太多的教育培養出許多中規中矩的人才,只要有創意的領頭羊指揮,所帶出來的規格總讓每本雜誌都有其收藏價值。
不足之處的話,可能會是無法面對當今社會的『分眾市場』與『速食文化』。但對媒體傳遞,在內容上要同時追求『深』與追求「廣」往往是天差地遠,難以並進。要不你就像是《Smart》專心服務年輕朋友,每期附錄讓消費者覺得性價比超高的贈品小物;或是《POPEYE》背後早已『勾結』好所有買單的品牌,製作出讓讀者、編輯、廣告主……都皆大歡喜的刊物。」
Kidsosoul:「近年來我買的日本雜誌已經不多了,因為球鞋特刊最近出的不是特別多,而 2010 年到 2012 年有好幾本球鞋特刊都做得很不錯。拿自己手裡有的書來看,我覺得 2015 年出的《New Balance Book》就不如之前的幾本 New Balance 特輯。然後也買了《OUT OF STOCK》,噱頭比較足,但仔細一看,其實還是比較無聊的。總體來看,我覺得日刊的優勢就在於挖掘和整理總結,他們有時候就像在做考古那樣,感覺他們做的不是雜誌,是資料庫。不足的地方就是有點死板,就是他們都是按照一個流程走好幾年,沒什麼變化。」
Cocu:「從我開始關注日本雜誌這十餘年,我個人覺得在我感興趣的範疇內的日本雜誌質量一直都非常高,沒有一個特別明顯的所謂進步或者退步的發展時期或『變化曲線』。不過其實編輯團隊都會在製作編纂中不斷總結經驗來進行很多調整,我覺得在長期的認真工作中必定是逐步提高了日本雜誌的整體質量。能夠不斷思考進取,改善不足永遠是任何行業的重要優勢之一。」
Xiaopeng:「我覺得 20 世紀末至 21 世紀初是日本雜誌最好的時期,那時候看日本主流雜誌會覺得類型非常豐富,市場非常多樣化,覺得他們總是能以很低的成本做出精緻又有話題性的內容,成本控制很厲害,另外就是能看到人脈資源的重要性。這幾年已經不太看日本雜誌了。沒什麼變化,當季的消費導向資訊太多了,我不再需要通過印刷品去獲得這些資訊。」
如何看待這次 MEDIUM 破產結業的事件?
Tea Watanabe:「其實創辦人谷合貢於 1988 年年紀輕輕就能創立《Ollie》,至今 30 個年頭,2013 年時 MEDIUM 的營業額,雜誌銷售高達八億五千萬日幣,實力絕對是有。同時他能夠懂得用滑板招數來命名雜誌名稱,街頭的《Ollie》便是取自滑板招式『豚跳』,後來《Grind》則是『輾磨』(輪架的一部分與障礙物摩擦),爾後還有展現『女力街頭』的《PERK》以及生活風格雜誌《nice thing’s》進攻文青市場,如此創意的表現也凸顯出這家公司滿滿的創意與活力,任誰都無法料到這間公司會一夕之間倒閉。
當然其中的關鍵就在於《Ollie》和《Grind》的關鍵人物千葉琢也,他在雜誌邁向 30 週年的 2018 年初做完了《Grind》 Virgil Abloh 封面的一期之後,就率眾離職另起爐灶創立了新雜誌《Silver》。」
當然這次的 MEDIUM 倒閉事件,日本網民有人謾罵前員工自立門戶還挖角實在忘恩負義,也有人說可見這老闆沒有能力留住好人才。我只想說他人的家務事我想外人永遠看不清,有時候並非時代的洪流淹沒你我,懂得珍惜好人才,有共識再共事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即便沒有後浪湧起,身為前浪的你我自身化為死水,死在沙灘上也只是遲早的事。」
Cocu:「MEDIUM 的結業確實挺惋惜。因為在我個人情感來說還是最喜歡有「實物感」的紙媒雜誌,而且 MEDIUM 旗下的《Cycle Headz》也是我最喜歡的日本機車雜誌,因為我覺得這是把機車與服飾文化結合的最好的一本雜誌。」
England Summer:「每一個出版社結業都有惋惜的感覺。不知道他們破產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我只能說新世代的閱讀習慣和生活方式和上一個世代很不一樣,沒有辦法做好線上策略的出版社,可能也會遇到很多瓶頸甚至是危機。」
Hero:「 繼《Free&Easy》休刊之後,最遺憾的就 MEDIUM 破產這個消息,對我來說《GRIND》是造型教科書,《Oliie》是街頭傳承者,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有公司接盤 MEDIUM。」
一本雜誌的銷量對你來說重要嗎??
Xiaopeng:「重要,但不是判斷雜誌好與不好的唯一標準。」
Fiona & Kos:「作為讀者來說的話,自己喜歡看的雜誌銷量有多少一點都不在意,當然希望它賣的好一些,生存的久一些。」
Kidsosoul:「我覺得還是重要的。如果說內容是一個主觀評價這本雜誌做得好不好的標準,那銷量就是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條件。銷量還是可以反映一些問題的,你不能只是『自嗨』,完全脫離實際地去做東西。」
England Summer:「非常重要。沒有銷量就是沒有人喜歡買。沒有讀者群(受眾)就沒有客戶埋單,沒有人埋單就沒有成本去做產生有質量的內容,是一個惡性循環。」
Hero:「對我來說內容是否吸引我更重要,與銷量無關。」
日本雜誌對你目前從事的工作有什麼影響?
Jeffrey:「它們改變了我的審美和未來的職業走向,目前工作上基本是 50% 創意資料參考的來源。」
五郎:「打從 2001 年加入媒體工作開始,前輩們也會建議我多看日本雜誌尋找專題靈感。基本上所有跟潮流文化有關的日本雜誌都要追看,單是看雜誌就已經連睡覺的時間都不夠。有時候甚至會『抄襲』他們的專欄主題,重新製作一編比較適合香港讀者口味的故事,舉例好像『利用一件外套配搭出整個禮拜不同造型』又或者『以有限金錢也搭配出最流行造型』的文章,其實都是參考日本雜誌的專欄主題出發。
另外在我心目中,日本雜誌對於產品的推廣手法亦是最專業最成功的,例如 2001 年 10 月號的《RELAX》,想不到因為 BAPE 與 PEPSI 的聯名系列,能夠以一整期雜誌內容完整報導整個企劃的來龍去脈;為了推介最新的 Nike Air Max,又或者最新的 Levi’s 牛仔褲,不但會搜尋日本每個角落,抽絲剝繭地由系列的首件作品從頭為讀者詳細解讀一次,而且當中更加會加插不同的專家訪問,以及邀請明星名人作親身示範,令讀者們對於該件產品印象特別深刻,掀起大眾討論之餘更產生濃厚的購買意欲。
現在 432Hz 店內最高人氣的幾個品牌都是來自日本,而且大部分在香港地區都是獨家發售。每當需要進行造型拍攝的時候,我仍會找些日本雜誌出來翻一翻尋找靈感。」
Cocu:「日本雜誌對我目前工作的影響或者幫助不是簡單幾句話可以概括的,對眼界、審美、思考方法其實都有很大的幫助。我之前做過快 10 年的雜誌設計工作,現在的職業是刺青師,看起來與雜誌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但其實很多東西是融會貫通的,尤其是在從事與流行文化相關或者任何形式的設計工作我覺得基本上都能從日本雜誌中汲取到很多營養。」
Tony : 「《Ollie》幫助我瞭解到不少日本的街頭文化,而從事日本買手店行業就是因為看了日本雜誌。」
Tom:「早年間影響很大,不過近 5 年來感覺已經沒那麼厲害了。因為我們的潮流媒體比任何一個國家都多,而且中國媒體一直都有在報道外國潮流資訊,所以我也不用去看別的國外媒體就能接收到最新的信息。其實一直都在說,國內媒體是更需要推廣國內的一些潮流信息而不是一直 Copy & Paste 一些信息,這樣我們才能出現像 2000 年的日本這樣的黃金時代。」
Hero:「很多人說雜誌不算書,是用來消磨時間的,但對我來說日本的雜誌大部分都是教科書。像 Levi’s 這樣的品牌都要來日本找自己品牌的歷史,那對於我們來說,無論是追根溯源、設計還是造型,都有更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England:「看日本雜誌學了很多『講故事』的方法,講故事的能力對一個從事傳播行業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技能,日本雜誌某程度上是我的恩師。例如寫一個品牌故事的套路(思路),做一個專題的基本組成元素等等,都是從日本雜誌學的。還有的是看一個故事宏觀的態度,通常我想一個故事或專題都會想想這個是來自什麼文化,對什麼文化有影響,而非單單講一個事件的故事。
第二是對細節的執著也是我覺得很值得學習的精神,細節往往就是贏人一步的地方,這一點一直對我的工作影響很大。另外還有美感教育,看著日本雜誌的平面設計和拍攝長大,在我以前做媒體的時候也經常拿日本雜誌來模仿和參考,也有點耳濡目染。」
從所從事的行業出發,你認為雜誌這個工業最大的挑戰和問題在哪裡?
Cocu:「我認為雜誌工業最大的挑戰和問題其實還是要回歸到最根本的一點:如何做出一本好看的雜誌。因為我覺得這是一件很不容易才能做好的事也是根基。如果連這件事都沒有做到或者沒有以這個目標去做,那所謂的整個『雜誌工業』和體系就很可笑了。」
Tom:「全世界都在變化,改變大多都是因為網絡。對這一代的人來說為什麼不直接打開網絡,還去翻頁慢慢找想看的東西呢?電腦或智能電話都知道我想看什麼,自動給信息我。以前我們都會因為某些獨特的觀點角度而翻閱雜誌,也期待著下期他們會說些什麼,這是因為雜誌團隊會給到讀者一些新鮮感。但現在因為網絡發達了,到頭來好像是讀者在逼著雜誌寫一些不是雜誌行業的人想告訴你的內容。
回到國內,我覺得應該有給到行內人寫故事的平台。在日本,沒經驗是不能稱之為潮流編輯的,或者說沒怎麼容易有這麼大權利去做一個專題、文章。國內給我的感覺是一些媒體和自媒體好像是潮流的嬰兒班。」
England Summers:「日本雜誌類型十分多樣化,有很多針對不同年齡和類型社群的雜誌,雖然個別消費群可能比較小,但感覺還是有一批忠實讀書。但現在大家都能以很低的價錢甚至免費,在線上看到喜歡的雜誌。有些 App 付月費就能無限閱讀他們目錄上面的雜誌,這樣其實慢慢都會變成線上雜誌,不需要印刷那麼多實體雜誌。
另外的問題,就和全世界的雜誌一樣,變得比較商業化了。多了很多商業合作的內容,編輯自主權少了,難免會影響質量。日本雜誌現時為了生存大部分內容都是客戶埋單的內容,完全變了一本 Catalog。客戶部變了編輯部,編輯只是傀儡。我試過有一些非商業的故事想要和雜誌合作,那個總編輯還沒聽完我要說的是什麼,就已經說『沒有稿費不能做』。給我感覺是缺乏人才,且有很多態度永遠比水平高的編輯。這對我們要做溝通的人來說是很大挑戰。」
Xiaopeng:「現實是,除了業內人士還在購買一些相對新的,小批量製作的雜誌,幾乎沒人會買雜誌和閱讀雜誌了,這是最大的挑戰。」
就在截稿前傳來消息,Tryout 正式收購了 Medium 的出版業務,旗下《Ollie》、《GRIND》、《PERK》三本雜誌將交予到新公司進行編輯製作及出版發售。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訂閱 HYPEBEAST 電子報與關注下方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