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ha Hadid: 學會享受孤獨

以此文致敬偉大建築師 Zaha Hadid 的傳奇一生。

Design 設計 
14,083 Hypes

德國萊茵河畔 Weil am Rhein(威爾城)中,已被用作展覽空間與活動會所的 Vitra 消防站仍舊躍躍欲試,隨時想要掙脫這個星球的萬有引力。它是降臨在現實世界中 Zaha Hadid 的第一個「孩子」,也許與其他「兄弟姐妹」一樣,它們的型態拒絕傳統,無畏超前,與生俱來便擁有一種凌人的孤獨氣質。但在上週,這份孤獨氣場被籠罩上無比巨大的悲情陰影 - Zaha Hadid,它們的「生母」,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一個個流淌著「Z」字血液的建築生命體從此要像「母親」過往的 65 年那樣,學會享受「孤獨」。Hadid 的這份孤獨源自與眾不同的另一個境界,源自被拒絕之後得到贊同的耀眼曙光,源自被世人膜拜、不勝寒氣的成就峰頂。這份孤獨早已擺脫塵世的俗套,昇華為人生的另一種境界,Zaha 享受其中。美國知名作家 Richard Yates 曾在 1962 年出版過名為《Eleven Kinds of Loneliness》(11 種孤獨)的書籍,其通過冷峻筆觸講述了二戰後(1951 年至 1961 年)紐約人的 11 種孤獨人生。而在 Zaha 走過的 65 個春夏秋冬中,亦在不同時期經歷了刻骨銘心的「孤獨篇章」。


Hadid 的這份孤獨源自與眾不同的另一個境界,源自被拒绝之後得到讚同的耀眼曙光,源自被世人膜拜、不勝寒氣的成就峰頂。

Zaha 出生在 1950 年的巴格達,具有世界性的新思潮與文化實驗運動在當時的伊拉克首都不斷湧現,按 Zaha 自己的話講,那時的巴格達「充滿著對構建更美好世界的樂觀主義精神,且一種堅不可摧的信仰正在悄然形成。」16 歲那年,Zaha 與父母告別,只身來到英國和瑞士求學,開始品嘗人生第一段孤獨心路的酸甜苦辣。具體來說,是作為一名女性追求建築夢的孤獨。

從 11 歲起就立志成為一名建築師的 Zaha 沒有興趣像自己的兩個哥哥一樣攻讀英國豪門學府劍橋(Cambridge)大學,而是在 1972 年順利進入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學習。當時的 A.A 學院只有不到 6% 的女性學生,即使在今日,女生的比例也只不過是 24%。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最早頒發給女性的建築師文憑直到 1890 年才出現,分別被芬蘭建築師 Signe Hornborg 與美國建築師 Julia Morgan 拿到。因此,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Zaha Hadid 所要付出的艱辛努力不只侷限在專業領域,她還要打破所謂的世俗眼光。毫無疑問,建築行業被男性壟斷已是不爭事實,時至當下,亦是如此。即使 Zaha Hadid 之後已是名聲顯赫,都還在為自己的「女性」身份鬥爭。甚至在 Zaha 拿到 2004 年 Pritzker 建築設計大獎之時,評委竟荒唐地把她宣佈成為「Mr. Hadid」。然而,種種挫折和坎坷只會讓 Zaha 愈挫愈勇,正如其姓氏 Hadid 在阿拉伯語中譯為「鐵」一樣,她的意志有如鋼鐵堅不可摧。Zaha 學生、中國知名建築師馬岩松在得知恩師離世後以這樣的話語向其致敬:「Zaha 的一生就是抗爭的一生,為了獨立、平等和尊重而抗爭。」

如果說 Zaha 在這個「男性的行業」出人頭地已經不易,那麼以獨立身份女建築師成名就更是難上加難。例如像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組成 SANAA)、Nathaie de Vries(MVRDV 成員)、Benedetta Tagliabue 等大名鼎鼎的女性建築師無不是與男性組成小團隊。Zaha Hadid 作為一個獨立的「品牌」,憑藉個人標誌性的美學風格,征服了全世界。但這個過程,著實經歷了毀滅性「孤獨心路」的洗禮。

Zaha 的一生就是抗爭的一生,為了獨立、平等和尊重而抗爭。

眾所週知,Zaha Hadid 被譽為解構主義的代表性人物。而解構這一概念的出現要追溯到 1968 年 Jacques Derrida 發表的《論文字學》一書。解體、分離、錯亂、離解是解構含義中的核心詞匯。但這無不與 Le Corbusier 那聞名於世的「建築」定義相背離,其認為「建築是光線下匯集的立方體嫻熟、正確而精彩的組合。」(以上資料源於 Gilles de Bure 所著《Architecture contemporaine mode d’ emploi》書籍)。在 A.A 學習期間,解構、抽象主義藝術家 Kazimir Malevich 與 Wassily Kandinsky 的作品深深影響到當時的 Zaha,甚至對她一生的建築理念起到奠基作用。遺憾的是,除了 Zaha 的導師、北京 CCTV 大樓設計師 Rem Koolhaas 之外,當時幾乎沒有人理解這位來自中東的女建築學生的設計理念。儘管 Koolhaas 的鼓勵讓 Zaha 信心滿載地在極簡抽象主義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但同時亦為 Zaha 職業生涯早期所受「排斥」與「質疑」埋下伏筆。如 Malevich 的理念對於 Stalin 政體下的時代太過超前(Malevich 被禁止展示自己作品),20 世紀 70 年代末的大環境或世界還沒有足夠膽識去迎接 Zaha 的創維,至少,當時的科技發展速度還沒跟上 Zaha 建築理念的步伐。


20 世紀 70 年代末的大環境或世界還沒有足夠膽識去迎接 Zaha 的創維,至少,當時的科技發展速度還沒跟上 Zaha 建築理念的步伐。

在 A.A 的最後一年(1977),Zaha Hadid 憑藉倫敦 Hungerford 橋上的酒店設計學生項目為自己贏得了 Diploma Prize 獎項,並得到了為 Koolhaas 工作的機會,但所有人都沒有期望這樣的建築可以最終拔地而起。也許始於那時,Zaha 的設計被死死地罩在圖紙上,一張張如絕美藝術畫作的效果圖沒有被賦予真實的生命力;一個個超越現實流動的線條失去了「破紙而出」的機會。從 1983 年香港活動中心「PEAK」項目競標到 1994 年足可比肩澳大利亞 Sydney 歌劇院的 Cardiff Bay 歌劇院設計,兩個建築項目的「流產」給予了 Zaha 不小的打擊,後者的負作用更是讓大不列顛半島在 2011 年才迎來 Zaha Hadid 的第一座主要建築物-倫敦奧林匹克水上運動中心。甚至一段時期內,Zaha 被諷刺地冠以「紙上建築師」的名號,因為從 1977 至 1997 年辛辛那提現代藝術中心亮相間的 20 年里,只有 Vitra 消防站從圖紙上走到了現實中。那麼,究竟是什麼讓「客戶」對 Zaha 的建築又愛又恨、甚至會在最後時刻忍痛割愛?

Jean Nouvel 曾經說過:「建築師總是想成為一名偉大的藝術家,這個野心深藏於心中,且非常真實。」對於 Zaha,藝術家的特質在其身上尤為明顯。在她那裡,大可不必為烏托邦主義者是現實主義者還是幻想家的選擇題大費腦筋,因為 Zaha 是兩者的合體:她在圖紙上構築「烏有之鄉」的同時,亦堅信它的可行性。但在現實世界中,Zaha 的「藝術家思想」著實為預算和工程難度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 ZHA 建築事務所於 1990 年引入計算機建模軟件前,團隊在鑄模階段就困難重重,層疊曲線體、平面反轉、多視角架構等難於實現。之後從 Apple 電腦專用的 Model Shop 程序更新至 Maya 後,鑄模的效率及效果才不斷提高,Zaha 設計中的 Malevich 影子也潛移默化地開始縮減,取而代之的是生物型態化的圖形元素。然而,這卻沒有幫助減少施工方面的困難。其也是 Zaha Hadid 建築實踐中的最大癥結,更糟的是,這直接導致了成本的大幅增加。(分別建於中國北京的望京 Soho 與上海的凌空 Soho ,可以說是 Zaha 在通過銀河 Soho 對中國施工團隊處理曲面幕牆能力試兵之後,做出適當調整的結果。)直到 2000 年左右,由 Frank Gehry 團隊從飛行製造行業軟件改造而來的 Digital Project 程序面世後,施工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才得到緩解。因為大型建築物設計圖可通過程序逐片分解,並被標上條形碼,這樣施工團隊就可以像組裝 Lego 積木一樣,駕馭如 Zaha Hadid 風格般的「瘋狂設計」。至此,科技與 Zaha 的建築理念終於同步,夢想與現實之間的界限在一點點抹去。

在她那裡,大可不必為烏托邦主義者是現實主義者還是幻想家的選擇題大費腦筋,因為 Zaha 是兩者的合體。

從「紙上建築師」的尷尬,到一座座「印有」Z 字標識的建築物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地平面上,Zaha 的「孩子」走過了成就偉大的必經之路,它們如埃菲爾鐵塔、蓬皮杜中心、金門大橋等數個壯觀且不朽的建築象徵一樣,在無盡的拒絕、質疑、反抗聲中拔地而起。擁有多條軸線、輻合線的 Z 式建築實現了弧線與直線交織的願望;如鑽石切割般的稜角與寶石般圓潤的曲線演奏著高潮迭起的交響曲;伸展、漂浮的空中樓閣在刺激地試驗著所有的結構可能性;把玩巨大的懸伸物則讓我們領略到自由的奇幻魅力。也許你會發現,建築與時尚的形容詞存在著巨大的交集,沒錯,兩者之間正在進行著一場盛大的婚禮。儘管 Zaha 將女性最熱烈的愛戀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畢生事業,甚至無暇顧及自己的感情生活,但卻成就了時尚與建築之間最驚天動地的姻緣。


但歸根結底,是屬於 Zaha Hadid 與 Coco Chanel 兩位在各自領域最具影響力傳奇女性的跨時空巔峰締造。

按這個最愛穿 Yohji Yamamoto 與 Issey Miyake 的建築師話說:「藝術、建築和時尚之間有著流動性,它們可以相互合作並相互影響。建築師關於如何將人放置在空間裡,而時尚是如何將物添加到人身上。」(資料源於 designboom)雖然並沒有真正設計過服飾,但 Zaha Hadid 的時尚簡歷足以讓其他建築師望塵莫及。和 Koolhaas 的 Fondazione Prada、Frank Gehry 的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以及無數奢侈品牌門店相比,Zaha 的想像力更傾向在「小項目」或是小物件中極致膨脹。最被人津津樂道的無疑是 2008 年與 Karl Lagerfeld 的「邂逅」之作 - Chanel Mobile Art 流動藝術展覽館。雖然因為經濟危機提前結束了自己的全球之旅(之後本會去到倫敦、莫斯科和巴黎展覽),但其在香港、東京、紐約巡迴之時的影響力早已可以用空前來形容。你可以把它描繪成為呼吸著時尚氣息的唯美貝殼,也可以看作是引發無限感慨的地景藝術,但歸根結底,是屬於 Zaha Hadid 與 Coco Chanel 兩位在各自領域最具影響力傳奇女性的跨時空巔峰締造。


成功不是由你的性別和種族來決定,它只取決於你夢想的宽度。

另外,與 Louis Vuitton、FENDI、SWAROVSKI 等時尚巨頭品牌的結晶更是讓《Vogue》影響力編輯 Suzy Menkes 發出這樣的感嘆:「我多麼夢想 Zaha 可以從建築設計领域抽身一年出來,將她那卓越無比的未來視野以及對科技的駕馭力專用於時尚設計中。」甚至包括如 Pharrell Williams 這樣的街頭文化 ICON 人物都是 Zaha 的忠實仰慕者,幸運的是,在她永遠地離開之前,兩人的創維得以在 adidas Originals Superstar 鞋款上完美交織。身为一名女性,婚姻篇章的空白也许为 Zaha Hadid 的一生增添了少許孤独的伤感,但友情、艺术和时尚毫无疑问滋养着她建筑之外的多彩生活,对于 Zaha 来说,这已经足够。

「成功不是由你的性別和種族來決定,它只取決於你夢想的宽度。」這是 Zaha Hadid 寫給年輕自己的寄語。她的作品是衡量時代科技水平的標尺,是夢想與現實論戰間的完勝者,是在時代前端乘風破浪勇士的化身,是擊碎陳腐落後觀念形態的利器,其早已遠遠超越单纯建築、設計層面的意義。正值顛峰的 Zaha,離開我們太早。

閱讀全文

繼續閱讀

Louis Vuitton 全新鞋履設計 Regatta
Footwear 球鞋

Louis Vuitton 全新鞋履設計 Regatta

向 Yohji Yamamoto 致敬之作?

走進阿姆斯特丹 Parra「Top-Up Store」@ Ben-G Skateshop
Art 藝文

走進阿姆斯特丹 Parra「Top-Up Store」@ Ben-G Skateshop

經典插畫藝術家重回原點。

Nike FC 2016 夏季鞋履系列
Footwear 球鞋

Nike FC 2016 夏季鞋履系列

「黑呂布」歸來!

Lifetime of style:WORKSOUT STORE 主理人「首爾沒有街頭文化 正好由我們去創造」
Fashion 時裝

Lifetime of style:WORKSOUT STORE 主理人「首爾沒有街頭文化 正好由我們去創造」

了解多年南韓街頭文化之演變。

《Star Wars》主角舞動片場 Rap 住跳!
Entertainment 娛樂

《Star Wars》主角舞動片場 Rap 住跳!

女主角 Daisy Ridley 絕對可成為非常厲害的 Rapper。


Nike Air Force 1 Ultra Flyknit 全新配色設計
Footwear 球鞋

Nike Air Force 1 Ultra Flyknit 全新配色設計

用色彩交織出一雙迷人的球鞋。

Nike Air Max Turbulence LS 全新配色設計
Footwear 球鞋

Nike Air Max Turbulence LS 全新配色設計

Air Max 家族最新成員!

走入 Pharrell Williams 策劃 RAW 概念空間展 @ G-Star 荷蘭阿姆斯特丹總部
Fashion 時裝

走入 Pharrell Williams 策劃 RAW 概念空間展 @ G-Star 荷蘭阿姆斯特丹總部

環保與科技相結合的時尚概念展。

Jordan Jumpman Team II「Chicago Bulls」配色設計
Footwear 球鞋

Jordan Jumpman Team II「Chicago Bulls」配色設計

風之城版本 Jumpman Team II。

Nike LunarEpic Flyknit「波士頓馬拉松賽」別注款
Footwear 球鞋

Nike LunarEpic Flyknit「波士頓馬拉松賽」別注款

波士頓馬拉松別注旗艦跑鞋!

More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不要錯過最新情報。

訂閱時,您同意我們的 使用條款隱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