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BEAST 專訪多位業界人士談論英國滑板文化演變史 Part 1: 1970-2000 年代
「我們並不是先驅,但我們是未來的實驗品。」
談起滑板歷史,美國帶來的文化影響無處不在,從早期紀錄片《Dogtown and Z-Boys》到 Supreme 如何從 Lafayette Street 走向國際,滑板已作為美國人主要活動之一。然而在美國以外的地方,滑板運動已在世界各地形成次文化與社群,尤其是 70 年代後期滑板在橫跨大西洋的英國變得更為普及之後,隨著它的人氣與文化資本上的起起落落,滑板運動已經歷了其巔峰與低谷時期,但英國滑板已經成為其文化基礎的一部分,從出生於 Liverpool 的 Geoff Rowley 贏下 Thrasher 年度最佳滑板手,到倫敦滑板場 Southbank 成為國際知名文化中心以及引領熱潮的 Palace 等英國滑板品牌。
滑板文化至今仍持續在擴張,無論大眾對滑板項目納入奧運會有所爭議,但它確實正前往讓更多人看見的舞台,除了進行首屆奧運會滑板項目比賽,倫敦索美塞特府(Somerset House)還舉辦了 No Comply: Skate Culture and Community 特展,以探索滑板在過去 50 年期間對英國的影響。
為紀念這兩場盛會,HYPEBEAST 今番邀請過去 50 年間在經歷英國滑板文化起落的業界人士進行對談,無論是職業滑板選手、攝影師還是歷史學家,他們每個人都見證了英國滑板圈的演變,並在塑造我們所知的文化中扮演了各自重要角色。在談論英國滑板歷史的第一部分中,將會了解最初五年內的繁榮以及如何逐漸消退,隨後形成更具超越性以及原始性的形式,為現今滑板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礎。
當我於 1977 年開始滑板時我並不會告訴朋友我去滑板,因為這一點都不酷。
早年發展
Iain Borden, 《Skateboarding, Space and the City》作者:當滑板運動於 60 年代首次來到美國,他與衝浪密切相關並被稱為「人行道上的衝浪」,Cathay News 當時將滑板描述為來自澳大利亞的活動。
No Comply 策展人 Tory Turk:最初滑板被視為一種當時流行的兒童運動,幾乎每個 70 年代末的小孩都有一個滑板或者關於滑板的書籍作為聖誕禮物。
Iain Borden:當滑板在 1976-1977 年再次興起時,它被視為一項有點書呆子取向的兒童活動,當我於 1977 年開始滑板時我並不會告訴朋友我去滑板,因為這一點都不酷,大眾認為滑板是不太擅長其他運動的小孩在玩的活動,當時 20 多歲的年輕人想法有點過時。
Tory Turk:70 年代後期出現了很多滑板場並受到大眾的喜愛,但其中大多數已在 1980 年間關閉。
Iain Borden:英國在 1970 年代末建造了一系列滑板場,但他們並沒持續很長時間,因為其中大多數為商業目的而建造但並沒帶來良好經濟效益。
《RaD Archive》平面設計師 Dan Adams:任何在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接觸滑板的人都從一些美國雜誌獲得所有相關資訊,例如最初的《Skateboarder》,這是一本在世界各地發行的偉大雜誌,在那沒有電視與影片不普及的時代,它是讓大家認識滑板實際發展過程以及業界知名人物的唯一方式。
首個「碗池」
《8ft Tranny and a Foot of Vert》作者 Mark “Trawler” Lawer:我認為這一切爆發得太快,許多商人為可以使他們致富的賺錢計劃得意忘形,因為人們經常受傷,滑板場保險飆升而導致情況失控,並且採取各種方式限制滑板玩家,例如指揮方案以及技術分級系統,這樣你就無法在接觸滑板的第一天潛入最深的碗池,然而這些地方的繁文縟節變得愈加完整,最終導致滑板場不得不關閉。如果去滑板場成為你童年的一部分,結交朋友的方式以及一起出去玩的地方都是在滑板場,當滑板場關閉時,就像地毯直接從你腳下被拉出來一樣。
電影製作人兼《Rollin’ Through the Decades》導演 Winstan Whitter:即使在興起前的 70 年代,Southbank 一直是英格蘭滑板文化集散地,但熱潮稍退後前往 Southbank 的人並不多。全國各地擁有滑板的人曾以為滑板運動已經「死了」,但他們也許可以前往 Southbank 看看是否有其他滑板玩家,大家會南下尋找其他滑板玩家見面並結交朋友。
Mark “Trawler” Lawer:在最初的滑板狂熱結束之後,所有的東西都留給了那些熱愛它的死忠愛好者,早期雜誌宣稱滑板「已經死了」,但我們之中還保持著熱情,滑板場都關閉後我們只能自己想辦法,那些心中保持熱血的人繼續透過坡道玩滑板,以替代滑板場。在從《Thrasher》雜誌或其他地方了解到一些坡道改造計劃之後,我們開始收集木材或封閉滑板場中的金屬坡道框架以製作屬於自己的坡道,我們學習打造的過程非常快。
在 1980 年代,玩滑板感覺是非常小眾的活動,70 年代來來去去的熱潮讓滑板看起來只是其中一種突如其來的熱潮。
《Sidewalk Magazine》共同創辦人兼攝影師 Wig Worland:在 1980 年代,玩滑板感覺是非常小眾的活動,70 年代來來去去的熱潮讓滑板看起來只是其中一種突如其來的熱潮,然而滑板運動在 80 年代以一種更加前衛的方式捲土重來。
Dan Adams:當時很多相關雜誌都停刊了同時滑板場也相繼關閉,因為它無法為商業帶來很好的利益,你還在玩滑板就像是某個秘密社會的一部分,當你年輕且容易受影響是,感受自己的獨特是一種非常有力的體驗。
Wig Worland:在當時滑板人被視為不合群的人,我們其中一些人因此而喜歡滑板因為這感覺很叛逆,滑板圈的人並不多且認識的朋友關係都非常要好,甚至可以通過觀察其他人穿的鞋子來判斷他們與滑板的關聯,這種現象現在已無法看見。
街頭滑板的誕生
Iain Borden:當時的滑板手並不多且這是個非常集中的圈子,尤其是在 1980 年代初期。這些 Vert Ramps(一種從水平底部過渡到垂直側面的半管形體) 很有趣,但你必須是個好的滑板手才有辦法駕馭它,其中的過渡障礙必須是個相當「優秀」的滑板手才有辦法完成,對於那些擅長的人他們非常了不起,有些人很愛挑戰 Vert Ramps 但對其他人來說可能令人感到煩惱。
Mark “Trawler” Lawer:隨後年輕人厭倦了自己打造滑板坡道因為當中過程繁瑣,若你獨自一人與一小群朋友在都市中玩滑板,那麼你就會沿著街頭滑板的路途前進,這是一個時代自然的結束與交接,滑板運動總是以自己的方式發展與變化,並且幾乎是偶然的。
Iain Borden:與此同時人們在街頭滑板衍生出了新的滑板方式,滑板手利用 Ollie 踏上了花盆、座椅、欄杆以及扶手等設備,突然之間不需要 Vert Ramps、不需要滑板場,只需要平坦地面以及平凡的建築,這時候城市間變成了遊樂場,甚至成為了滑板場。
Dan Adams:這時候不再需要花費幾千英鎊建造的巨型膠合板結構,也不需要再去一些需要付費才能進入的混凝土滑板場,你可直接走到 Sainsbury 超市背後停車場展現你的滑板技藝。
現今你可直接走到 Sainsbury 超市背後停車場展現你的滑板技藝。
Iain Borden:另一件很棒的事是你可以逐步地完成整個過程,先開始在地面滑行,然後可能做個小 Ollie,接著在路緣上輾磨,最後再做個 Boardslide 或者 Railslide,就好像一套卡片組合一樣,你可以做非常簡單或非常高難度的動作並享受其中,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一切。另一個好處是你不再需要去任何特定場合,不必去滑板場、不必去也不需要建造 Vert Ramps,你只需要走出家門,除非你住在 North Wales 深處泥濘地區,那你就需要去找一些柏油路或是混凝土地面。
Lost Art 創辦人 Dave Mackey:對於我們這些來自 Southport 以及 Liverpool 的人來說,街頭滑板對我們的影響更大,因為我們無法使用 Vert Ramps 也沒能力購買頭盔與護具等,街頭滑板使一切變得更方便、更有趣並可以在任何地方進行,不管是 Tesco 停車場還是學校外的台階,那是我們剛開始就出現的周遭,它在我們周圍形成而我們也是當中的一部分。
Wig Worland:到 1990 年滑板的前衛/領先地位已成為街頭風格的一部分,滑板手已經意識到不再需要前往指定場合玩滑板,街頭滑板本質上更具挑戰性以及意義,因為地形並不是為滑板運動專屬設計的。
不被大眾認可的街頭破壞者
Winstan Whitter:90 年代對我們很多人來說是一段坎坷的時期,因為我們不被大眾接受,以街頭滑板來說,我們非常害怕警察因為民眾會打電話報警,並採取各種措施阻止我們,像是沖濕地板或扔石頭等。他們還請來建築師設計障礙物,甚至一些叛徒滑板手告訴他們該如何阻止滑板者進到壁架,滑板手們為了錢而互相作對,那段時期非常糟糕。我還記得民眾在 Southbank 關燈以阻止我們滑板,保安也來阻止我們在那裡滑板,即使那是個合法玩滑板的地方。
Science Versus Life 作家兼檔案員 Neil MacDonald:當時與現今之間的接受水平差異非常巨大,當時人們不知道我們並非破壞者、不知道滑板的美好以及其重要性,他們認為滑板的樂趣就是把事情通通搞砸。
Dave Mackey:我於 90 年代在 Liverpool 的經歷與現今 Liverpool 孩子們的經歷截然不同,當時我們同樣不被接受,被趕出任何地方、因為穿著的衣服而被嘲笑甚至是打架等,我們並不是先驅,但我們是未來的實驗品。
當時我們同樣不被接受,被趕出任何地方、因為穿著的衣服而被嘲笑甚至是打架等。
Neil MacDonald:被破口大罵與吐口水、穿著這些單品、學習這些滑板技巧、於週二晚上在 NCP 停車場凍傷屁股,這些過程成為了滑板的存在證明,其進展使滑板成為可接受的運動。
Slam City Skates 總監兼 Palace 共同創辦人 Marshall Taylor:在學校裡總被大家視為穿著沒人聽過品牌服飾的怪人,我記得當時穿著 Vision 以及原始 AirWalks,真的會被穿著 adidas 或其他知名品牌的同學嘲笑,當時滑板文化與任何主流時尚相去甚遠。
Neil MacDonald:我們穿著 adidas Gazelles、Puma Clydes 這些當時 £5 英鎊的便宜貨,上面滿是滑板造成的破洞讓我們看起來很可笑,然而現今的人們想要看起來像個滑板手,但在之前那段日子裡你會穿著休閒鞋搭公車前往滑板現場,因為你不會想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讓其他人看見你穿著滑板鞋,你必須抵達現場才替換滑板鞋。
Winstan Whitter:當時的警力也增加了,我於 1997 年某個星期天在 Liverpool 街上遇到了一個情況,當時周遭沒人但警察無事可做,所以他們追趕我們並因我們在人行道上滑板而罰款,他們因我在人行道上滾動輪子而逮捕了我,這是 1800 年代引入的一項法律,他們應用了這條法律罰款我 £50 英鎊,這在當時並非一筆小數目。
英國次文化的出現
Dan Adams:這是我們一直在進行的事情,推動滑板文化、製作坡道、舉辦比賽以及印刷雜誌,隨後突然出現 Tim Leighton Boyce 打造的全彩雜誌《Read and Destroy》項目,他一直尋求方法把滑板推廣到主流市場,這就是他可以做到的。這本雜誌成功擊中了 12 或 13 歲曾涉及 BMX 單車、滑板的小孩,有人曾對我們說他們可能是個來自小村莊或是破爛小鎮的小孩,他們會走進報攤然而貨架上有本色彩鮮艷的雜誌正對他們說:「我是你的文化,來把我帶走吧,一切盡在這裡。」
Wig Worland:雜誌是當時滑板圈可以互相交流的方式之一,另一種方式是間隔的影片發佈,則需要更長的時間進行整理與發佈。1995 年創立《Sidewalk》時很有趣,我們認真覺得英國的滑板好手需要得到如同美國雜誌標準相同的推廣,《Read and Destroy》啟發了我們但我們想延續他們剛開始做的事情,當然我們得到了從英國抵達美國的 Tom Penny 以及 Geoff Rowley 等人認證,他們對 1990 年代以後的滑板文化帶來了巨大改變。
滑板運動從那一刻開始發展,它意識到它的本質以及我們想要的是什麼,這點非常重要,並不是由企業品牌決定你應該聽什麼音樂或是你應該做什麼滑板技巧。
Dave Mackey:90 年代初期是關於我們更深入了解自己所屬的文化,滑板手們為自己說道:「我們可以自己製作滑板、製作與我們交談的影片,因為這些大品牌正與無所謂的人交談,他們不是在與我們交談、他們的音樂與時尚品味完全不同,滑板場地也不同。」
Marshall Taylor:當時滑板文化確實完全是由美國品牌推動的,美國於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依然具有巨大影響力,從當時時尚角度來看,一切都是美國推動的,整個滑板圈風格、影片、技巧以及滑板手都是由加利福尼亞州人引領推動。
Dave Mackey:滑板運動從那一刻開始發展,它意識到它的本質以及我們想要的是什麼,這點非常重要,並不是由企業品牌決定你應該聽什麼音樂或是你應該做什麼滑板技巧,我們一直在尋求這樣的關係並為此感到興奮,據我所知這就是 90 年代初發生的事情,記憶非常朦朧。滑板手們開始暫停滑板運動並開始創立自己的小品牌,然而這些當時的小品牌將成為知名大牌,這是全新、新鮮以及令人興奮地,我認為全球各地都感到同樣興奮並且想支持和參與他們所做的一切,例如穿上他們的 T-Shirt。很多品牌都發源於那個時期,Supreme 顯然是在 90 年代初創立的,英國 Slam City Skates 等眾多商店亦是如此。
Marshall Taylor:潮流於 90 年代開始轉變,一個由我當時室友 Dan Magee 創建的品牌 Blueprint,是最早那樣做的品牌之一。從風格上來看,滑板開始受到更多英國與歐洲的影響,它真的完全改變了。
Dave Mackey:大約 1996 年至 1999 年間,滑板愛好者開始相繼開設自己的店鋪,當時滑板手就算不是職業滑板手或附屬於某個品牌,也可自己開一家商店銷售相關產品進而涉及滑板文化。這是英國滑板文化的嶄新面貌,以英國大型滑板品牌正式展開新篇章,滑板手不再需要到美國才能進行相關產業,本土品牌的出現讓我們都可以成為滑板行業成長的養分。
Marshall Taylor:到了當時候你可以創立自己的小型 T-Shirt 或服飾品牌,一切都是相當有機的且不需要大筆資金就能創業,或許還能去 Southbank 販售一些板子。另一個好事是那階段的滑板手都會飛到美國,我的朋友早年就會在 San Francisco 或 Los Angeles 度過 1 至 6 週,突然那裡的路人來看看你正穿些什麼,這就是歐洲品牌在美國一些大城市開始為人所知的方式之一。滑板手的總是去留如此短暫,他們總是四處奔波尋找據點因此建立起廣大的社群,在社群媒體出現之前,品牌就是這樣慢慢建立起來的。
Dave Mackey:曾經我在一家工廠的工作被裁掉隨後從紐約回到英國,我們都有份固定工作且滑板選手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不是一份工作,那時候 Liverpool 還沒有滑板店,我看到其他滑板手為滑板愛好者經營的滑板店給了我做類似事情的啟發。
Marshall Taylor:很對美國品牌最初都試圖阻止歐洲公司的發展,例如阻止生產板面的木工廠,然而在沒有競爭的環境下可能失去少量份額、炒作熱度以及關注。
英國滑板文化演變史 Part 2 將於近期刊登,感興趣者請敬請留意或訂閱 HYPEBEAST 電子報,定期獲得最新潮流情報和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