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離了原著精髓?《Ghost In The Shell》票房冷清 6 千萬美金隨時化為煙
這原是個帶 Cyberpunk 元素、思考存在主義的故事,卻成了個「尋找前生和她的媽故事」…

《Ghost in the Shell》(港譯:攻殼機動隊)由公佈會拍真人電影的一刻,一直有不少爭議,如選角 - 由外國白人去演日本動畫中的女角色 - 的問題,也令 Fans 擔心電影未能透達當年 1995 年的原版動畫的中心訊息,別以為外國人就對日本動畫不熟悉,他們對動漫文化甚至比日本人本身更為投入,但《Ghost in the Shell》在北美不算叫座,開畫一星期,截至這一刻只有 2300 萬美元的票房,即使加上海外票房 5000 萬美元,7300 萬美元總票房仍和拍攝成本 1 億 1000 萬美元有些距離。有消息指,電影公司 Paramount Pictures 擔心將會損失 6000 萬美元,電影網站 Deadline 又指之前預計電影可賺取至少 2 億美元收入,現在可能成泡影了。
坦白說,《Ghost in the Shell》改編成真人電影,對影迷和 Fans 絕對是好事,也讓更多人認識何謂 Cyberpunk 世界,但電影出到來得到的評語是「未能真正反映到原作的精髓,最大的問題是電影中 Major 一角對自身的存在意識理解錯誤,問出了錯誤的問題。」可能正正是因為故事偏離了原著的中心,即使電影中有不少鏡頭畫面重現了 1995 年動畫的經典場面、有 Scarlett Johansson 擔正,也未能吸引到更多人入場?
再者,這已經不是「外國白人去演日本女角」的問題了,原作提出了靈魂與機械、人工智能、網絡的關係從而引出「意識的存在」的問題,也是「Ghost in the Shell」 - 靈魂存在一個空殼中 - 的中心主旨,就算電影要集中在 Scarlett 演的 Major Mira Killian 身上,也是可以拍到的(就如當年的《The Matrix》一樣),但最後出來的,是 Major 尋找前生的故事,找到了她前生的母親,更將前生塑造成日本女生,名字更用了「草薙素子」,讓人覺得是為開續集鋪路…改編、加上不少新元素不是問題,例如哪個是終極 Boss、加入其他全新角色、1995 年時候還未有的元素也沒問題,但若是用主角的「前生」來闡述自己存在意識(Existence)有任何覺悟的話,有點兒那過吧?Scarlett Johansson 演出 Major 一角是不錯的,那種 Cyborg 感很好,但最大敗北是和 Batou 談天時會笑,這和一個會對自己存在/意識上有疑惑的 Cyborg 的角色來說,是有衝突,那確是會令觀眾摸不著頭腦她是那個時候有感情還是沒感情。
《Ghost in the Shell》描繪的 Cyberpunk 世界從影像上看是不錯的,起碼可以和《Blade Runner》的暗黑 Cyberpunk 世界分隔開,但,就只有這些了,其餘的,都只有空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