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eetsnaps: LE JOURNAL DE BORD 文化誌主理人 Nicolas Farade
一個法國年輕人,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著台灣。





過去兩個月 Streetsnaps 街拍單元帶來了台灣新生代個性女模特傅昱與 RIPNDIP 主腦 Ryan O’Connor,而 HYPEBEAST 過往曾以 #TaiwanCoolKids 為題作拍攝主體概念,傅昱作為臺北次文化圈中的深植代表者,邀請她來解構自身對台北街頭文化的想法可謂恰到好處。
今番轉個方向,邀請一位來自法國的旅人 Nicolas,他身為文化誌 LE JOURNAL DE BORD 的創辦人,他從去年九月定居台灣,至今也有一年半載的時間,身兼多職的他除了原有的編輯與攝影身份外,他也在台灣成為模特M並登上不少台灣品牌、單位店舖的季度型錄,如 PRETTYNICE 與 Groovy Store 皆曾出現他的身影。
關於 Nicolas Farade
「我出生於西印度群島,但在巴黎定居成長,從小便對藝術相關事物開始產生興趣,『插畫』尤其甚是。當時我總會攜帶一個藍色筆記本,隨筆畫下許多故事與創造各式各樣的角色人物。」
「想成為一名漫畫藝術家」的夢想便驅使著 Nicolas 在大學時期就讀藝術系,爾後了解到藝術領域中的社會運動演變、哲學理念與審美觀等面向。而這時期正是 Nicolas 一生中極為重要的轉折點,此時的他徹底愛上日本知名藝術風格 – 浮世繪(Ukiyo-e),舉凡多位日本大師,包括 Kitagawa Utamaro、Utagawa Kuniyoshi 與 Katsushika Hokusai 等人。
「他們影響了我對於繪畫的認知,且深刻地改變了我的繪畫風格,原本期盼的漫畫家夢想也就此停歇,我開始專注於插畫創作,期盼著有朝一日能展出自己的作品。」
日後,Nicolas 與好友們合力創立一個名為 MMav 的集體組織,成員們會不停地創造、實驗與開發各類領域的文化火花。不過 Nicolas 與同伴們皆認知到目前所付出的努力仍然不夠,總會缺乏部分難以解決的重要因子,而這份不完美也讓大家領悟到人生必須持續探索的重要性。
創立 LE JOURNAL DE BORD 的初衷與理想
「過去我曾使用 Tumblr 來記錄自己所感興趣的事物,包括我的插畫作品、滑板影片、訪談、相關編輯內容與我 iPhone 內的照片。直到 2012 年,大夥們攜手關係良好的 DC Shoes Europe 於該單位旗下空間 The Hub 一同打造活動展覽,而 Journal de bord 的名字就在此時正式誕生。」
如今再次回首,Nicolas 表示那就是一個簡單的念頭,單純記錄著大家的工作始末,透過他擅長的「插畫」重現整個過程。他認為人們看到的總為一件事最完美的樣貌,卻鮮少了解到幕後的艱辛之苦,因此將其攝影、紀錄與製作成數量有限的別冊,賦予一個活動更為深層的紀念意義。
「有次我要去柏林找當時的女友,並計畫製作 Journal de Bord 第一次的城市專題,我將其分為兩大製作類別,第一是以自身角度記錄柏林的日常;另一邊則是採訪當地各界的創意人士。」Nicolas 過去曾遊歷巴黎、倫敦、紐約、東京、墨西哥,到了現在生活的台北,對於這項專題的想法,其實沒有太多初衷與理想存在,僅覺得總能從旅行中萃取與開創些什麼,而該用什麼東西做紀錄,我想絕對沒有比寫成一本書有更好的選擇了。
「我希望 LE JOURNAL DE BORD 能一直走下去,它代表著我要向大家分享的回憶,除了美好之外,它也是一種挑戰。」
日後 Nicolas 便開始琢磨個人的編輯技巧與拍攝手法,試圖在兩大領域做得更好,而 Le Journal de Bord 正是他最新創立的網絡平台,猶如他自身個體的延伸,分享著他喜愛的藝術家、書籍與攝影作品,日後也將繼續旅行與執行更多的專訪內容。
分享於台灣經營 LE JOURNAL DE BORD 的想法與感觸?
「其實關於這點挺有意思的,剛到台北的我並無打算執行 LE JOURNAL DE BORD ,那時我正嘗試搞清楚自己要在人生的新篇章中扮演何種角色與身份,大約過了兩個月,我才開始著手作準備。」之後 Nicolas 便開始積極接洽人們採訪,他也很高興能在短時間內認識這麼多人,並透過 LE JOURNAL DE BORD 這個平台分享著大家的故事。
即便這是一份繁複的工程,但我仍然享受過程中的每一角落。
而 Nicolas 也為大家揭曉他平常的工作型態:「LE JOURNAL DE BORD 並未設下相關時間表,或是一個月的專題出刊量,我並不想因為種種規範而影響了自身對於這份工作的熱忱與專注度。我希望一切順其自然發展,就如同我與受訪人的訪談過程,我從不提前擬好訪綱,而是享受當下的對談,衍生出更多直覺性的問答,我相信這樣會使我的能力更上一層樓。」
個人的生活哲學
「我必須坦承,我是一位完美主義者,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境界,很難有情況會讓我說出:『終於完成了。』諸如此類大功告成的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Nicolas 漸漸學會如何讓自己更具耐心,就算過了糟糕的一天、需要創作時卻毫無靈感、亦或該完成的工作沒有做完等糟事發生,一切都沒關係。因為 Nicolas 認為他已懂得享受與欣賞他已擁有的東西,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
最重要的是秉持永不妥協的精神,專注地面對你正在做的事,一個正確的事,更要了解質量永遠大於數量的真理。
初乍來到台灣,台北
「當時我對於西方環境感到徹底厭倦,我選擇離開與造訪異地來改變當下的生活型態。於是我去年抵達台灣,嘗試在 12 天內探究這個十分陌生的大環境與挖掘大台北所蘊含的城市能量,很幸運地遇到了不少待人真誠的台灣朋友,並讓我下定決心再多留一段時間,進而執行更多 LE JOURNAL DE BORD 的項目。」
對於台北的想法
「我覺得台北很棒,很多很酷的事情正在發生,並讓不少人開始真正地關注這個城市。台北的發展與變化十分快速,我想人們也很適應這個快節奏的感覺;台北的生活機能性很高,就連地下文化都充滿極為豐沛的活力,雖然台北是那麼的小,但只要你懂得怎麼玩,就能了解它的精彩所在。」
你與 LE JOURNAL DE BORD 的下一步
「我正在準備我人生的第一本攝影書,關於台灣與過去幾個月我曾到訪與經歷過的任何事物。我很興奮它的到來,但我還無法確定它的出刊日期,希望最快能在今年秋天問世。我想圍繞著 LE JOURNAL DE BORD 打造出一種社群話題,創造出更多旅遊生活內容與持續分享著人們的故事。」
有興趣的讀者不妨關注 @nicolasfarade 與 @nicolasfarade.studio 兩大帳號,並前進 LE JOURNAL DE BORD 查看 Nicolas 的相關作品,或將會帶給您另類的人生新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