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BEAST 獨家對話《SHOES MASTER》總編輯榎本一生
「球鞋狂熱這種事,自我滿足最重要。」
由小澤匡行所著的《東京球鞋文化史》(立東舍發行)一書中曾提到,東京的球鞋文化起飛於 80 年代 NBA 與 Vintage 文化的竄起,此後從 1990 年開始,以藤原浩率領的 Goodenough 為首,伴隨《smart》、《COOL trans》等潮流刊物創刊,到「atmos」、「SKIT」與「KICKS LAB」等人氣鞋鋪開業的推波助瀾,順水推舟地讓 90 年代成為日本球鞋文化的黃金絕頂期。但潮起必有潮落,在跨越千禧後的 00 年代開始,日本球鞋熱潮開始大幅度衰退,連帶也讓潮流刊物逐漸減少球鞋專題,改於聚焦服裝及造型的特輯單元。2004 年,《SHOES MASTER》橫空出世,並以顛覆傳統球鞋雜誌思維的邏輯,以「視覺優先」為切入點,帶給球鞋狂熱者耳目一新的閱讀感受。就在《SHOES MASTER》15 周年紀念號推出前夕,HYPEBEAST 編輯團隊特赴日本東京專訪《SHOES MASTER》靈魂人物 – 總編輯榎本一生,並全天候與榎本走訪靈感場所、平面設計工作室與熟識的球鞋店,同時接力採訪他的貼身戰友與工作夥伴,細數這本被日本業界譽為「球鞋聖經」的傳奇刊物一路走來的篳路藍縷。究竟《SHOES MASTER》是如何走過經曆日本球鞋文化起起伏伏的 15 個年頭,並在現時今日網路挂帥的數位時代,仍舊保有不可動搖的歷史地位,就讓榎本一生藉由本次特輯與 HYPEBEAST 讀者說個分明。
1980 – 1990 年代:日本球鞋文化的預熱與絕頂期
SLAM DUNK、Air Max 95 到傳說中的代代木跳蚤市場
在討論《SHOES MASTER》之前,首先必須先了解一下這本雜誌的核心人物,總編輯榎本一生。1976 年出生於千葉縣,在擔任自由寫手多年後,獲《SHOES MASTER》製作總監河瀨真欽點出任總編輯,15 年來榎本一生就等像掌舵《SHOES MASTER》的船長一般,帶領團隊將有價值的球鞋資訊,以不同的編輯視角發信給喜歡球鞋的讀者與信眾。
每個領域的好手,都會有最初點燃興趣的啟矇事物,而又是哪一雙球鞋,讓榎本一生從此踏足球鞋領域,成為了你我眼前所見名副其實的「Shoes Master」呢?「我真正第一雙買的專業球鞋是『Air Jordan 6』,但老實說我是沒有在打籃球的,所以高中之前球鞋對我來說並不是特別關注的事。高中入學時,因緣際會買了雜誌介紹的『Air Jordan 6』,那時我才赫然發現,原來所謂好的球鞋著用感是這麼舒服,穿上去人會變得這麼帥(笑)。」在買了「Air Jordan 6 」之後,榎本一生開始一頭栽入球鞋的世界,並照著型號倒敘式入手「Air Jordan」系列 5 到 2 代,但唯獨就是找不到自己尺寸的「Air Jordan 1 」。
回到當年的時空背景,之所以會造成「Air Jordan 1」一雙難求的主因,是因為 1990 年傳奇籃球漫畫《SLAM DUNK》的爆紅,因此在當時不止「Air Jordan 1」,只要是跟《SLAM DUNK》有關的所有角色鞋款,如 ASICSTIGER「GEL-PTG MT」、Nike「Air Force 180 High」,在當時的球市場都是奇貨可居。但皇天不負苦心人,榎本一生後來總算在一家二手店找到自己鞋碼的「Air Jordan 1」。「我永遠記得我當時購入的價錢是 48,000 日圓,但當時是 1992 年我才高二,對我來說這根本就是一筆天文數字,但為了入手我什麼都不管的開始瘋狂打工。」榎本一生補充說明,當時他打工的拉麵店時薪只有 700 日圓,換句話說他為了得到這雙球鞋整整工作了近 70 個小時,但這種對於球鞋的執念,不也正是每個為球鞋狂熱的 Sneaker Head 都會做的事嗎?
在榎本一生終於入手「Air Jordan 1」之際,做為亞洲流行文化的首要基地,日本也正式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球鞋戰國時代,如「mita sneakers」(1992 年)、「SKIT」(1999 年)到「atmos」(2000 年)等人氣鞋舖紛紛開業,搭配《Boon》、《smart》、《COOL trans》等發信大量球鞋資訊的潮流刊物創刊。在當時以「球鞋」為主體所形成的食物鏈,直至今日仍深深影響日本球鞋文化變遷,甚至到了現時今刻,所謂的日本球鞋文化核心,仍舊是以上述這些人事物為主要媒介與本土以外的市場對話,進而產生全新的交流契機。
「90 年代比較特別的應該是在當時的代代木公園,每月的隔周六會舉辦一個超大型的 Flea Market,當時裡面設有一塊專賣球鞋的區域,回想起來那裡真的是非常具有影響力的社群。許多賣家會從美國帶最新的球鞋在這裡販售,而我們這些球鞋愛好者也會聚集於那裡交換球鞋資訊。」-榎本一生( 《SHOES MASTER》總編輯)
從榎本一生的觀察,相對於現今,80 或 90 年代的球鞋其實是非常小眾的喜好,資訊搜集也不如現在來得容易。「90 年代比較特別的應該是在當時的代代木公園,每月的隔周六會舉辦一個超大型的 Flea Market,當時裡面設有一塊專賣球鞋的區域,回想起來那裡真的是非常具有影響力的社群。許多賣家會從美國帶最新的球鞋在這裡販售,而我們這些球鞋愛好者也會聚集於那裡交換球鞋資訊。」同樣於此文化場景成長的「SKIT」主理人鐮本勝茂也認為,雖說厲害的 Sneaker Head 現在也還是有很多,但在 80 到 90 年代間,「球鞋文化」比起現在有著更多的細分場景,例如跑鞋派、籃球鞋派或是 Vintage 派,每個人喜歡的東西各有不同,然後努力了解觀察與同好交流,這是鐮本勝茂認為非常難能可貴的事。「還有其中的核心人物如藤原浩,會去號召產業中喜歡球鞋的人,同心協力把所有場景融為一體,讓它變得很強大,這是在 20 年後的現在,我所看不到的地方。」
1980 – 1990 年代:日本球鞋文化的預熱與絕頂期
SLAM DUNK、Air Max 95 到傳說中的代代木跳蚤市場
以打造運動鞋專業百科為目標的《SHOES MASTER》創刊於 2004 年,並以半年刊的周期固定於每年 3 月與 9 月底發刊。2009 年起,團隊不定期發表品牌合作特刊《Sneaker Tokyo》,透過深入挖掘核心故事,讓讀者重新認識這些伴隨我們成長的運動品牌。由總編輯榎本一生所率領的編輯團隊,藉由網路、書籍與實體雜誌等各種不同屬性的媒體特性,精確地傳達有關「日本球鞋文化」的現在進行式。
然而 15 年來,《SHOES MASTER》也並非如外界想像般的一帆風順,其中最大危機莫過於 2016 年原出版社「Marine 企劃」無預警倒閉,正當業界以為《SHOES MASTER》將和出版社同步划下句點的當時,《SHOES MASTER》製作統籌河瀨真,即時為雜誌找到了全新發行公司「office kawase」,才讓雜誌能夠順利持續發刊,而河瀨真也正是當年慧眼獨具,找來榎本一生擔任總編輯的伯樂。
拿起創刊號的同時,也讓榎本一生回憶起當年,「《SHOES MASTER》製作統籌河瀨真是我認識非常久的業界前輩,有天他找我然後說:『誒榎本,我們來做一本完全以球鞋為主的雜誌怎麼樣?』而事實上,他所隨口提案的那件事正是我最想做的事情。」如同上文所說,2000 年代正是日本球鞋文化開始進入衰退的時期,但榎本換個角度思考,他認為在當時的日本幾乎沒有所謂針對「球鞋」為導向的雜誌發行,這樣的藍海策略也讓《SHOES MASTER》在出刊時如平地一聲雷般,瞬間獲得極大關注。2004 年發行首刊的《SHOES MASTER》封面鞋款為「Nike Air Force 1 HTM」,而這雙鞋款同時也是榎本心中最具回憶的傳奇鞋款之一。
「這雙鞋是由藤原浩、Nike CEO Mark Parker、設計師 Tinker Hatfield,三個人一起協力製作完成的名作,也是《SHOES MASTER》的創刊號封面。在當時發刊後獲得了超乎預期的極大迴響,每天都有接不完的電話,打到編輯部詢問鞋款的販售資訊。」在經歷多次改組之後,現今的《SHOES MASTER》采全自由編輯制,目前整本《SHOES MASTER》的製作成員包含製作統籌河瀨真、總編輯榎本一生、以及編輯、寫手與攝影約 10 人左右。「我通常會在發刊的前兩個月前召集參與當期製作的編輯與寫手,然後因為這些人本來就都是球鞋業界的相關人士,因此他們對於球鞋的話題完全駕輕就熟,所以會議上我們會根據這段期間發賣的球鞋、成員們參加的運動品牌活動,討論下期的方向與主題,然後由我分配每個人的責任範圍。」
其實,不光光是《SHOES MASTER》,包含《POPEYE》、《UOMO》與《Eyescream》等不同屬性的日本雜誌(例如《POPEYE》在木下孝浩接任編輯長之際,社內的編輯團隊僅有 5 人而已),除了固定編製外也都採用大量的自由編輯與寫手,其中最大的原因正是希望藉由術業專攻不同的文字工作者,能以不同視角與感受撰寫內容,成就一本面向多元同時又兼具話題性的好看雜誌。但全球的專業球鞋雜誌多如過江之鯽,《SHOES MASTER》又有什麼獨特之處讓它多年來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訪問的第一晚,我們跟著榎本來到了日本跑者聖地東京皇居,與他的跑團「Houyhnhnm Running Club」會合,一同展開每周一次的跑步練習。團員中的山本博史同時也是網路雜誌「Houyhnhnm」的副總編輯,與榎本一生情同兄弟的他,也曾參與《SHOES MASTER》草創時期的編輯製作,而在他眼中所見的《SHOES MASTER》又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山本博史告訴我們最初與榎本一生其實只是點頭之交,但因為兩人都是專攻時尚與球鞋話題的專業寫手,因此在常在很多工作場合上遇到。「後來將我們關係瞬間拉近的原因是因為跑步,我們因為工作背景所以有很多從時尚觀點去聊運動的共同話題,因此在《SHOES MASTER》創立時,榎本也找我幫忙撰寫了很多期。」
「當時的《SHOES MASTER》甚至會到 Tokyu Hands 買道具讓雜誌內頁的照片呈現更富美感,這在那個年代的球鞋雜誌算是前所謂有的創舉。」-山本博史(《HOUYHNHNM》副總編輯)
談起《SHOES MASTER》的特殊之處,山本博史認為在當時所有球鞋雜誌都以「資訊第一」挂帥的氛圍下,《SHOES MASTER》獨樹一格完全把「視覺優先」這件事為優先考量。「我記得當時甚至會到 Tokyu Hands 買道具讓雜誌內頁的照片呈現更富美感,這在那個年代的球鞋雜誌算是前所未有的創舉,我也對於榎本這種跳脫框架的做法感到非常欽佩。」
同樣與榎本一生結識多年的球鞋店鋪「SKIT」店主鐮本勝茂則告訴我們,在他眼中的榎本一生是個認真卻又有點好玩的人。「我們不算是有私交的朋友,但我對他的印象來自於他曾經參加過『電視冠軍』球鞋特輯並獲得當集冠軍。後來《SHOES MASTER》發行沒多久,榎本親自來電說要採訪我,我心裡就想:『啊!電視上面那個人要來了!』。」在鐮本勝茂眼中的《SHOES MASTER》,是本與其他球鞋雜誌有著極大區別性的獨特媒體。「多數球鞋雜誌旨在創造一個潮流或是一個文化,伴隨帶來的反效果就是多少帶有誇大成份。而《SHOES MASTER》完全不同,它不是一本要創造文化的雜誌,它只想傳遞正確的訊息給讀者,所以文字的用字遣詞口吻很平實,並單純針對『球鞋』去進行透徹分析。」另外,鐮本勝茂也特別提到了榎本一生與這本雜誌的聯結性。
「多數球鞋雜誌旨在創造一個潮流或是一個文化,伴隨帶來的反效果就是多少帶有誇大成份。而《SHOES MASTER》完全不同,它不是一本要創造文化的雜誌,它只想傳遞正確的訊息給讀者」-鐮本勝茂(「SKIT」主理人)
「簡單地說,我認為《SHOES MASTER》能夠成功的最大原因,正是因為這本雜誌的總編輯是榎本一生。」鐮本勝茂告訴我們,和「atmos」與「mita sneakers」這些跟運動品牌有專屬契約合作的正規球鞋店不同,「SKIT」其實並不算是正規的球鞋經銷點。「因為這個關係,日本很多潮流雜誌是不太報導『SKIT』的消息,但榎本告訴我他所認為的媒體不應該以營利為主,反而是要有很多不同面向,因此只要他認為有趣、或是讀者想知道的資訊,他都想透過《SHOES MASTER》傳遞給讀者,這也是我認為這本雜誌與其他潮流刊物最不一樣的地方。」拋開傳統出版社一成不變的編輯方法論,榎本一生就這樣照自己的步調,做自己想看想做的球鞋雜誌,卻也在這種堅持下建立起《SHOES MASTER》不動如山的威望與口碑。
從 2013 年秋季號「COLLABORATION SNEAKER HOT 100」開始擔綱《SHOES MASTER》平面設計工作的平面設計事務所「GUTSON」藝術總監谷石幸治說,在他經手的廣告與雜誌客戶之中,《SHOES MASTER》團隊對於照片重視的程度讓他印象十分深刻。
「《SHOES MASTER》編輯部對於照片非常要求,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們想讓讀者從照片中,就能清楚看到鞋款的顏色與細節,有關於這點真的是非常細心。」」-谷石幸治(「GUTSON」藝術總監)
其實《SHOES MASTER》的設計風格說白了就是簡潔,但這卻一點也不簡單。另外,從接手《Sneaker Tokyo》特輯開始與這個團隊對接時,我就清楚明白《SHOES MASTER》編輯部對於照片非常要求,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們想讓讀者從照片中,就能清楚看到鞋款的顏色與細節,有關於這點真的是非常細心。」
的確,榎本一生本人也表示從創刊號至今,《SHOES MASTER》最重視的一點,便是照片的攝影方法。「比起網路,紙本印刷的品質絕對是超越螢幕上所見的畫質,它可以讓照片看起來更為出色,同時印刷色調完全掌握展現球鞋魅力的關鍵,而這點也是我非常要求的部分。」榎本也誇讚「GUTSON」在美感及排版的手法都讓他十分安心,「我覺得『GUSTON』最厲害的部分,便是他們在版面的留白手法做得非常到位,這也是我最欣賞的地方。」
2010 年代:社交網路造就的鞋界疾病
談社群、奢侈品牌參入及球鞋訂製文化
正如同許多海內外時尚從業者所言,2018 年像是 LVMH 集團大張旗鼓迎來包含 Virgil Abloh 等一眾潮流設計師加入,以及 Kering 集團旗下的 Gucci 與 Balenciaga「HYPE」化後業績大放異彩,都讓今年成為未來討論全球流行變遷史上不可抹滅的重點年份。然而對於像是奢侈品牌跨入球鞋領域、社群網路主導球鞋愛好者,以及訂製球鞋文化的興起,這些專屬現今世代獨有的球鞋樣貌與文化,日本球鞋業界又是如何看待?我們在採訪行程中的一天,約了榎本一生與鐮本勝茂在吉祥寺的「SKIT」本店,與他們聊聊他們的看法。
首先,針對高端設計師及奢侈品牌加入球鞋戰場,鐮本勝茂認為如果因此能將沈寂的球鞋文化再度推至高峰,他個人其實樂觀其成。「像我覺得 Virgil Abloh 去做 Nike, Kanye West 參與 adidas 鞋款設計,這些事情都是非常好的良性刺激。因為這些事件,讓消費者對於原本已經感到審美疲勞的運動品牌重新產生興趣,這是不錯的良性循環。」
「運動品牌必須要有認知,主要的心力還是應該聚焦在運動產品,以及選手們的 Signature 款式。」-鐮本勝茂(「SKIT」主理人)
但鐮本勝茂特彆強調,那就是運動品牌不能忘記這件事情的本質只是一種刺激式的營銷手法。「運動品牌必須要有認知,主要的心力還是應該聚焦在運動產品,以及選手們的 Signature 款式。」
榎本一生同樣認同「刺激」這件事情對於當今運動品牌的重要性,但就個人喜好而言,他還是認為所謂的「球鞋」必須要與「運動」產生連結才能算數。「我個人是真的對於這類型的鞋款(奢侈品牌)比較沒有興趣,主因是在於我是非常熱愛訓練及慢跑運動的人,所以我在選鞋的部份還是多以機能性為基準,換句話說這樣的球鞋對我來說沒有用武之地。而且老實說,像 Balenciaga 的『Triple S』光定價就要 10 多萬日幣,這讓我感覺球鞋已經不是球鞋,而是奢侈品牌系列中的一個重點單品而已。」
「現在利用社交媒體獲取資訊的盲目群眾更多,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只要熱潮一過這些人就瞬間消散了。」-鐮本勝茂(「SKIT」主理人)
但回歸奢侈品牌球鞋為何能夠大熱?榎本一生與鐮本勝茂異口同聲認為,社交媒體的興起絕對是最大主因,鐮本勝茂更點出現今的球鞋熱潮與文化場景,從本質上來看與 20 年前相比完全是兩回事。「80 到 90 年代的球鞋狂熱者其實為數不多,而現在因為社交媒體的關係,趨勢變得比較表面化,以前雖然也有一些盲目的追隨者,但現在利用社交媒體獲取資訊的盲目群眾更多,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只要熱潮一過這些人就瞬間消散了。」
「現在的氛圍反而是變成『你穿一雙 30 萬日幣的球鞋』你就很帥,擁有稀有款球鞋的人順理成章的成為朋友圈中的勝者。」-鐮本勝茂(「SKIT」主理人)
其實兩人對於這個世代最無法認同的,莫過於因為社交媒體興起而讓「收藏球鞋」這件事,從自我滿足變成了一種炫耀。「說真的 20 幾年前 Air max 95 也有飆到 30 萬元日幣的時候,但當時球鞋愛好者似乎會反思『真的穿 Air max 95就真的很帥嗎?』,但現在的氛圍反而是變成『你穿一雙 30 萬日幣的球鞋』你就很帥,擁有稀有款球鞋的人順理成章的成為朋友圈中的勝者。」對於這點,兩人搖頭不置可否。
另外「球鞋」也在這個時代從個人興趣搖身一變成為投資工具,甚至在美國的某些群體中扮演類似貨幣般的角色,關於這點兩人的看法為何?「這是全世界的趨勢,對我們而言現在這樣的風潮, 其實早在 80 年代藤原浩去韓國買 Dunk 跟 Court Force 回來販售就是類似的投資做法,只是現在變成全世界都在做這樣的事,還有跟 20 多年前相較規模變得很廣,同時涉及的金額大幅提高。但我認為這個現象就跟日本的泡沫經濟一樣,一但到了一個極限就會爆炸,當然可能會有極小部份還是能夠持續發展,不過要像現在一樣的規模我認為應該不可能。」但鐮本勝茂補充,就算買手文化逐漸消失,正規的球鞋市場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因為本質上來說這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跟其他商品相比,比方說像二手 Rolex 的價值會隨著年份越來越有價值,而反觀球鞋過了 5 年、10 年就會開始有橡膠脫落這些劣化問題,所以關於球鞋是否能扮演類似貨幣的角色,我個人真的十分存疑。」-榎本一生(《SHOES MASTER》總編輯)
另一方面,榎本也提供了我們不同的思考方向,「其實球鞋的本質就是會劣化的東西,這是它的宿命。所以跟其他商品相比,比方說像二手 Rolex 的價值會隨著年份越來越有價值。反觀球鞋過了 5 年、10 年就會開始有橡膠脫落這些劣化問題,所以關於球鞋是否能扮演類似貨幣的角色,我個人真的十分存疑。」
最後我們討論到現今球鞋世代的另項表徵,就是有關近年越炒越熱的球鞋訂製文化,這是種創意思維展現,還是扼殺了原本運動品牌設計師的想法?「我認為對於喜歡球鞋的人來說,本來就沒有規則存在,只要消費者覺得開心其實怎樣都是可以的,雖然我個人沒有太大的興趣,但如果做這件事情對製作者與消費者來說,可以引發對於球鞋的興趣進而更喜歡球鞋,我也樂觀其成。」榎本一生也強調比起「製作」球鞋,自己更喜歡「挑選」的過程,所以像是最開始 NIKEiD 出現時,他也覺得很新鮮嘗試過自己製作,但後來好像就漸漸失去興趣。「就我個人而言,我還是比較想要所謂原創的款式,因為我認為原創款式的型也好、顏色也好,都是運動品牌的設計師花了很多心血去設計,所以在我看來這會是最符合這雙球鞋最好看的樣子。」
紙本、半年刊,《SHOES MASTER》的未來
什麼是紙本雜誌獨有優勢,網路卻難以取代的部份?
做為一個如此成功的球鞋雜誌總編輯,還有什麼是榎本一生職涯中想做卻還沒有機會做的呢?「早年《SHOES MASTER》的特刊《Sneaker Tokyo》會不定期推出品牌特輯,目前為止陸續做過 adidas、PUMA 還有 Fragment Design,這幾年因為工作忙碌而將《Sneaker Tokyo》的企劃暫停許久。事實上,做為一個日本人我非常想做 ASICS 的特輯,而且我已有蠻明確的構想。」榎本如數家珍地告訴我們,ASICS 主要分為三個部份 ASICS、ASICSTIGER 與 Onitsuka Tiger,而這三個品牌雖然師出同門但卻各擅勝場,有著截然不同的特色,「我想如果是對於球鞋不是太有研究的一般消費者,其實是看不出個中差異的。而我也希望藉由《SHOES MASTER》團隊的專業解釋,讓消費者知道這三個品牌相較於歐美運動品牌的優異之處在哪。」
由鬼塚喜八郎創立於 1949 年的 ASICS,是少數立足日本卻能與 Nike、adidas 一決勝負的運動品牌,榎本一生認為 ASICS 之所以能夠歷久不衰,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它非常有原則。「在我看來,ASICS 非常清晰地了解自己要的是什麼,它清楚身為一個運動品牌最大目標應該是為了運動員製作商品,這個立場從品牌創立以來始終很明確,這點非常不容易。當然,目前的 ASICS 在營銷面上看來確實較其他一線運動品牌來得低調許多,所以如果未來 ASICS 能夠在市場策略上向 Nike、adidas 看齊,這支 Made in Japan 的運動品牌將會變得更為強大。」榎本舉例如 Onitsuka Tiger 的「Nippon Made」系列,正是主打日本職人求好心切的作工,「『Nippon Made』系列在織法的精準度令我耳目一新,舒適的穿著感受除了運動生活外,日常著用也十分適合。」
訪問尾聲,我們在榎本一生的帶領之下來到了《SHOES MASTER》合作的平面設計事務所「Guston」位於代官山的事務所。榎本與我們共同翻閱事務所中歷年出刊的《SHOES MASTER》,回首過往 15 年這本雜誌做了什麼改變?「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現在的《SHOES MASTER》與之前相比變得很厚,那是因為現在的我認為資訊量要越多越好。但要說起整本雜誌的構成,其實《SHOES MASTER》始終維持前半部為球鞋特輯,後半部以型錄為主的構成。前半部特輯包含一些目前很熱門、或以我當時個人很感興趣的鞋款製作的延伸單元,後半部型錄則是以球鞋發售資訊、鞋評為主,這樣的構成從《SHOES MASTER》創刊便已經確立,因此即便我很久很久沒看到創刊號,但在剛剛翻閱時還是覺得我們從以前到現在似乎都沒有太大改變。」
「要是說到偶然邂逅這件事,還是在紙本雜誌上比較容易發生,這是因為很多創意與想法,往往會在『翻頁』這個動作上有新的發現。」-榎本一生(《SHOES MASTER》總編輯)
面對網路世代崛起,仍堅持以紙本出版,特別是以半年刊這種較長的出版周期與讀者見面,榎本一生認為在未來《SHOES MASTER》還能保有優勢的部分為何?「其實紙本雜誌還是有許多網路無法帶給讀者的優點,理性面來說我認為照片在紙本呈現的感覺比較擬真,這也是為什麼各大商業品牌仍舊堅持每季印製紙本型錄的主因。感性面來說,翻閱雜誌這件事情的樂趣,我認為無論到哪個時代都不會產生變化的。在網路上,讀者可以立馬查到你想要看的東西跟想知道的資訊,但這是很直觀的事情。但要是說到偶然邂逅這件事,還是在紙本雜誌上比較容易發生,這是因為很多創意與想法,往往會在『翻頁』這個動作上有新的發現。」
在與榎本一生告別前,筆者問了這位對於球鞋似乎無所不知的總編輯最後一個問題,那就是做為一個球鞋狂熱者,拿到球鞋時他最先關注的事情是什麼?「說來有點玄,我喜歡的球鞋一定要親自穿過,喜不喜歡這件事對我來說,光憑網路或雜誌上的圖片無法讓我確定,甚至到拿到球鞋之後也要等穿了才知道。回答你的問題,拿到球鞋最關注的事情是什麼?我想是穿上去的那一瞬間,我有沒有怦然心動的感覺。」從 80 年代起便與日本球鞋文化共同成長,數十年來始終堅持初心做自己喜歡做的內容,穿自己喜歡穿的球鞋,相信無論未來日本球鞋文化發展是興是衰,只要讀者與市場還存在,榎本一生和《SHOES MASTER》都將不會缺席,並持續腳踏實地耕耘,發信專屬球鞋的有趣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