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Cyberpunk」?7 套你死前必定要看的 Cyberpunk 電影
其實 Cyberpunk 除了《攻殼機動隊》還有很多經典的!

靠一套《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終於令更多人聽到「Cyberpunk」一字。
先和大家溫一下書,Cyberpunk,其實是科幻小說類別的其中一項,都是指在未來世界中,高科技如人工智能、機械人、網絡主宰人類,社會被掌握高科技的財團壟斷,人們過著「高階科技、低質生活」(High Tech, Low Life)的反烏托邦(Dystopian)世代,小說中的主角多是頹廢的、與社會/人際關係脫節的,但同時不想再受社會/財團的牽制的故事。「Cyberpunk」一字最早出現在 1980 年由 Bruce Bethke 創作的同名短篇小說,其後作家 William Gibson、Bruce Sterling、Philip K. Dick 等人相繼有關於 Cyberpunk 的題材小說,如 William Gibson 於 1984 年最著名的《Neuromancer》、Sterling 1985 年的著作《Schismatrix》等。
當然不得不提大師 Philip K. Dick 的著作,他的科幻小說是最多被改編成電影的,《Blade Runner》也是首部電影關於 Cyberpunk 小說改編成的 -《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而幕後功臣、概念設計師 Syd Mead 也將 Cyberpunk「影像化」,塑造出經典的反烏托邦未來世界場景。
好,現在回歸正題。Cyberpunk 題材的電影由 80 年代起一直都有,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 6 套大家死前必定要看的 Cyberpunk 電影:
1.《Blade Runner》(港譯:《2020》)1982 年
沒有這套電影,根本就不會有所謂的 Cyberpunk 電影。Ridley Scott 執導的 1982 年經典,雖然當年上映時不是叫座之作,但 30 多年下來,標誌著科幻電影的巔峰,如上述提及電影改編 Philip K. Dick 著作《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故事除了暗黑的科技城市,就是要探討人類和人工智能的關係和分野,加上 Neo-noir 的調子、緩慢的節奏、Vangelis 的配樂,令一套根本是人類警察追捕機械人的簡單劇本變成充滿韻味的作品。《Blade Runner》一直共有 7 個版本包括 Director’s Cut(1992 年),現時市面上買到的則是 Final Cut(2007 年),更在千呼萬喚下找來《Sicario》、《Arrival》導演 Denis Villenueve 主理續集,Harrison Ford 回歸再加 Ryan Gosling 主演,今年 10 月便看得到。
2.《The Matrix》(港譯:《廿二世紀殺人網絡》)1999 年
其實,真人版的《攻殼機動隊》,早在 1999 年的《The Matrix》中就呈現了,當然,電影提取了前者的中心思想:人類和機械、人工智能的連繫與感應。《The Matrix》由 The Wachowskis 原創故事及劇本,又於不同的日本動漫中找得靈感,可以說是過去 20 年最佳的原創科幻電影,集動作、科幻、劇情、哲學於一身,機械人以人類作能源,再透過人工智能於植入意識,讓人類「活」在一個模擬世界當中。《The Matrix》不只是打鬥這樣簡單,也讓影迷反思存在意義、意識、眼前世界的真實與否,同一時間提出尋找機器與人關係的訊息,人與機械/電腦/網絡是否不可分割?是人類依賴機器還是機器依賴人類?其後的兩套續集是否同樣好看,但不容置疑的是,《The Matrix》絕對是一套科幻鉅作。
3.《RoboCop》(港譯:《鐵甲威龍》)1987 年
電影又訴說出一個所有東西包括警察也由財團所控制的社會,一位警察被歹徒殺害,只餘下腦部正常,就被財團用作最新研發的科技 - 生化人警察 - 腦袋被植入機械身體中,擁有強大的裝甲外還有資料庫,又可連結電腦裝置,但他一直被自己的記憶所影響…到最後發現原來自己是被陰謀所累。可以說,《RoboCop》更能展現人在被人工智能主導時那份迷茫和迷失,「我究竟是甚麼?」這個命題在電影中很透澈地描繪了出來,主角擁有強大機能,卻只剩下零碎的記憶,真正的 Ghost In The Shell 就是這個了。當然,加上導演 Paul Verhoeven 的情色暴力的藝術,令這一套 R-Rated 科幻電影到今時今日仍是重溫佳選。
4.《Total Recall》(港譯:《宇宙威龍》)1990 年
這是這個 List 中第二部由 Paul Verhoeven 執導的電影,也是第二套由 Philip K. Dick 小說改編的電影,短篇小說《We Can Remember It For You Wholesale》早在 1966 年便寫成,故事涉及記憶和虛擬環境,這也和 Cyberpunk 的主題有點距離,但當要改編成電影時,就將太空科幻和 Cyberpunk 結合了。找來 Arnold Schwarzenegger 和 Sharon Stone 演出,又將背景設到火星城市,再融入 Cyberpunk 元素,主角在遊走於真實記憶與虛擬世界之間,除了揭發幕後陰謀外,也要找回自身的生存目的。
5.《The Fifth Element》(港譯:《第五元素》)1997 年
又一套將 Cyberpunk 元素放入太空科幻的電影,嚴格來說,電影的開首三分一是 Cyberpunk,其餘就是一貫的太空科幻。導演 Luc Besson 一套非常獨特的科幻片,觀眾見到外星人、太空船,但最有 Cyberpunk/SteamPunk 味的則是地球的未來世界,完美展現 High Tech Low Life,飛天車、SkyScraper,智能家居,但生活在一切的監控之下,由 Bruce Willis 飾演的 Korben Dallas 在遇上由外星人販體重塑的女生 Leeloo 後,展開了奇幻的旅程,大家要留意的是電影中的 Producton Design、道具設計、角色造型和服裝設計(尤其那些橙色衫)都充滿了 Cyberpunk 元素。《The Fifth Element》未必是所有人都喜愛的電影,但絕對是一套獨當一面的科幻電影。
6.《Ex Machina》(港譯:《智能叛侶》)2015 年
由英國導演 Alex Garland 自編自導,這個原創科幻劇本講述億萬富翁 Nathan Bateman 邀請自己公司的程式設計師 Caleb Smith 到其別墅共度周末。隱匿於林間的這座別墅其實是一座高科技研究所,Nathan 要 Caleb 和自己研發的人工智能機械人 Ava 交流(即 Turing Test,《Blade Runner》也出現類似實驗 Voight-Kampff Test),從而觀察 Ava 是否具備人類智能及情感。Caleb 一開始本著做實驗的心態,但漸漸被 Ava 所感動,又發現了 Nathan 不可告人的秘密…Caleb 已分不清是自己對 Ava 產生情感,還是 Ava 已懂得利用情感去操控對象。電影探討了又一次探討了人類和機械之間的 Connection,當然,這次是人類成為了受害者…
7.《Strange Days》(港譯:《末世紀暴潮》)1995 年
《Strange Days》不是甚麼大製作,現在很多人作 Cult 片來看,由《Zero Dark Thirty》、《The Hurt Locker》導演 Katheryn Bigelow 執導,James Cameron 編寫劇本故事,更找來了 Ralph Fiennes 擔正,其經典之處在於電影描繪虛擬體驗是一種毒品 SQUID,以人的腦電波去聯繫,用家就能走到別人的意識當中,用最強的能官體驗別人 - 當然是聲色犬馬的生活。電影當時所設的未來世界是
1999 年,同是用上頹廢暗黑的調子,所描繪人類的生活,確是和現在真實的世界無異,所以說,我們都生活在 Cyberpunk 的世界中了。
同場加映:
除了小說和電影,當然不能少了電玩的份兒。由波蘭電玩公司、主理過《The Witcher》系列的 CD Projekt RED,他們早在 2013 年便公佈了將會推出 Cyberpunk 主題的開放世界遊戲《Cyberpunk 2077》,製作團隊以角色扮演的 Board-Game《Cyberpunk 2020》作藍本,創製出這個充滿未來 Dystopian 味道的電玩,但暫時仍未有確實發售日期,只知道 CD Projekt RED 向波蘭政府申請了 700 萬美元資助,務求要推出比《The Witcher》更浩大的 RPG 遊戲。預告片已是 4 年前的了,不知何時會有新消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