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
Studio Visits: 重本書店|葉忠宜、張軒豪的美學天地

重本書店|葉忠宜、張軒豪的美學天地

 

由平面設計師葉忠宜、字體設計師張軒豪聯手策劃,打造以平面設計與 Typography 為選書主軸的獨立設計書店,以「80% 平面設計和 Typography:20% 美感延伸選書」的比例配置,不刻意以銷售面的考量作為選書的基準,一舉搜羅設計、攝影、建築與藝術等相關書籍及海報,成為台北近期備受關注的實體書店。

HYPEBEAST 特別在開幕之際訪問兩位負責人打造 Studio Visits 專題,講述除了關於「重本書店」的一切之外,更是走進兩人分別位在二、三樓的家及工作室,親自揭曉「重公寓 WEIGHT APT.」未曾向外界公開的真實面貌。

Studio Visits: 重本書店|葉忠宜、張軒豪的美學天地

Studio Visits: 重本書店|葉忠宜、張軒豪的美學天地

如果有一天要太空旅行,你會帶哪些書到太空船上?

這段話為兩人自設的裝潢命題,最終營造出「公路感」+「太空」+「日式」的複合式場域,以日常能見的尋常材質重新組合出未曾被想像的樣貌,而這份空間體感的實現可謂充滿挑戰。

店門外,顯眼的路牌標示著「重本書店」的多樣身份,右邊則是「重公寓」的大門,店舖內兩側以現代化金屬質感打造陳列,中央則是海報收納櫃,低頭可以發現於公路與人行道常見的路緣石,跨越之後將是一趟日式太空之旅的啟程。

吧台區塊將裁切油漆標記所留下的角料,改以結構方式製成書架及天花板,後者更加入如太空艙般的銀色天花,是來自吸音棉與鋁箔的拼貼。角料上的藍色昇華成了重本書店的的精神象徵,能在椅墊上、Logo 及甜點處窺見這個意外存在,尤其座位更是請日本大阪家具廠商 graf 訂製的定番款變奏,搭配著由 ingo maurer 所設計、鋁箔材質的氣球燈管,還有天花板垂吊而下的 listude「無指向性」多面體手工喇叭,恰到好處地達到眼、耳、鼻與口的絕佳感官享受。

Studio Visits: 重本書店|葉忠宜、張軒豪的美學天地
Studio Visits: 重本書店|葉忠宜、張軒豪的美學天地

「重公寓 WEIGHT APT.」的起點

兩人在過去便是樓上樓下的鄰居模式,張軒豪在一次搬家的因緣際會下,與這棟頗有歷史的老公寓相遇,並決定相約葉忠宜一起租下這棟層樓的空間,更在短時間內確立一樓空間將開設為書店的計畫,籌備至今共耗費一年多左右的時間。

「重本書店」整體定位明確,以複合式型態經營,除了發售書籍之外,也企圖用精心打造的咖啡茶點製造人們的停留駐足,吧台上方將會擺放每一季配合不同展覽或時間的推薦選書,提供吧台客人「點書」,在品嚐輕食之際更能翻閱書香奧秘。

Studio Visits: 重本書店|葉忠宜、張軒豪的美學天地

對於此點,葉忠宜提出一個有趣看法:「我覺得『複合式』是個很老的詞彙,因為它在後來早就成為生活化的一部分,大家來書店不再只是為了買書,比較像是進入一個空間。因此現代實體店講究的比較像是『儀式感』,如要滿足傳統的買書需求,你可以上網買就好,所以走進一間店比較像是追求儀式感,提供的好像是一個可以觸及生活面向的東西,因此我們把自己逛書的體驗還有生活的形式搬了進來。就像我們兩人都很喜歡喝清酒,甚至經常相約朋友一起,而現在有了一樓的空間之後,我們把晚上變成一間清酒吧,所以與其說是複合式,我覺得把它定義為一種生活的形式。」

張軒豪則分享了他對於實體書店的想法:「對我來說,我在意的是一種體驗,像我去國外旅行時,我往往能記住這本書是在哪裡買的,這個體驗足以代表一個整體的印象,代表著我是在哪裡找到這本書的感覺。」

葉忠宜選擇將自身的生活型態形塑為「重本書店」的精神,依循著人類追求新奇與美好事物的天生使然,向外發散其品味美學及專業領域知識;張軒豪則期盼將過去在尋書體驗中所獲得的滿足在重本書店中實現,將過往的記憶與情感轉化成了推動的能量。

Studio Visits: 重本書店|葉忠宜、張軒豪的美學天地
Studio Visits: 重本書店|葉忠宜、張軒豪的美學天地

那在實現理念的過程中,可曾擔心大眾能否真正了解其意義?

「倒是不太擔心,如果太擔心就不會做如此偏門的主題,想做的一直都是深度,而不是廣度。來者或許是因為重本書店的輕食、咖啡或甜點非常好吃上門,而不是書籍,但或許能因為翻閱書籍時得以發現原來還有這些書,當你成功製造『第一次』體驗時就已心滿意足,不妨把重本書店當作一個能幫助大眾認識這些領域專業的橋樑。」

張:「或許也是我們對現有書店的選書不滿足,那如果這些對現況不滿足的人,或許來重本就能找到想要的東西。」

葉:「分眾的好處不像傳統是顧客想買什麼就提供什麼,重本像是一間選書店,我們兩人都是選書人的角色,這些書都是我們嚴選的,不會踩雷,當你問:『有什麼推薦的書單?』我會說:『整間店都是。』」

「重本書店」作為兩人的集體創作,期盼透過書店幫助大眾對於平面設計 & Typography 等專業領域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不自許能達到美學教育的高度,期盼大眾能因此挖掘到生活上更多的知識面向,對此兩人就已感到心滿意足。

而關於本次「重本書店/重公寓」的裝潢工程,兩人表示過程比較像是以平面設計的概念去完成,因為前期在與室內設計公司溝通中感受到部分限制,兩人最終選擇以自身對於材質的見解,透過更為彈性的手法進行空間上的建構。

Studio Visits: 重本書店|葉忠宜、張軒豪的美學天地
Studio Visits: 重本書店|葉忠宜、張軒豪的美學天地

2F:葉忠宜的家與工作室

走進葉忠宜位在二樓的工作室,打通隔間的長型空間從陽台開始分別為工作區/寢室/客廳/廚房四大區塊,曾在日本留學的他選擇以日式庭院的鋪石風格裝潢陽台,從裏山購入一個具有一兩百年歷史的石燈籠尤其吸睛;另外還有包浩斯主題的寢臥區、Modernica 訂做沙發、B.K.F. Chair、Peter Ivy 吹製玻璃燈、美國老年代病房推車等家具。

葉:「像是一樓不是有說喜歡從日常常見的物料著手,覺得一個很酷的空間不需要用高價的材料堆疊,我就用很多大家意想不到的材料也可以很酷。有鑒於『重公寓』本就是一棟老公寓,二樓中能看到許多以前 50 年公寓才會有的石頭感,尤其軒豪居住的三樓擁有更多原始材料,另外也有許多鐵皮擴建的部分,我就想那就使用鐵皮這項材料徹底執行,用得好也能成為一件很帥的事。」

不是那麼黑白分明的葉忠宜,喜愛徹徹底底的灰,因此能在空間上看到不少金屬質料的包覆,更說道看似未完工的牆面其實是他特別要求油漆師傅所保留的,除了發現原有建材的美麗樣貌之外,更成功在有限的空間中達到賞心悅目與實用性的相輔相成。

Studio Visits: 重本書店|葉忠宜、張軒豪的美學天地

Studio Visits: 重本書店|葉忠宜、張軒豪的美學天地
Studio Visits: 重本書店|葉忠宜、張軒豪的美學天地
Studio Visits: 重本書店|葉忠宜、張軒豪的美學天地
Studio Visits: 重本書店|葉忠宜、張軒豪的美學天地

3F:張軒豪的家與工作室

張軒豪位在三樓的居所,選擇以大量木質調進行裝潢,未有太多的傢俱瓜分空間上的佔比,以溫暖黃燈點亮各個角落。作為字體設計師的他,於書架上擺上大量藏書,並與我們分享日本設計師/工藝家芹沢銈介的相關書籍,表示其作品至今仍深深影響著他。

「一開始先是考量如何區隔工作空間及居住空間,原先想把居住區靠窗,但後來發現工作更需要自然光的感覺比較舒服,最後選擇『屋中屋』的概念進行兩邊的區隔。另外因為小時候家裡一直擁有榻榻米的元素,因此特別在窗邊打造一個榻榻米的臺子,可以在上面休息。」

Studio Visits: 重本書店|葉忠宜、張軒豪的美學天地
Studio Visits: 重本書店|葉忠宜、張軒豪的美學天地

「我家的角料跟木頭元素較多,我喜歡東西都收起來,像是模組化的東西,無印良品就是很好應用跟方便取得的東西,我跟忠宜都沒有特別使用櫃體進行收納。我擺出來的東西算少,只有我喜歡的海報、腳踏車跟設計師的周邊,會喜歡這裡是因為它幾乎保留原本這間老公寓的樣子。我習慣站著工作,讓書架變站立工作台,有時候會需要畫些草稿,寫書法,大的工作桌會比較方便。」

Studio Visits: 重本書店|葉忠宜、張軒豪的美學天地
Studio Visits: 重本書店|葉忠宜、張軒豪的美學天地
Studio Visits: 重本書店|葉忠宜、張軒豪的美學天地
Studio Visits: 重本書店|葉忠宜、張軒豪的美學天地

從兩人居家空間的裝潢中,清晰可見兩人的喜愛事物有所不同,而當提問是如何建立自身品味之時,葉認為水野學的著作《品味,從知識開始》所要講的理念十分貼切:一切就是從知識開始。

「品味,絕非與生俱來,每個人都可以學會。這是透過知識的累積,讓事物表現出最佳樣貌的能力。我跟你擁有相同的品味,差別只在於怎麼去培養,怎麼去運用,以及怎麼去鍛鍊。」——水野學

這段話帶出了品味、知識與生活三大面向的重要連結,品味能透過知識進行累積,積累後的產出便於生活中顯現,進而創造美感及價值,而兩人至今已創造了無數的亮眼作品,今番一舉探討兩人的創作脈絡、經驗分享及相關議題探討。

Studio Visits: 重本書店|葉忠宜、張軒豪的美學天地

兩人創作上的個人習慣?

葉:「會先設想一個世界觀,很多案子都是一樣的,只給幾個簡單的文字,完全沒有其他畫面,因此我要想像畫面,像是 2018 年執行國慶主視覺時,正好《Ready Player One》剛上映,因此我選擇注入電動、電玩概念,成功引起大家的討論與達到『記憶的共感』;那如果世界觀不明確,就自己創造『設定』,將自己代入成為主角,試想自己要的是什麼。」

張:「以字體為思考重心,做平面設計也是以字體向外擴散,像是不同國家的案子,就會針對該國的字體作研究,用字體的風格方式放入設計之中。我對於字體的創作比較偏向想要走一個可愛一點,或是自己覺得有趣或滑稽的元素。而關於重本的字,一開始忠宜已經使用了 Logo、角料與天花等元素,代表著他從書店的上面及側面汲取靈感,因此我改從地下進行元素採集,因此將路緣石的 R 角所具備的厚重的份量感,將其轉化成字寬且具重量感的字體,但也是保留圓角可愛的一組字體,未來也會延伸出重本自己的專屬字體。」

創作環境的熱門議題

上月,台灣知名平面設計師聶永真遭粉絲專頁「Domyweb多米」發文批評他最新的飲料杯包裝設計,後者多以業主視角針對「Logo 大小」的設計進行質疑,前者則以設計師方的角度分享合作過程及針對質疑的地方予以反擊,成為設計圈的一大火熱議題,而忠宜與軒豪也分享了各自看法。

葉:「我一直都知道雙方視角不一樣,客戶容易覺得花很多錢,留白很多就是浪費,雖然某些話會讓設計師白眼,但那的確是他們的心聲。回台灣後的我,有兩個面向:『塞好塞滿,要留白我也可以精確。』東西留滿一定有它可以被挑戰的部分,例如屬於這時代的設計運動:『新丑風。』我覺得關於大眾對於設計的誤解,我覺得都可以去挑戰它,你要滿我就給你滿得很帥,有些人會想要 Logo 大或是想要怎樣,大家都有自己的想像,其實設計師也可以反擊,且有人在討論是件好事。」

張:「沒有什麼對錯問題,因為有時候 Logo 大你不一定就看得到它,尤其在很雜的時候;那如果小,但多了留白空間就能顯得注目,怎麼用 Logo 才重要,不是大就符合市場的原則,反而要找到適合的方式去呈現它。」

張:「一開始會有遇到類似的客戶,大概在十幾年前左右,放滿才代表看得到,要的效果是書在架上能被看見的那種。那一個字體為何這麼貴?所以我們設計師要去解釋,不能單看,要看排在一起的效果。台灣企業對字體的需求還沒有很成熟,國外則對於字體設計會成為 Branding 的一環,相對比較重視。」

葉:「先追求推廣,因此我們才會做關於出版的事,現在大眾會比較知道原來字體中有很多它的專業,還有字體設計師這個產業。」

Studio Visits: 重本書店|葉忠宜、張軒豪的美學天地

關於一間獨立風格店舖的開設,其負責人對於初心的描述,往往是筆者最為好奇的:如何從一個簡單的想法一步步地累積與突破,從無到有的堆砌、從零到一的計算,而想法又是從何而來?關於重本書店的一切看似來得突然,但就是這樣的意外才得以開啟人生的新篇章,下足重本的重本書店到底擁有多少重量,又該用什麼單位去估量,得讓時間去證明,但從兩人的分享中卻能感到無比的踏實,而這番實踐歷程或將成為日後令人不斷回首且醉心的精彩過往。


Credits
攝影師
Uliz Hung
Tags
Share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不要錯過最新情報。

訂閱時,您同意我們的 使用條款隱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