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世界的 VR 虛擬實境」專訪職業 Dolby Atmos 錄混音師 Derek Tsai
造價高達 $1 千萬新臺幣的錄音室真能「視覺化」任何音樂?
蔡智棠 Derek Tsai,職業錄音師與混音師,至今從業經驗已有 10 多年之久。同時身兼浮光音樂 Fulllight Music 創始人的他在 2021 年將其升級成杜比全景聲音樂錄音室,並於隔年正式榮獲美國杜比實驗室的官方認證。
浮光音樂的主混音控制室造價高達 $1 千萬新臺幣,搭載 14 支來自英國 ATC 與德國 Neumann 等廠牌的高端專業喇叭、美國 Avid 建造之類比數位轉換器以及多款硬體 EQ、效果器、Compressor 等器材設備。此地除了混音室外,還具備創意錄音空間、小型控制室、編曲空間、休憩間及會議室等。
近日接受 Hypebeast 獨家專訪時,Derek Tsai 毫無保留的將杜比全景聲詳細介紹、職業發展歷程、器材選用等專業資訊及豐富經驗分享給大家,甚至為台灣新生代音樂家與錄混音師提出真誠建議。以下為完整訪談內容,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繼續閱讀,與我們一起深入探討這個全新趨勢!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Dolby Atmos 杜比全景聲是什麼?
在介紹 Dolby Atmos 之前,我們需要先知道 Immersive Audio 是什麼?Immersive Audio 是沈浸式音訊,與我們傳統聽覺有極大差異。傳統聽覺可以想像成在普通電影院觀看 2D 畫面,而沈浸式音訊是觀看 3D 電影或是在 IMAX 戲院欣賞新作,聲音從四面八方傳來,帶有環繞感,並非只從正面播出。沈浸式音訊有許多種規格,Dolby Atmos 是其中一種。
Dolby Atmos 於 2012 年首度發表,由 Disney 動畫電影《Brave 勇敢傳說》率先支援。該規格的起源為電影工業,好萊塢當年開始將電影與 3D 環場感融為一體,配合電影公司製作特效音訊,Dolby Atmos 因此問世。之後,許多遊戲陸續支援此規格,但最重要的轉折點為 2021 年,Apple 正式宣佈 Apple Music 支援 Dolby Atmos ,吸引眾多音樂製作人、唱片公司、錄音室開始將作品與器材升級至此規格。與此同時,越來越多民用產品也開始支援 Dolby Atmos。
Dolby Atmos 是一種 3D 立體且帶有環繞感的沈浸式體驗,如似音樂世界裡的 Virtual Reality。
Dolby Atmos 杜比全景聲與 Stereo 立體聲響系統差別為何?
最明顯的差異為喇叭數量。傳統 Stereo 立體聲由聽者面前的 L 與 R 左右聲道構成,共有 2 支喇叭,頂多再加上一顆重低音喇叭,變成 2.1 聲道。但是,如上題說明,Dolby Atmos 是一種沈浸式體驗,聲音將從四處傳來,意指聽者的前後左右、腳底、頭頂都會有聲響,因此需要更多喇叭。
Dolby Atmos 官方對於民用的最低建議規範是 5.1.2 聲道配置,錄音室/音樂製作最低規範則是 7.1.4 聲道配置。關於 3 個數字的涵義,第 1 個數字為聽者身旁/同等高度的喇叭數量,第 2 個數字為重低音喇叭數量,第 3 個為天空聲道/位於天花板的喇叭數量。由此可見,民用最低建議規範需有至少 8 支喇叭,錄音室需有至少 12 支喇叭。
除了喇叭數量不同外,Dolby Atmos 還需要專用解碼器,因此建造費用會高出極多。
不過,這並不代表聽者需要購買至少 8 隻喇叭才能體驗這種沈浸式音訊。現在有非常多裝置,如一些電視喇叭、Apple 電腦音響、Soundbar、大廠牌音響等,皆支援 Dolby Atmos 規格,並能營造 3D 音場感,這些民用產品在未來只會推出越來越多。
總結,Dolby Atmos 與 Stereo 主要差別為喇叭數量與最終聆聽感。
可以和我們分享你的主要工作內容嗎?
我是錄音師與混音師,雖然現在蠻希望以製作杜比全景聲為主,但我還是有在做一般錄音與立體聲混音。大家可能會對錄音與混音感到疑惑,所以我稍微各別解釋。對我而言,錄音之最大目的為捕捉及紀錄當下情緒,包括歌手、樂手、樂器所發出的聲響和現場當下產生的氛圍、音色、情感等;混音是將當下捕捉的情緒盡可能放大,讓聽眾在音樂中感受到情緒與滿足感。
要完成錄混音需要許多專業經驗,內有多種層面需要考慮。軟體操作是基本,必須非常熟練,硬體認知也是重要因素,包括麥克風與麥克風前級,麥克風前級是放大訊號的裝置。每隻麥克風與麥克風前級對於聲音都有不同特性,因應不同風格與歌手,如果在錄音之前知道歌手或是樂團是誰,就可以先了解對方特質,提前決定器材的搭配與選用。有時也會遇到無法預先得知對方身份的情況,這種時候就必須透過現場聊天或是在嘗試器材時,獲得對方聲音狀況,產生一些預想和評估,從而選出適合當日風格元素的對應配置,並在最短時間內嘗試出正確效果。錄音師的專業便是熟悉每個標準器材跟商用器材的特色。
混音是錄音的延伸,任何專業混音師其實都是專業錄音師。混音方面如果對樂曲風格的掌握度夠高,混音速度會非常快,品質也會不錯。今日如果混完一首舞曲,聽眾沒有隨著旋律搖擺的話,該混音便不成立。此外,如何增加歌曲情緒與氛圍也是重要課題。混音與錄音建構在科學基礎上,之後再添增個人藝術美感。
即使選用同一支麥克風,擺放位置、環境溼度、歌手狀態等因素都會導致截然不同的影響。我自己還有很多硬體 EQ、效果器、Compressor 等,這些器材可以在錄音或是混音上增加音樂特性,在不同風格使用不同硬體去做不同渲染與組合。
錄混音並沒有特定公式可以使用,而是需要全客製化和憑經驗於現場臨時判斷。
以製作面來說,想必設備選用極度重要,可以與我們分享你現在使用的器材嗎?
對於錄音與混音,最重要的配備必然是喇叭。我這邊是杜比全景聲系統,目前搭載 9.1.4 聲道規格,前面主喇叭群選擇的是英國廠牌 ATC,其聲音極為自然,Punch 非常足夠,精準之餘又有音樂性。今年升級成 SCM50ASL 型號後,聲音細節、中頻密度、低頻延展、高頻延展等都迎來全方位提升,對於工作來說,值得信任,也能產出極佳作品。當然,今天如果 14 支喇叭都要用 ATC 的話,我應該會破產,所以後環與天空喇叭我選擇的是德國品牌 Neumann,也是個非常優質的監聽喇叭。我的錄音室透過數位矯正,達到自然,具備音樂性,且極度平衡的聽覺感,是非常棒的喇叭組合。
將喇叭與所有設備串連在一起的核心為 A/D 與 D/A 類比數位轉換器,在錄音室裡是極為重要的角色,該設備我選擇的是 Avid 型號 MTRX,它的轉換品質非常高、乾淨、透明,同時與我使用的軟體系統完全相容。此外,它有極高擴展性,對於即將進入運用網路傳送聲音訊號的 Audio Over IP 世代,這台轉換器同樣支援,所以我選擇它當我的主系統。
何時與為何開始接觸 Dolby Atmos 及音樂幕後製作?
開始接觸杜比全景聲其實是誤打誤撞,記得是 2018 年在國賓戲院看部電影,結束後覺得該片的聲音包覆感與 3D 感都比以前的電影強非常多,所以我去查原因,才知道當時觀賞的是杜比全景聲版本。那時我還不了解杜比全景聲是什麼,也還沒有這些喇叭設備,而且杜比全景聲當時也是以影視與遊戲為主,非常少人將其拿來製作音樂,所以我只有了解規格,並沒有實際製作經驗。
2021 年,Apple 宣佈自家 Apple Music 將支援杜比全景聲後,改變了一切。越來越多人開始投入製作杜比全景聲音樂,包括流行音樂、獨立樂團,甚至是演唱會。當時我的好朋友兼 ff studio 錄音室老闆左興,在錄音室裝了杜比全景聲系統,我去聽過後,覺得超級驚人,所以我決定投身製作。
開始製作此規格後,發現越來越多迷人之處,因為是沈浸式音訊,可以把音樂中的所有細節、氛圍、情緒更好的傳達給大眾。以往在傳統立體聲做不到事情,像是一首歌如果樂器編排、合聲比較多的時候,在立體聲可能會需要取捨部分頻率或樂器,而在杜比全景聲就不會遇到該問題,甚至可以加入更多特效,使其更貼近腦中想像的畫面去製作,因此我很慶幸投入杜比全景聲,未來也會持續產出並推廣此規格。
過去合作的作品與歌手有哪些?
我有做過流行音樂、獨立樂團、電影影視配樂的錄混音。音樂類的合作對象包括光良、尋人啟事 The Wanted、脆弱少女組、張涵雅、阿洛 Ado、吳念真等。這段期間也跟許多年輕獨立樂團與音樂家合作,其中包括哥德式重金屬樂團 ,以及蘭陽印象樂團、The Way 莊育維、公館青少年等。至於電影類,作品有《十二夜》、《緝魔》、《夢迴樂園》、《杏林醫院》及尚未上映的《鬼天廈》等。除此之外,我還做過台中歌劇院投影秀的混音設計。
台灣年輕世代歌手為何需開始關注 Dolby Atmos 杜比全景聲?
首先以學習觀點為出發,去關注一個正在發展的新鮮事物,如科技與知識,是必要,且對生活有幫助。
接下來是情感面的傳達,杜比全景聲能夠更好描述主軸與細節。在立體聲環境下,我們在製作過程會捨棄一些元素,可能是在混音上遇到頻率堆疊或是太相近,又不希望犧牲任何樂器原本的飽滿性,就勢必需要做出一些抉擇。這個抉擇可能是拋棄整個樂器,或是以大小聲去分類,使一種聲音聽不太清楚,又或是刪除互相疊合的頻率,使原本特質和飽滿性與想像中的有所不同。但如果是杜比全景聲,這種事就不會發生,因為可以把所有聲音擺放在 3D 空間,並且輕鬆調整上下前後位置與比例,因此完整性會比立體聲高很多。另外則是包覆感,可讓情緒變得豐滿,所以就情感面來說,我也非常推薦年輕世代去了解杜比全景聲。
第三個,最現實的點,是關於人氣宣傳趨勢。如果一首歌有做杜比全景聲,它會更容易被放進 Apple Music 的 Playlist 裡面,這會帶來更高人氣、名聲、流量,因為許多聽眾都是從歌單裡去尋找新歌。Apple 當年宣布支援杜比全景聲時,只有少數平台支援此規格,但現在有越來越多平台已經或是即將支援,包括中國 QQ 音樂、Netflix、Disney Plus、台灣 MyVideo 等,因此我建議跟上這個全新趨勢。
大眾平常如何體驗到 Dolby Atmos?
要完整體驗 Dolby Atmos,尤其是製作方面,還是建議到經過 Dolby Atmos 官方認證的錄音室去進行鑒察。民用方面的話,現在有越來越多套件,如 Sony 無線四聲道喇叭、Soundbar、電視喇叭,都可以體驗到此規格,雖然這樣的沈浸感跟去架設整組喇叭還是有差,但以娛樂端來講已足夠。
現階段最方便的做法當然還是使用耳機,只要你有 Apple 手機/電腦及耳機,並且訂閱 Apple Music,就可以體驗到 Dolby Atmos,這也是我認為 Dolby Atmos 會急速普及化的原因。
你對新的混音師、錄音師們,或是剛開始建造錄音室的人有什麼樣的建議?
我覺得「相對聽覺」的建立很重要,合格的錄混音師必須具備適應任何場合的技能,因為不可能每次工作都待在自己的錄音室,一定會遇到需要在其他錄音室工作的情況,這種時候,要如何以最短時間熟悉全新場地、了解現場喇叭、麥克風回饋,並與自己熟悉場地去做認知上的轉換及減少誤差,在不同環境還是保有高品質標準。基本功也極為重要,能了解越多器材越好,包括各種 Compressor、EQ、麥克風。最後,我覺得要跟業界人士多交流,我自己常常從同行了解到不同見解與想法,從而衍生出全新做法或技術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