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Rap #004:Old School VS New School:音樂的必然進程?
嘻哈最好的年代已經過去?作者並不這麼認為。

大概是最近 3、4 年間,嘻哈音樂所謂的「New School」風格大行其道,Trap、Emo 等類型大放異彩,許許多多饒舌歌手從此崛起,透過反覆的同句歌詞或是別出心裁的狀聲辭不斷重複,如洗腦般影響著當代新一輩聽眾;一時之間,全球饒舌突然都向三連音靠攏,「skrrr」聲不絕於耳,Autotune 能催到多大就催到多大。而這樣的結果引發饒舌巨擘以及大批老歌迷的嚴厲抨擊,特別像是 Migos、Lil Yachty、Desiigner、Lil Pump 等人,受到的批評炮火尤其猛烈,但我們要問一件事:「是否到了 2019 年,歌曲風格一定要像 80、90 年代那般,才有資格被稱為饒舌歌曲?才可以被歸類到嘻哈的範疇裡?」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我們所喜愛的嘻哈音樂,是否只是一股致敬或懷舊感?
嚴格來說,嘻哈音樂第一次出現所謂 Old School 與 New School 的時期,是在 1983 年,當時嘻哈音樂正從以 DJ Kool Herc、Grandmaster Flash、Kurtis Blow、Sugarhill Gang 等人為首的 Old School,轉變到以 Run-D.M.C.、LL Cool J、Public Enemy 等人為主的 New School。之後,嘻哈經歷了一個又一個的 10年週期,進入到 90 年代、千禧世代,而後到了 2010 年以降,嘻哈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轉變,饒舌的風格與技巧當然也隨之蛻變。時至今日,筆者自幼聆聽的那些 90 年代傳奇人物,對於現在的年輕音樂愛好者來說,已經是所謂的 Old School、老傳奇、上古神獸,也因此可見,Old School 與 New School 的定義早被改寫。
世代的交替似乎總是這樣,當屬於新一輩的「玩意兒」在年輕群體間發酵與擴散時,觀念截然不同的老一輩經常在第一時間給岀批評或是大力抨擊,但越是去貶低這些新竄出頭的,那股向上的力量彷彿越強;其實不只嘻哈音樂有這樣的情境,如今叱吒全球的龐克音樂,在 60 年代末期也曾經歷過老搖滾樂迷的鄙視。從搖滾的進程,似乎可隱約窺見嘻哈音樂未來可能的發展。
1970 年代初期,搖滾音樂以美國為執牛耳,當時能霸佔排行榜的樂團,往往是那些在 1950 年代中後期或是 1960 年代初期便出道的老屁股,他們靠著昂貴的吉他、壯闊的舞台效果、長達 5、6 分鐘的華麗樂器獨奏,大口地將整個音樂市場吃下來。對於那時候的年輕人來說,好像沒有花個 10 年鍛鍊吉他技巧,你這輩子就不用想靠音樂大紅大紫。正因如此,龐克音樂的幾個先鋒人物,如:Sex Pistols、New York Dolls、Richard Hell、MC5 等樂團或音樂人,從英國倫敦、從美國紐約的曼哈頓下城區逐漸嶄露頭角,他們以簡單、剛硬、生猛的編曲結構、搭上無以名狀的憤怒歌詞,形成了一股擋也擋不住的風潮,席捲了 70 年代的年輕人。
霎時間,破爛的牛仔褲與皮衣開始滿街跑,莫西干頭隨處可見,鉚釘開始登上青少年的配件;然而家長們對於這樣的風氣嗤之以鼻,認為這是一股不入流、低俗不堪的風潮。但在多年以後,龐克以驕傲的姿態成為對抗保守派的主要反動勢力,充滿政治批判的歌詞與精神,感染全球數千萬甚至數億的樂迷;時至今日,龐克已成為與搖滾平起平坐的存在,擁有自己大批死忠跟隨的音樂信徒。
現在來看看饒舌,80 年代奠定了百花齊放的基礎;90 年代徹底打入美國主流市場,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2000 年之後襲捲全球,造就一番盛世;在這數十年間,饒舌孕育岀太多太多傳奇人物,Slick Rick、Boogie Down Production、2Pac、Biggie、N.W.A、Dr.Dre、Jay Z、OutKast 等等,全都是聲名遠播的巨星。我們不能否認的是,這些傳奇人物的歌曲都足堪稱人類音樂史上的藝術瑰寶,任何一首他們的歌曲被稱為經典都實至名歸;但現在已是 21 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尾聲,饒舌與嘻哈難道還只能像 90 年代的樂風嗎?如果一種音樂流派不能隨著時間演進而有變化、有突破,那麼這種音樂早就該沉睡在歷史中,成為考古的對象。

caption credit=”東岸之王 Biggie 與西岸之王 2Pac (pic via:NME)
誰規定嘻哈該是甚麼樣子?憑甚麼所謂的饒舌就只能是 90 年代的那種風格?難道饒舌還有一定的公式能套用嗎?Trap、Emo、Mumble Rap、SoundCloud Rap,無論你怎麼稱呼它,這種樂風出現伴隨的是新世代年輕人用自己的方式解讀世界、展現他們音樂表演的形式。當〈Gucci Gang〉、〈Panda〉這些歌曲可以取得好幾億的點閱次數時,為什麼許多人的第一反應便是批評與抨擊?為什麼我們不去問:「現在的年輕人之所以喜歡這樣的歌曲,原因是甚麼?」
音樂絕對是能夠反映時代的產物,這樣的歌曲可以獲得全球青少年的喜愛,必定有它的理由:可能是快速消費的時代來臨,人們要的是即刻的、直接的爽感;也可能是因為權力與資源過度集中在中老年人手裡,年輕人對於政治、社會議題無感,只想要最「純粹」的娛樂刺激;無論理由是甚麼,這都很值得探討、值得深思,就如同許多人會去鑽研與分析 90 年代的饒舌歌曲,甚至比對當時的美國政治與社會情境,更進一步的解析歌詞背後所具有的意義。那麼為什麼對於新時代的歌曲,我們不願意多駐足一刻,好好審視歌曲本身、歌曲背後、歌曲延伸的當代現象等等,並進行一番探討?
每個時代必然有其意義,如果所有人只想活在某個過去年代的榮景中,那麼整個世界絕對不可能往前邁進;但反過來說,如果只一昧追求最新的、最前面的事物,而對於過往皆不屑一顧,則容易喪失了文化底蘊。對筆者來說,最適切的聆聽除了要溫習舊有的經典之外,也要花時間對於新時代的音樂進行賞析。舉例來說,我們可以透過 Eminem 的〈The Way I Am〉感受到他個人以饒舌展現的無邊怒火,也可以透過 Lil Peep 的〈Life Is Beautiful〉感受到他對於生命而產生的孤寂與痛苦;兩者情緒的差異,體現饒舌音樂在過去 20 年間的轉變,尤其是許多當代的新秀們以歌曲抒發各種內心的情緒,或以無邊的渲染力豐富歌曲的情感,這恐怕是 8、90 年代饒舌歌手沒有想到的音樂藝術表現手法。
我們應該慶幸的是,80、90、2000 年有這麼多數也數不盡的經典饒舌歌曲,讓人可以窮究一生去聆聽、去鑽研、去解讀,但同時我們也迎來嘻哈音樂的一個轉捩點,從以往的 Old School 中蛻變岀 New School,兩者雖有不小的差異,但是精采程度不相上下。很多人總在哀悼說「嘻哈已死」、「饒舌已死」,彷彿這是所謂「最壞的年代」,但如果以不同的角度來看,筆者反而認為這是「最好的時代」。Trap、Emo、Mumble Rap、SoundCloud Rap 之後,又會有甚麼更新穎的音樂出現,成為下一個世代年輕人的共同語言,這誰也無法預測,但按照當前老 OG 對於新世代的批評來看,未來搞不好會看到聆聽 New School 長大的人抨擊下一個世代的新音樂,並宣稱著「陷阱(Trap)已死!」。
「About Rap」欄目由「嘻哈樂史」主理人吳念達攜手 HYPEBEAST 撰稿,深入淺出分享不同的嘻哈風格以及相關的文化與故事,各位喜愛嘻哈的朋友請密切留意亦可關注 HYPEBEAST 掌握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