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sentials: FMACM 主理人吳威
創作過程中的必備單品。

成立於 2014 年的服裝品牌 FMACM,致力於將觀念輸出與文化表達根植於服裝設計中。品牌極強的概念性,與主理人吳威的藝術背景有關。從油畫專業轉到服裝設計的他,將藝術作為品牌的出發點。也因此,在創業之後,藝術品收藏成了他的一大愛好,同時也是他的靈感來源。進入位於杭州的 FMACM 工作室,隨處可見吳威的個人收藏。

Stone/Hypebeast
除了藝術品,這位設計師在準備新系列時還會隨身攜帶哪些物件?今番,HYPEBEAST 便邀請到 FMACM 主理人吳威,與大家分享其創作過程中的必備單品。
FMACM 21AW Sunglasses
因為我是近視,所以眼鏡對我來說很重要,不同的場景也需要配不同的眼鏡。比如用航空材料的比較輕巧,適合運動時佩戴,變色鏡片的墨鏡可能就比較適合錄節目。主要講一下這幅吧,我們品牌出的第一款眼鏡。鏡腿上印了 FMACM 的 Logo,另一條鏡腿上印了一句 Slogan「I will look at things I don’t want to see」,跟墨鏡的使用場景是有直接關係的。
Boxwood
其實我以前不迷信的。認識了很多藝術家之後,他們會給我聊一些精神層面的東西,這個時候他們就會推薦一些有精神安慰或者心理輔導的渠道,比如風水、靈媒、塔羅牌之類的。有一位風水老師,同時也是一位藝術家,他說我需要買兩塊黃楊木帶著,一塊放在公司,一塊放在包里。我覺得這個東西對我來說,主要是在精神層面有很大的安慰作用。
FMACM Sketchbook
我們 2018 年給公司所有人發了一個冊子,我自己的這本冊子主要是用來放我歷年以來的設計手稿。學藝術的人總會有收納的習慣,有些東西不願意扔掉。甚至不一定是我自己的,有些同事的手稿我也會收下來,因為覺得很有意義。
我平時做設計稿其實也會用 iPad,但僅僅在我要立馬看到整個色彩搭配時。假如說只是做創意或者款式設計的話,我會就用普通的 A4 紙畫,這個比較符合我的繪畫習慣,不像 iPad 那麼冰冷、不夠靈動,在紙上畫我會覺得整個人更加自如一些。
FMACM Crewneck
選擇這條衣服,代表我的一個穿著習慣,我平時會在肩上搭一件長袖。一方面是因為我有支氣管炎,不同場景會有一些溫度變化,可能導致我咳嗽,所以我必須隨身攜帶一件衣服披在肩上,起到調節溫度的作用。另一方面,這麼搭著出席一些場合也好,城市通勤也好,會顯得特別從容,有心理上也有慰藉。而且這件衣服有一定防水功能,會起到遮風擋雨的效果。
“The Abyss Watchers No.1” by Ding Shiwei
我自己本身從小畫畫,大一在美院畫了一整年的油畫,結果發現藝術家的門檻特別高,首先你得有表達的慾望和很好的表達方式,我覺得自己這方面是欠缺的。第二個是,我發現藝術圈好像不是我特別游刃有餘的一個圈子,藝術是反商業的,但其實這個圈子是很商業的,我說的是流通端不是創作端。因為我以前讀大學的時候,其實是一個特別不自信的人,所以我在跟別人做一些溝通時,本身也存在一些壁壘。所以我就放棄了這個夢想,選擇了服裝設計。這也使得我創業之後,會開始去收藝術品,主要還是因為有缺失。我更多的是收一些偏前衛先鋒、影像裝置的當代藝術品。
因為前面的那些故事,所以我去成立一個服裝品牌時,出發點可能跟其他品牌也會有點不一樣,我希望能在服裝上面像藝術家一樣去表達一些觀念和想法。包括我日常創作的時候,會從藝術家的作品中獲取靈感。我一直認為自己學服裝做服裝其實是很有局限性的,因為你會自然而然按照大學時學的模式展開。我們讓應屆畢業生做設計時,會發現他用的那套方法還是大學時的創作方法,所以這也導致我要求自己,包括我的同事,在獲取創作靈感時,多去看一些建築、藝術品這些行業之外的東西,視角會完全不一樣。
BLACK COMME des GARÇONS Tote

Fmacm
這個包是 20 年疫情之前在法國買的,皮質的做工和鼓起的肌理自帶一些時髦感,非常喜歡它的尺寸和肌理感。因為電腦包的確很難發現好用的款式和品牌,所以這個包買到後幾乎天天都在用。我是 COMME des GARÇONS 的粉絲,擁有的一些 CDG 產品有時也會讓我反思自己的產品設計和品牌發展的一些問題。
我很敬佩川久保玲的操作能力,一方面是操作出多達十幾個品牌主副線,不僅做好了商業還籠絡了人心,這裡的「人」是指消費者。這麼多條副線的情況下還不影響品牌的價值和形象,反而抓取了更多的資源和輸出。另一方面是她操作管理設計師的能力讓我望塵莫及,每年要發掘的新人和管理團隊,只通過口述或我們不知道的方式就能實現她想要的結果,這種能力和氣場只屬於她吧。她本人和她的團隊以及她的品牌,都讓我感受到了「靈氣」,玲姐和 COMME des GARÇONS 的產品一樣保持著原始的戰鬥力和憤怒,這種氣質在產品和運營上是非常直觀的。
我自認為操作人的能力是不如玲姐的。我無法分場合地對待不同的對象,始終用「交個朋友」的方式在和他人相處。至於說品牌的氣質,我最近又重拾「憤怒」,鑒於當下的環境,很多的表達方式和內容不可能出現了,我需要找尋柔軟的方式表達生猛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