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錶是裝飾品還是投資標的?HYPEBEAST 專訪 3 位業內人士談論「腕錶商業價值」
「當 Rolex 拿下皇冠的徽標還剩下甚麼?」從店家、收藏家不同角度共同去探討腕錶的本質所在。

放眼 Christie’s、Phillips、Sotheby’s 等全球知名的拍賣行,腕錶在其中都是主要的拍賣項目,甚至從北美轉售網站 Bob’s Watches 日漸龐大的規模,亦不難看出腕錶市場中蘊藏的價值和商機有多麼巨大,在英國儲蓄公司 Raisin UK 針對各拍品的最新統計數據中即可看到,腕錶的市場溢價平均增加了 6 個百分比達到 £18,910 英鎊之多,要知道多數具有收藏價值的錶款本身就擁有高額定價,且數據本身涵蓋的樣本不計其數,特定錶款高保值的能力更是數據無法輕易顯現,毫無疑問腕錶依舊是當今最主流的收藏品項。
不過若是將此市場比喻為一潭深水,其水深是初學者們遠遠無法想像,也因此今回 HYPEBEAST 便特地邀請到「相對論鐘錶」創辦人 Woody、「小林名錶」店長 John 及名錶收藏家葉晉榮等 3 位在錶界資歷和歷練皆有相當份量的行家親身分享對於腕錶收藏商業價值的見解,相信對腕錶有興趣的讀者來說必定相當有參考價值。
當 Rolex 拿下皇冠的徽標?
人們總說「玩錶」,美其名曰收藏,但玩的究竟是甚麼?或許你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腕錶的定位如潛水錶、軍用錶、萬年曆或首飾錶等種類,又或者是當中搭載的機芯、設計與精緻工藝,其實自 1571 年首枚戴在手腕處具有鐘錶功能的手鐲誕生以來,至今早有數以萬計的相異類型衍生而出,任何一種腕錶元素都有大把的玩家為其追求,那麼開門見山的說,當今拿掉品牌 Logo 的錶,本身又有何價值可言?

Rolex Ref. 5015
「嚴格來看,腕錶幾乎就是由品牌決定價值,以 Rolex 為例,在錶冠、面盤或錶帶處皆能見到象徵品牌的皇冠圖樣,如果今天拿掉了這些標誌性的 Logo,也許就只能說它具有相當水準的品質,但卻不可能再繼續保有原先的身價。」身為一間頻繁於國際市場交易腕錶的錶店骨幹,John 毫不諱言地強調此點,事實如此,與時尚潮流服裝領域截然不同的是,「賣品牌」的設計手法在腕錶的世界中不只是必行之路,許多時候更代表了一切。
但這樣的說法其實又取決於「保值」也就是轉售市場的行情,市面上不少品牌都標榜了「瑞士製造」的名頭,也確實擁有不俗的製錶工藝,設計上亦是可圈可點,然而相對而來的高昂定價卻無法令消費者買單,原因並非貨次價高,而是在於缺少經歷史沉澱的品牌名頭加持,多數錶款售後的保值能耐著實令人不敢恭維。
但若純粹以投資眼光來看待購錶這件事,卻又有些本末倒置了,腕錶說穿了是身外之物,拿掉品牌 Logo、拿掉其乘載的歷史意義,它終究只是手腕上的一件裝飾品,確實會有人較激進的一派認為多數腕錶交易不過是在炒作,就連藏家葉晉榮也不諱言地提到「任何投資都是一樣的,沒有賣出就無關損益,多數收藏家也只是在欣賞自身收藏的同時享受它們增值的快感,誰不希望自己的收藏獲得市場的認可?」但最終他始終認為「不要被家人、朋友、社會的傳統印象束縛,錶一定要買自己喜歡的。」
以店家的角度而言,Woody 同樣贊同這句話,「我會建議任何來買手錶的人,先從自身喜好開始,如果只是當作投資,他會不了解自己到底要甚麼。說穿了一開始買錶要賺錢的機會比較低,反而更容易賠錢,且你會被社群媒體給左右,就算你戴了一枚名錶拍個照,也不過是跟別人一樣罷了。可是如果以喜好的角度,這個過程不僅會讓你感到快樂,甚至會引領你逐漸來到一個正確的收藏角度。」
任何的錶如果變成投資,你很快就失去真正的熱忱,最終淪為在價格和型號之間搖擺。
那麼終究還是要回歸現實,腕錶畢竟是高成本的物件,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誰不希望將錢花在刀口上?在多方考量的抉擇下,如何於自身喜好與市場行情中取得平衡便是玩錶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功課。
就現階段而言,葉晉榮與 Woody 都異口同聲地指出 Rolex 的運動錶款仍會是未來最保值的腕錶。
「這個問題我很不想回答 Rolex,但是答案還是 Rolex,因為它有太多信仰在裡面了,我不能說它不好,我也很愛她,但是我一直希望這件事情可以變成別的品牌。」不難聽出,Woody 對此確實感到有些無奈,然而此話何解?Rolex 在這一百多年來間從懷錶變手錶,其商業策略和符合各個層面需求的產品線確實相當優秀,但若單論設計而言,不可否認 Rolex 稱不上非常獨特,不過就像 Woody 提到的,Rolex 擁有的信仰終究是無可替代。「對於 Rolex 的收藏尤其是古董款,我認為其從單純的工藝逐漸轉變為藝術品已經慢慢有機會了,它的價格越來越高,很多明星、名人、收藏家都願意去追這個價值,甚至已經不輸給許多世界名畫了。」
舉一個最浮誇卻又最淺顯易懂的案例,當今史上腕錶拍賣最高紀錄早在 2017 年便不再是 Patek Philippe 1518 的 $1,100 萬美元所擁有,而是一枚 Paul Newman Daytona Ref.6239 以天價 $17,752,500 美元所創下,成為當之無愧的錶王。然而前者就真的遜色於後者嗎?雙方之間近 $600 萬美元的差距為何,這恐怕就是 Rolex 無法言喻的魅力。
「甚麼錶都會跌價,每一款都不例外,除非錶本身擁有藝術價值,而這價值的高低就得由時間考驗。」葉晉榮如此指出。

Rolex Ref. 6241
迷失的購錶風氣
網際網絡的便利令資訊高速流通,意昧著每個人都能隨時隨地查詢相關消息而不需要像過去透過一期一刊的書面雜誌去鑽研腕錶,與此同時,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更大幅影響了當前的購錶風氣。然而這樣的現象似乎弊大過利,在台灣有許多錶迷習慣以社群媒體上各錶款討論的熱度來做為購錶指標,但久而久之,整個市場便會形成只有幾款主流錶受到關注,其他更具特色卻未被發掘或者價值相對低的腕錶就逐漸消失在人們眼前。
台灣在玩錶上還處在學習的階段,離成為「文化」還有一段路要走。
回顧多年來收購、買賣腕錶的經歷,Woody 認為「加入的人越來越多,我會希望玩錶從熱潮到形成一個文化的過程可以減短,而這當中就需要一些對的人去跟這個市場解釋,不然現在台灣玩錶只有幾個選項是相當可惜,10 年前可能 100 個人玩錶,但卻有多達 20 種方式,現在 1,000 個人在玩錶,但方式只剩下 5 種,這反而不是一件好事,只有一個品牌、一個時期、一個年代的東西,對玩錶的世界來說不夠精彩,需要更多不同的人去支持,讓不同的玩錶族群去共同組成這個文化。」

Patek Philippe Ref. 2497

F.P.Journe Boutique Exclusives In Tokyo, Tourbillon Souverain With Jade Dial
另一方面更直觀的情況來看,當大量錶迷都去競爭那少數的熱門錶款時,錶店又該優先賣給誰?無親無故的顧客又該如何應對?此時就誕生了所謂的「配錶」制度,有熱門款自然就會有冷門款,而願意連同冷門款一同購入的消費者自然就成為了優先購入熱門款的前列順位。但很明顯地,這對消費者來說並不是一個健康的交易模式,多數客人上門買錶幾乎都是純粹的因喜好決定,但卻被額外配了預想外的錶,他又如何知道該錶的優缺點所在?
也因此葉晉榮認為對於只想買一枚錶的人來說,到相對論、小林名錶這樣類型的錶店就是相當好的選擇。「他們都有很多管道可以拿到,雖然你會用溢價去買,但這種時候千萬不能有訂價的迷思存在,搶手的錶本來就會高於定價,冷門的錶自然可以輕鬆拿到折扣。以 Rolex 來講,時價才是真正的指標,具有權威性的錶店開價都不會和時價落差太多,或許會貴一些但也在合理範圍。」
「你如果不是 VIP、大戶或者有私人交情,你不配錶你永遠排不到。」
繼續回到社群媒體帶來的影響,網絡確實是相當有趣的地方,它能夠讓不同世界的人產生交集,但資訊傳播快速做為網絡的一大優點卻同時也是缺點,不僅對的資訊被更多人看到,錯誤的觀點亦然,腕錶的世界裡更不例外。
當然收藏、玩錶本身便是看自身喜好,每一枚錶款都有其忠實的追隨者,但對初學者或一知半解的錶迷來說,網上充滿主觀、武斷的個人見解著實不能照單全收。舉例來說,有些人認為玩 Rolex 就是要玩面盤,但除了古董錶因歲月而生的氧化、黴斑或稀有顏色、材質、寶石等特殊面盤大受歡迎之外,這樣的說法真能完全代表 Rolex 嗎?

John
古董錶與現代錶的選擇
單純以年份來區別的話,John 認為 1970 年以前的錶都能夠稱為古董錶,更近一些的老錶年份則約莫在 20 至 50 年左右,現代錶則大略為千禧年後,「除了人對於未知事物充滿好奇的心理之外,通常進入古董錶領域的人都是現代錶玩到一定程度之後還想繼續挑戰,其水深的原因無非是因為年代久遠,能得到的相關資訊有限且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去找到答案。」
玩古董錶必須經歷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過程,才知其中寶貴的經驗,這個過程亦是一種自我的突破。
有些年紀的讀者恐怕會記得,始於 50 年代末的全球性第三次科技革命,在 70 至 80 年代之間的「石英革命」引發了全球鐘錶產業的版塊變動,以生產機械鐘錶為基礎的瑞士鐘錶行業更是首當其衝,當時以 Seiko 為首的日本鐘錶企業一時風頭無兩,大量鐘錶生產基地移至亞洲,其中香港更是其中最大贏家,據統計在 1980 年,香港為全球腕錶生產最大出口量地區,達到 1.26 億枚,而《Business Week》更曾在 1978 年將 Seiko 刊上封面故事,並給予醒目標題《Seiko’s Smash: The quartz watch overwhelms the industry.》,當今鐘錶巨頭 Swatch 集團的誕生甚至也是由石英革命催生而出。
危機正是轉機, 80 至 2000 年代之間反倒成為瑞士鐘錶的一次高峰。
親身走過這段時間的 Woody 指出:「那個年代的設計是錶廠花盡全身力氣去做的,因為你若不使出渾身解數就會面臨倒閉,間接的令他們做出最好、最大膽的設計,可能也不惜成本,只為了在石英潮中存活下來。那時候你跟原廠去預定一些特別錶款都能成功,畢竟那是他們最低微的時候,基本上是錶廠妥協收藏家,錶廠跟收藏家可以去溝通是蠻難得的,現在反而是消費者妥協錶廠。石英潮令整個市場截然不同,到了 90 年代歐洲為了復興手錶的工藝,更找了許多大師製作複雜功能,就是要別於日本的石英潮,所以你會在這段期間看到很多大師的巨作流傳。」

Woody
而要想擁有一枚古董錶,葉晉榮與 John 都一致認同品相狀況完整度為第一重點,錶殼是否過度拋整、面盤沒有翻寫過、機芯未鏽蝕、零件為原廠配置而非拚裝等部分為基本決定價格的因素,除此之外錶殼上的編號是否清晰可見更是關鍵,正常使用下錶殼編號至多有些許磨損,不大可能變成幾乎無法辨認,出現此情形最大可能性便是賣家刻意變造,用以混淆價格。
但同樣地,葉晉榮也認為現在許多玩古董錶的人已經失去了初心,相對於細細品嘗其乘載的歷史意義與時空背景,多數玩家更加注重鍊帶、對期、保單、配件齊全等外界所謂的收藏標準和輿論。「配件的話當然是大全配是最好的,但也不會因為缺少配件就導致腕錶的價值大跌,你玩的是錶不是那些配件,它並不代表這塊錶的藝術價值。」
回到腕錶的初衷,Woody 將一枚經典錶款的構成因素分為兩方面:設計、手感。
「很多人會告訴我是品牌,可是我往往會把品牌先拿掉,設計才是我真正在意的點,我認為畢竟它是手錶,如果戴起來外型是不好看的,不管上面貼甚麼品牌,我對它的興趣都不會很大。另外就我這些年買錶、賣錶跟收藏之間,我覺得大家有時候都會忽略掉手感這個因素,就算同樣的款式,只要材質相異,戴起來的感覺也會不一樣。所以如果你真的喜歡一只錶,我建議不要只看照片,你一定要戴看看再決定,無論大家告訴你多保值多經典,可是就如同衣服一般,你沒有穿沒有使用,永遠也不會知道到底特別在哪。」
手錶市場的未來趨勢
現今資訊的快速流通,令過去錶款推出仍需 3 至 5 年時間判定市場接受度的常態一瞬而變,錶迷通過社群媒體能夠第一時間了解整體錶款的設計、規格,迅速定義購買與否,這也讓名人效應更加放大,如同快時尚的循環或許短時間內仍會是不可避免的狀況。
而新錶的設計在經過近幾年「放大化」的趨勢後,也會逐漸回歸到合適的尺寸,如同 Audemars Piguet 旗下標誌性錶型 Royal Oak,其 44mm 的巨大錶徑雖然新奇也侵略性十足,但終究對多數人來說已經超越合適的比例,現在反而越來越多消費者重新選擇最經典的 40mm 或者 36mm 的尺寸。

Audemars Piguet Royal Oak Grande Complication 25865BC
同時錶廠們頻繁展開的跨界合作,儘管純粹就商業角度而言,這些錶款往往在熱潮過後都會跌價,但如同上述所說,以收藏的視角去看待錶,價格本就非第一取向,葉晉榮也提到「如果你真的受到它的設計吸引,覺得適合自己的搭配,那入手這些錶又有甚麼問題?」儘管傳統思維裡仍無法欣然接受,但 Woody 更接著以 Rolex 的 Paul Newman 和 Steve McQueen 為例,這些錶款經過名人去加持的方式,都耗費近 30 年才讓藏家慢慢地認同,現今如車廠與錶廠的聯名,自然需要花一點時間來累積收藏者的支持。
不過對談最後,相對論也坦承作為店家而言,確實感受到近年市場趨漸樂觀,消費者越發注重自身喜好而不是一昧跟隨潮流,「這是一個好的過程,台灣需要一些真正熱愛錶的人去帶領他們,而不是只在意價格跟款式。」
價格跟款式是市場機制而不是收藏者需要去了解那麼深的,收藏者更應該了解的是自己真正的喜好。
有興趣的讀者亦可關注以下腕錶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