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如何投入陶瓷文化?| HYPEBEAST 邀請陶藝家製作入門指南
看到上月推出的 Futura x NEIGHBORHOOD 限量香座後你還忍得了手嗎?
「人們總是認為陶瓷製作的重點在於製成品本身,但假若從泥土的特性去了解這門藝術的話,大家也許會有不一樣的體會。在你完成了一件作品以後,把它敲碎,弄濕過後陶土又會再度回復泥的狀態,無限地循環再造。所以我認為並沒有真正完成的作品,一切都只是過程而已。」— Scott Chan
自 2012 年起,陶瓷香座便已經成為 NEIGHBORHOOD 的定番產品,更無疑是品牌其中一款最暢銷的商品。及至 Tom Sachs 於 2014 年展示的《chawan》陶瓷茶碗展覽、近年冒起的陶瓷擺設品牌 YEENJOY STUDIO、上月推出的 Futura x NEIGHBORHOOD 限量香座「FL-001」等等都足以認證陶瓷文化已逐步進入時尚潮流界的視野,更成為不少各界名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但其實早在成為時尚潮流元素以前,陶瓷文化在如日本、台灣、香港等亞洲地區都已紮根多年。
藉著陶瓷文化在潮流界「大器晚成」的時機,HYPEBEAST 特意製作《How To》特輯,找來香港各方陶藝單位,如本地陶藝家 Scott Chan、Quabitat Ceramics 主理人及陶藝家 Joey Leung、Useless Studio 陶瓷工作室三位創辦人及陶瓷專賣店 aha.living 店主 Riz 等接受專訪,為讀者帶來陶瓷製作的簡介及本地陶瓷文化的育成等。
了解製作瓷器的步驟:
1. 認識泥土的種類
泥的種類繁多,最籠統的分類大致為瓷土及陶土兩種:
陶土
燒成溫度較低,範圍約 800℃ 至 1,200℃ 左右。由陶土製成的作品稱之為陶器,由於在燒成溫度較低的環境下製成,坯體並未完全燒結,敲擊時聲音低沉,堅硬程度亦相對低。
瓷土
燒成溫度較高,範圍約 1,200℃ 至 1,400℃ 左右。陶土屬瓷土的前身,在煉製前者的過程中發掘了製作後者的方式,從而形成這種性質以致成分亦不同的物料。堅硬度亦因經高溫焙燒的緣故而變得較陶土強。
「我認為最主要還是要按著自己的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泥種。譬如說我個人比較偏好雕塑,因此沙成分較重的泥種便相對適合我。假若用上瓷泥的話,雕塑倒塌的機會便較大,變相增添塑形方面的難度。」- Scott Chan
2. 揉泥
以雙手搓揉泥團,把當中的空氣擠壓出來,防止製品在稍後進行燒窯的步驟中變形甚至炸裂。此外,亦能確保泥土中的水分均勻,有助泥土成形的過程。
「拉坯最主要從揉泥開始。如果你的泥團揉得不好的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拉出理想的形態。將泥團放置在轉盤上以後,必須靠雙手去記住某些感覺;力度掌控,高度的拿捏及轉盤速度都各具不同影響。」- Joey Leung
3. 不同的製坯方式
拉坯及修坯
將搓揉好的泥團放置在轉盤上,以手及拉坯工具藉著轉盤的轉動將瓷泥拉成理想的形狀。塑形完成後同樣在轉盤上將其修刮整齊和勻稱,使坯體達致適當的厚度。修坯分為乾修和濕修兩種,顧名思義就是在坯體烘乾前或後進行修整的程序。乾修在坯體較乾枯的時候進行,由於含水分低,坯體不易變形,粉塵卻較大;濕修則剛好相反。
手捏
「我的作品一般也是從泥條開始。假如我們要以泥條去製成一隻碗的話,那便需搓一條線條較圓的泥條,再以圍圈的方式將泥條放置在轉盤之上並開始塑形,最後憑藉手捏的方式捏出相應的厚度。這個步驟講求強烈的手感,因為在轉盤上拉坯較手捏更容易掌握厚薄度;每條泥條的粗幼不一,變相給予製成品獨有的質感。」- Scott Chan
4. 燒窯
「在正式進行燒窯的程序以前,先要捏好自己理想的形狀,再讓陶瓷風乾才能正式入窯,進行首次素燒的程序。因為必須在燒製過後才能為陶瓷施釉,只有這樣陶瓷才能完全將釉漿吸收。到了第二次的燒製過程,一般也會讓陶瓷達致約 1,255℃ 的高溫(因應泥種而異)。燒製過後便能稱之為正式完成。」- Scott Chan
5. 施釉的程序
經過首次燒窯程序後,在陶瓷坯體上塗上一層由瓷土混合助溶劑調和而成的釉漿,再將製品從新放置在窯中進行二次燒製,從而給予坯體光滑明亮的表面。
「因為我們要測試在不同泥種上呈現的各種效果,所以在調釉過後,還要嘗試套用在不同泥種之上,從而找到自己心儀的搭配。」- Scott Chan
陶藝家推薦
「我個人喜歡製作人偶,因此我定必首推李慧嫻。因為她的作品滲透濃厚的本土情懷,像是她的《茶餐廳》系列都是深入民心的作品。」- Scott Chan
「Lucie Rie 吧!她是一名陶藝家,作品以碗具為主。她是一名極度唯美的藝術家,其對釉的控制及創新概念在當代陶藝界而言,我個人認為無人能及。」- Joey Leung

Dean And Deluca
「額賀章夫是我個人十分欣賞的陶藝家,他也是其中一個促使我開店的原因。他的作品極具質感,加上尺寸較大的茶壺在日本相對罕見。剛開始並沒有察覺自己在選取陶器上的個人取向,到了後來才發現自己對於全手製作品的偏好。像是那位陶藝家正透過自己作品向你傳遞某些訊息似的。」- Riz @ aha.living

Philips
J.J. Peet
現代陶藝家代表,其風格多樣化,除製作手捏陶藝品外,亦有大型的雕塑作品。Peet 擅長讓陶瓷因應不同物件的型態而延伸發展,創作出別樹一幟的藝術品。Peet 在自己教授的課堂上認識 Mary Frey、Pat McCarthy 及 Tom Sachs,最後更促成以他為首的創作單位,每星期一會,聚首談藝術、談想法、創作及分享。最終於 2014 年,4 人以《Satan Ceramics》為名,舉辦陶藝展覽,一舉展出他們各自的藝術品,並撰寫成同名作品集。

Tom Sachs
Tom Sachs
這個在潮流文化界響噹噹的名字,因為日本茶道而讓他正式踏入陶藝界的領域。因著對茶道文化的熱愛,而開始醉心鑽研茶碗的結構,成為其中一個正式讓他接觸陶藝的契機。此後,他展開了手製陶瓷茶碗的旅程,以手捏的方式致力追求碗口的完美弧度。Sachs 拒絕採用轉盤,他認為這樣會令陶瓷的創作過程變得數碼化。在與 J.J. Peet 共同推出《Satan Ceramics》的同年,Sachs 便展出了他一直以來的手捏茶碗系列,記錄了自他初接觸手捏陶藝文化後的個人成長。系列名稱簡單直接地採用茶碗的譯音 -「chawan」,並在每隻碗上印上 Sachs 個人最鍾愛的品牌記號 NASA。上月日本文化雜誌《Casa BRUTUS》亦按著茶道製作了一個詳盡專題,當中更記錄了一輯 Tom Sachs 的專訪。

Hbx
K.YEE
中國藝術家 K.YEE 於 2012 年底成立創意單位 YEENJOY STUDIO,並於 2015 年開設 ©.MC (©hina Made by CHINA) 藝術企劃,讓潮流文化結合中國傳統工藝,製作主題多變的陶藝擺設,而首波釋出的藝術品的出產地便敲定在元代世界瓷器生產的中心 — 景德鎮。除本年 5 月與 Jeff Staple 推出「Pigeon」陶瓷香爐外,上月更於 JUICE 洛杉磯店舉行期間限定店,販售數款聯名作。
香港陶瓷文化與亞洲各地的差異
香港地小人多,在寸金尺土的環境下居住難以被逼捨棄不少生活中的浪漫,凡事以實用性為重,瓷製家居擺設或日用品變得奢侈,變相亦對本地的陶瓷工業帶來直接影響。「不少來我工作室參觀的人都會拿起我的作品並問及其實際作用,但其實我從來也不會為自己的盤子定下任何特定用途,你希望它是什麼,它就是什麼。」Joey 說道。
「在香港,陶瓷並沒有被視為必需品。所以大家一般也會對購買昂貴的陶瓷製品感到抗拒,甚至會隨手丟棄,珍惜器物的概念在香港而言並不普及。」— Manho,Useless Studio 店主之一
Useless Studio 店主 Manho 認為瓷器這種容易破裂的家品在香港難以變得普及,始終香港人一般也看重商品的實用性,瓷器易碎、較難收納等特性亦可能讓人卻步。加上香港人對於惜物的意識較為薄弱,思想難以與日本甚至台灣等地看齊。他續指出香港人薄弱的惜物概念形成了「即棄」的社會風氣,在瓷器被不慎砸碎後,他們都不會設法將其修補,而是隨手丟掉。他認為只有參考台灣及日本等地對陶瓷文化的尊重,宣揚惜物的概念,才得以讓陶瓷文化在香港變得更為普及。
說起瓷器用品的耐用性,Manho 續解釋有關瓷器修補的方法。「金繼是其中一種修補陶瓷的方法,主要採用漆油在破裂的部分進行修補,再塗上金粉或金箔點綴。我們想要向香港的用家及賣家推廣惜物的概念,在購入以後,一件瓷器其實足以使用畢生。」修補瓷器的方法五花百門,金繼只是其中之一,但問題的精要還是在於用家的心態。若然大家沒有抱持惜物的概念,不管方法再多,也只是徒然。
讓陶藝融入生活
「你必須持續思考自己的生活習慣為何,怎樣的模式以及箇中的成因,檢視可能存在多餘的部分及改善的方法。」- Riz,aha.living 店主
本為美術指導的 Riz,現開設了 aha.living 瓷器生活用品專門店,售賣各式各樣於世界各地旅遊時蒐羅回港的特色瓷器及家品。Riz 的旅行模式十分隨性,沒有特別的規劃,卻總是無心插柳地遇上當地的瓷器店,也許這就是所謂的「購物運」。店內擺放著林林總總的特色瓷器擺設,但因入貨量有限,全都以先到先得的方式發售。
說起陶藝文化對她的影響,Riz 表示必須由進食說起。由於 Riz 個人十分喜歡採用瓷器進食,於她而言在使用瓷器的過程中,除了基本進食外,她還能感受截然不同的體驗。「我感受到自己真的在吸收食物中的營養,亦會因而開始思考自己當天的需要。整個過程於我而言更像是冥想,在進食的當下,能透過食器的細節引發思考。」
陶藝文化在一般人眼中也許只是一種興趣,或是一項陶冶性情的活動。但對某些人來說,那更像是一種修為,一種改善生活質素的方法。有的人在陶瓷製作的過程中找到內心的平靜,有的人藉由陶藝向外界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亦有人因為寫過一篇關於投入陶瓷文化的專題而自此迷上這門藝術… 不論是著手製作的一方還是站在另一端感受作者的溫度,以不同身分去投入這種文化亦自能悟出每個層面獨有的體會。簡而言之,講多無謂,行動最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