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厭世代-HYPEBEAST 邀請 3 位高雄業內人士分享成功創業經驗
人生迷惘的你,可曾想過「創業」一事?或許聽聽這 3 位前輩的建言會讓你恍然大悟,導引你到新的方向。

相信關於「創業」,身處在「*厭世代」的年輕人都曾忽飄過這個念頭,在低薪、房價與物價高漲的現在,不能說那是個遙不可及的夢,但沒多少人譨擁有足夠的勇氣去承擔那個衝勁。從小到大很多時候,血氣方剛或許能排開很多心中罣礙,失敗之後或許還能一笑置之,但在體認到社會的現實面之後的三思而行,或許成了大家必經的歷程。
關於高雄的就業狀況,就不得不提大眾常提的「南北差異」。此論點除了凸顯了人文特質之差異外,其脈絡也必須追溯到其城市定位的歷史脈絡,對於年輕人更直接的難題無非落在大學求學這個人生關鍵階段,爾後又將轉職成為「社會新鮮人」,如此充滿不確定性的平凡之路,牽扯了各種不安、沈默、失落與掙扎。
不久前,筆者有幸訪問台灣名廚江振誠,他點出或許是台北的氛圍造就了離鄉人必須闖出個什麼,才能滿足長輩對於北漂成功的定義,世代的認知差異或許對於年輕人仍有些許隱性的影響。如今筆者將家鄉「高雄」設為主題,邀請三位定居高雄且落地創業的業內人士,一同討論關於高雄與個人事業,進而探討年輕人該如何看待「創業」一事。
「*厭世代」:九零年代前後的出生的世代(廣義定義)
創業基地:高雄
身為下港體制與國語作業簿的主理人MR. SKIN / 賴皮,先是在家鄉高雄開設嘻哈夜店 Cocco & Co. / Kaohsiung,並在上月於信義區隆重開幕 Cocco & Co. / Taipei,熟知北高兩地風情的他先與我們分享起關於 Cocco & Co. 的初衷:
當時離開夜店體系,開始搞我自己想做的派對活動時,每次都要勞心勞力找場地真的很麻煩,就有了想要擁有一個自己的空間的想法 ; 而當時我們也有一群人也正在非常用力推廣高雄嘻哈文化,也就是「下港體制」,這期間我被邀請去韓國梨泰院的兩間夜店裡放歌,這兩間夜店 Underground 感很強,氛圍霹靂好,觀眾聽歌素質高,印象極為深刻。回來台灣的時候,我就認為我的空間就該是這樣,我想把這樣的氛圍帶回我的家鄉,我想擁有一個跟大家不一樣的地方,這就是高雄可可幫最初的概念。
而第二位來自玖零零原型工作室的山姆,來自高雄以南的屏東,工作室之名為屏東的郵遞區號,以雕像創作跟設計師玩具為主,偶而接洽部分有趣的商業合作案。山姆高中時期就讀高雄的藝術學校,斷斷續續在高雄也有 10 幾年之久,他認為高雄城市一直維持在一個慢慢成長的階段,人跟人之間也是保有一定的溫暖度。而這正是他被高雄所吸引的地方,因此選擇辭掉台北工作回高雄創業定居。
而第三位即是 HYPEBEAST 的好友是在地高雄人—— Andrew,身兼 Guerrilla-Group、OSVI 與 NXWV(新浪潮)等單位負責人。「剛從北京畢業回國的我是沒有工作室的,由於我是高雄人,加上吉豐成立時的資本額真的是滿低的,就只有我跟我的合夥人兩個人扛所有業務,為了減低成本開銷,前兩年都是在自家客廳辦公,而團隊逐漸擴編的成員也多是過去就認識、我也相信的當地朋友,在考慮創業初期的環境以及成本開銷,很自然地就在高雄起步了。」
服裝設計開發的工作雖然與工廠、面輔料廠商、通路等關係緊密。但現今服裝品牌大多業務能透過網路及物流相互配合。就台灣而言工作室坐落何處其實影響不大。而我的生活其實很簡單,我也不太喜歡到處認識人或是交際,省去團隊同仁搬遷的麻煩與支出考量仍然是我們留在高雄的主因。
在了解三位選擇高雄為創業基地之後,今番來深究各自經營品牌與在地的連結之處。
Andrew 承接上段補充說道:「高雄是從小成長的地方。即使中間有離開台灣將近五年的時間,
山姆則順勢闡述個人的創作理念:「工作室很多創作發想跟理念都來自於台灣的宮廟文化,而高雄的宮廟非常多,也有很多都非常有歷史年代跟文化的傳承,有事沒事我都會跑一些廟宇去看看順便找一些靈感的來源。」
相較以上兩位的創業性質,賴皮擁有將近 17 年的放歌資歷且舉辦過大大小小的派對,過程中擔任了表演者、主辦策劃單位與夜店老闆等多樣的身份轉換,種種體悟想必是滄海桑田。
論經營想法,很酷,因為我放歌今年算是第 17 年,在我的印象裡還沒有南部的夜生活品牌開到台北去,所以對我而言有種似乎在為自己家鄉寫歷史的感覺(自己說啦)。而且可可幫一直都是以很實驗性質的方式在這個業界存活,它是我用來把商業和文化結合的實驗體,這次在台北開設分店,更是這個實驗體最大的挑戰。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說到挑戰,三位受訪者的事業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其中論及藝術設計、服裝與嘻哈音樂,今番先論 Guerrilla-Group 可曾想過推動高雄在地的時裝文化?
「文化的推動不僅限於高雄在地以及服裝層面。
然而,賴皮率領的南部嘻哈文化推廣單位「下港體制」至今也成軍三年多之久,如要談論所遭遇到的大小一切絕非三言兩語就能傾吐衷腸的:「上面有提到我是離開夜店體系後開始做自己想做的事,我記得當年第一場下港體制來了一百多個人,而當我播放一些台灣地下饒舌音樂時,現場所有人不僅都聽得懂,也都會跟唱,這讓我很驚訝,我就覺得把這個世代的聲音推廣出去是必須要做大的事。」
即使我們就是小眾,但我就是想要知道「小眾極大化」後會怎麼樣。接下來的幾年,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嘻哈盛況,我認為我們的確見證了一個新時代的誕生。阻力嘛…..大概就是回收和投入不太成比例吧(苦笑)。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而文化創意產業在高雄的定位又是如何?
「其實高雄在這方面非常薄弱,在高雄並沒有太多的舞台讓這些產業發揮,明顯高雄很想把這塊產業加強,但真的很可惜,人才一直外流,相關就業機會也並不這麼多。」山姆說道。
近年台灣各大縣市對於「文創」領域進行許多能量的挹注,藉此吸引觀光客的到來,像是高雄駁二所代表的鹽埕地區,在今年也陸續開設了許多全新商家,如銀座劇場即是不少業內人士極為推薦的所在。不過,人才流失自始自終都是高雄所要面臨的問題,離開的年輕人們若無法返鄉薪火相傳,對於在地文化的培養或將只能期待積沙成塔的成果,但要等待多久?
對於高雄人來說,「文化沙漠」一詞早在耳邊縈繞了多年之久,往往大眾對於高雄的印象僅停留在部分特定景點,難道高雄真的只有這樣嗎?
高雄是否真為「文化沙漠」?
Andrew 對於「文化沙漠」同樣提到人口外移的問題根本,廣大青年們總在最有能量的階段離開高雄,此消彼長之下使在地的文化激盪力上確實較為薄弱,
「我以前是跳舞的,
「回到文化沙漠的部分,高雄由於是工業都市,
因此在文化產業的部分確實選擇是少很多的, 再加上人口外移這個原因, 因此在整個產業內的循環上會比較不力於新創的發展。 但我認為這個正處於一個改善中的狀態,以音樂產業來說, 高雄現在多了許多不錯的音樂展演空間, 這個現象相較前幾年確實差異滿大的。」
而山姆亦同意高雄為文化沙漠的觀點。「高雄從日治時期就是工業港都,因為目前時代的轉變,高雄人開始在意生活品質與美感,近幾年也開始慢慢地拓展這部分,也有慢慢在進步了。比起中部以北的這類展覽或文化,相對來說高雄也許就不這麼多也沒那麼專業,其實高雄該有的都有,是滿有潛力的地方,就看這匹千里馬遇不遇的到伯樂了。」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所謂的「高雄文化」?高雄有文化嘛?
賴皮認為此題要看從哪種文化作切入,高雄有很多元的文化種類,DJ 賴皮自然能對音樂這塊侃侃而談:「高雄音樂這塊的人文和其他城市比起來,由於我們天性比較 chill,人跟人之間也比較 chill,步調比較慢,處事態度也比較鬆,但投入派對時特別放得開,很爽,台北就比較ㄍㄧㄥ(比較拘謹),比較慢熱,不太一樣。」
我想這就是高雄人的一個特質代表吧!一個 「不管來幹嘛,只要是來找高雄人玩就好爽啊!」的文化特色。
賴皮順勢補充說道:「我覺得如果拿 Cocco & Co. 來比較其實不太準,因為和主流夜店文化相比我們,根本就如同邪教團體般的存在 a.k.a 同溫層太厚。這也是我想做的『小眾極大化後會怎樣』後的產物,我們會是很獨特的存在,這是我們的優勢,但劣勢來說就是有太多的未知吧。你不知道這樣的模式在不同城市會不會被接受,只能用很敏銳的反應去應對這些未知,會比較辛苦。」
從賴皮的說法中,能看見他依舊對於家鄉擁有極大的熱忱,而他也認為高雄依舊很酷,而且還正在越來越酷,他也看見了許多年輕人對於在地次文化的投入愈來愈多。
年輕人該如何看待「創業」?會鼓勵年輕人創業嗎?
今番回到主題,現代年輕人究竟該如何看待「創業」?
「我覺得可以解釋為自我追求吧。」Andrew 認為台灣創意產業某方面來說被壓縮得太久,
「我 26 歲才開始創業,現在的產業變動的非常快,
Andrew 很鼓勵年輕人勇於注入這個產業裡面:「因為從他們的角度所看到的東西才會是最新,最有潛力的,
不過前提就是清楚自己想追求的是什麼。無論是做品牌或是創業,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賴皮同樣支持年輕人創業一事:「我認為是有覺悟,就去嘗試。不要害怕失敗,
山姆表示:「現在的時代,自行創業變成一種風氣,很多年輕人只看到創業的好處(自己當老闆、自由度高、收入高等)就會一頭熱的栽進去,但其實自己創業面對的人事物遠比當別人員工壓力都來的大,且現實層面也會把你往死裡打!」
「自行出來創業絕對會讓自己的心理素質更強大,但是自己必須知道自己的專業度夠不夠,而且不要給自己留太多後路,必須抱著一生懸命的態度,如果自己做好準備,絕對鼓勵年輕世代創業。」
能看見以上三位皆十分鼓勵年輕世代出來創業,但也耳提面命必須要有承擔失敗的勇氣如您不幸跌了個跤,也請不要自怨自艾地陷入負面輪迴,從嘗試中尋找個人定位,從追求中體驗成長經歷,迷失方向只是一時之遇,不用怕,因為慢慢來比較快。
除了本次受訪人士所提供的心得之外,筆者亦想分享高雄在地多位年輕代表,包括 Shadow Project、水神、The Fur. 與淺提皆是近年不得忽視的新浪潮代表,彼此的互相協力串起台灣多地勢力,一同為 K Town 這塊土地奮鬥與找到認同。明年隨著大港開唱的回歸,票券當日即刻售罄的熱況,將在吸引不少人前來高雄⋯⋯,相信到時能再讓外界感受到高雄那壓抑已久的能量。
而以下為三位受訪者對於年輕人返鄉的溫情呼喊:
Andrew:「肯定希望年輕人多多返鄉,高雄路上年輕人真的很少⋯⋯高雄基本上現在就是拉昆市吧,路上根本小貓沒幾隻,
賴皮:「一定要!提到『返鄉』就代表著前提為『離鄉』的狀態,而離鄉之後看見了什麼樣的世界?累積了什麼樣的資源?
在返鄉同時,看看是不是有能夠拿來應用在創業上的機會,
山姆:「以工作來說,只要提到就業率基本上都是以台中以北的機會比較高,但其實南部上去的人很多,也因為這樣南部跟北部比起來,任何資源都比較少一點,我是滿希望大家可以留在自己的家鄉看看,是否能為自己的家鄉做點甚麼。但還是必須以現實面為主吧!」
最後回到本次專題的根本——創業,這詞乘載著背負著各種意義的旅人們,無論該如何看待這個過程,都會是人生的一個轉折,是進是退,步步皆是印記,是你那曾為人生努力一搏的證據。
有興趣的讀者不妨點此觀看更多特輯,亦可關注以下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