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BEAST 專訪多位業界人士談論英國滑板文化演變史 Part 2: 2000 年代-現今
從小眾文化演變至引人注目的耀眼存在。
在 Part 1 講述了英國滑板圈從 70 年代到千禧年之交的演變後,接下來將在 Part 2 繼續談論近現代部分的英國滑板文化演變史,從 Tony Hawk’s Pro-Skater 遊戲系列帶來的文化影響開始,這恰好是 Southbank 被保留以及 Palace 品牌誕生的時期,英國滑板達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另一方面,奢侈品牌如 Lanvin 以及 Louis Vuitton 開始從滑板文化汲取靈感,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紛紛建立了滑板場,各行業領域以不同形式參與了這項運動,這就是英國滑板文化如何從在粗糙馬路上街頭滑板演變成數百萬人的業餘愛好。
突然間沒玩滑板的人開始穿起了 AirWalk、穿起 Ernies,我們看著他們:「你的滑板在哪?」
全新千禧年
Lost Art 創辦人 Dave Mackey:Tony Hawk 系列遊戲在各滑板店開張時登場,滑板之所以那麼火熱是因為當時人們都在玩那遊戲,而不是因為他們從其他方面接觸到滑板。
電影製作人兼《Rollin’ Through the Decades》導演 Winstan Whitter:從 1987 年到 1999 年前發佈 PlayStation Tony Hawk 遊戲期間曾有一段平靜的時期,而遊戲推出後滑板地位再次提升,大家重新提起興趣再加上 X Games(世界極限運動會)不斷發展使其更加火熱,Tony Hawk 系列遊戲不斷推出讓滑板圈子不斷地擴大,從那時起就成為了很多人的興趣。
Science Versus Life 作家兼檔案員 Neil MacDonald:我認為 Bam Margera(《Jackass》演員)為滑板文化做出的貢獻比大家意識到的還來得多,他曾是位出色的滑板手且他所屬的公司製作了很棒的影片,各種主流文化混亂交錯的 2000 年代初期他還是無疑將滑板成功推向主流。比起在街上,大多數人是透過電視和 MySpace 見到滑板,那就是他們受到影響的方式,這看似一種非有機的成長,但這肯定是由美國所推動的。
Winstan Whitter:當時我們還年輕所以我們會有點「排外」,突然間沒玩滑板的人開始穿起了 AirWalk、穿起 Ernies,我們看著他們:「你的滑板在哪?」
Neil MacDonald:在 2000 年代沒有真正界定的方向,沒有什麼領域是能直接踏入的,一切都很模糊與混亂。我覺得隨著所有公司以及店鋪的出現,當時的公司就只是充滿各種糟糕滑板產品的倉庫,但是媽媽們若想為孩子購買滑板並在 Google 上搜尋,他們就會去到那些「倉庫」。你可以看見周圍的人滑板上乏味的圖像,他們也不在意自己的穿搭甚至不知道該做什麼。
《No Turning Back: Southbank 2005-2015》攝影師兼作者 Dan Boulton:滑板玩家在那段時期的穿搭越來越制式,有一個點是,大家看起來都長得一樣或都穿上同樣品牌。但這情況沒持續太久,我認為那 1 到 2 年 Supreme 帶來的巨大影響讓英國滑板文化回到了原本的樣子。作為英國滑板演變的其中一個階段它很快就過去了,我覺得我們又回到了原本「粗野」的狀態。
Winstan Whitter:越來越多年輕人參與其中,這是件好事,我們意識到狀況對我們來說越來越有利,更多像樣的滑板場正在建造中,滑板圈在一塊討論交流並告訴他們重建滑板場以及如何打造更好的滑板場,我們的心聲終於被傾聽,這感覺就像我們多年來敲門終於有人給出回應。
狀況對我們來說越來越有利,更多像樣的滑板場正在建造中,滑板圈在一塊討論交流。
Palace 繁榮時期
Slam City Skates 總監兼 Palace 共同創辦人 Marshall Taylor:在 2007 年,Slam city 歸 Rough Trade Records 擁有,這就是為什麼它的地位一直搖擺不定,然而 Rough Trade 當時即將破產,唯一的解救辦法就是有個投資者告訴他們:「拋棄滑板這沒意義的東西,我們將專注於唱片店。」接著我和 Gareth 一同離開,當時我們只有 25 歲且幾乎是白手起家,從沒有經營過任何正式生意的我們突然間背上了大筆債務。
Neil MacDonald:Blueprint 隕落以及 Palace 開始的 10 年間徹底顛覆了英國滑板界,它重新定義了一切,這非常棒。曾經那些來來去去的董事會,其中有穿著大麻圖像的嬉皮士以及戴著骷髏的重金屬傢伙。然而 Palace 是內行人的東西,這非常明顯。
Marshall Taylor:我們隨著它走因為我們知道這圈子是怎麼一回事,Gareth 當時週末在 Slam 工作,在 Slam 的幾年間我們設法使其收支平衡。Nike SB Dunk 當時的狂熱使我們達到前所未有的虧損,然而這也是我們遇見 Lev(Tanju,Palace 創辦人)的地方,因為他也曾是 Slam 的員工。
Neil MacDonald:Palace 並沒做出其他人都做過的「業界標準滑板策略」,而 Blueprint 只做了「標準滑板事項」就結束了,找個美國人拍出美國風格的影片,Blueprint 作為一家英國公司卻以「美國特色」發展得那麼好,這讓我有點失望。但 Palace 就非常具「英國味」,Palace 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由實實在在的在地文化建立,這從一開始就非常清楚。
Dan Boulton:Palace 變得如此壯大令人難以置信,我記得當時 Lev 在 Southbank 提著手提袋賣滑板以及 T-Shirt,忽然間品牌知名度直接引爆,我真的非常喜歡它。
No Comply 策展顧問與職業滑板手 Helena Long:滑板風潮已經歷過其巔峰與低谷,而現在的它正來到史無前例的高度,當我正開始初期並很少人這樣做,你可以看見穿滑板鞋的人就確定他們會滑板,然而現在不滑板的人也會著用滑板品牌。這些滑板品牌有能力找人去滑板、代表品牌、旅行以及讓他們做自己的事,這有助於滑板圈成長。得到了贊助商與品牌的支持後我就有更多機會做我個人一直喜歡做的事以及帶著滑板旅行。
Palace 並沒做出其他人都做過的「業界標準滑板策略」,Palace 就非常具「英國味」。
Southbank 引領的運動
《Skateboarding, Space and the City》作者 Iain Borden:當 Southbank Center 地下室糾紛發生時,大約有 150,000 人簽署了 Long Live Southbank 請願書為了能繼續在那滑板,你可通過多種方式了解事件詳情,150,000 人想要保護滑板文化然而他們成功辦到了。我認為他們所做的同時回答了我們當今城市重視的是什麼?我們希望我們的城市成為什麼樣子?
Winstan Whitter:Southbank 是個極其重要的空間,不管對當今、未來或所有幾代人來說都是如此,這就是為何奮力拯救它如此重要。隨後我們終於以紙上商定未來的方式解決,我們更有把握且不必擔心它會被拆除或成為商店,所有人一致認為這就是個滑板的地方。
Long Live Southbank 帶來了巨大變化而我相信這將會延續下去,當時我們為挽救那地方進行長達兩年的研究與講授,它在學術界變成像費城的 Love Park 以及在舊金山 Embarcadero 這樣的地方,這些地方是如何被奪走以及人們是如何挽救它而奮鬥,Southbank 是最好的例子之一,它是被滑板手發現的空間並將由他們將其從資本主義拯救出來。
Dan Boulton:到 2015 年左右,Southbank 空間開始由滑板手掌控,Long Live Southbank 完成了令人難以置信的任務將 Southbank 作為滑板場保留下來並持續進行改進,同時也向新世代展示通過努力與實際參與能達到什麼事情,進而影響了全英國滑板手向地方議會提出獲得更好設施或建造 DIY 項目的要求。
攝影師兼 Rogue Skateboards 創辦人 Jenna Selby:有一代的「金屬公園」做得非常糟糕,但商家從中賺了一大筆錢。然而現在的議會開始進行協商以及實際聽取 BMX、滑板以及踏板車玩家的意見並接受它。比起在一個沒用的公園花費 £250,000 英鎊,他們會聽取意見並把它做好,這真的非常棒。
Neil MacDonald:這也是因為來自英國各鄰近議會的相互競爭,在地人會寫給當地報紙:「我在附近地區看見那裡有最先進的滑板設施,為什麼我們沒有?」所有媽媽們都對此表示支持並且獲得了個很棒的滑板設施,接著下一個市政區也會獲得。
Jenna Selby:現在的設施做得很好,我曾到處旅行然而我現在住處 20 分鐘內路程就有了 3 個公園,我感覺我不需要再到其他地方了,顯然我們沒世界頂級的設施,但我們正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Long Live Southbank 完成了令人難以置信的任務將 Southbank 作為滑板場保留下來,同時也向新世代展示通過努力與實際參與能達到什麼事情。
滑板圈多樣化
Jenna Selby:當我 1998 年開始滑板時,我沒認識到任何其他玩滑板的女性。其他人會停下來盯著看但我知道他們並沒惡意,因為他們不習慣在滑板場看見女生,但是作為當事人的我卻是一種令人生畏的感受,因為當時我很害羞而我只是在做想做的事。多年來我認識了更多但女性還是在這領域中佔少數的一部分。
Helena Long:當時我沒想過我是滑板朋友群中唯一的女性,玩滑板大約 1 年後我遇到了另 1 位女生,我們交換手機號碼且一起玩滑板,我記得當時會想著「也許還有更多像我們一樣的存在。」
然後她向我介紹了在 St Albans 一年一度的 Girls Skate Jam,那裡會有大約 20 個女生且這就是當時英國滑板界的全部,她們來自四面八方包括蘇格蘭、北部與南部等,這感覺很特殊因為這是我從未真正想過的。
Jenna Selby:總是有關於男性滑板的報導,但關於女性滑板報導背後總帶著些「目的」,像是為了健康或健身之類的,因為他們無法了解女性為了什麼而滑板。於是這激發我創辦 Rogue(英國首支全女性滑板隊),我希望大家了解女生不是為了健康或健身接觸滑板而是因為興趣,以正確的方式導正想法。
當我第一次拍攝女性滑板並試圖將其推向主流雜誌時,真的很難獲得女性的亮相機會,他們只會一直報導同樣兩個女人或是被贊助的人,然而在被登出台面之前根本無法獲得贊助,你贏不了。
Dan Boulton:發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就是女孩和女人們開始接觸滑板,當我拍攝這本書時看見一位女性滑板手是很難得的,而現在這狀況如此普遍,非常樂見這發展並期待看到它如何反饋到文化中。
Neil MacDonald:我認為女性能更自在地滑板因為現在有更多滑板場讓她們結交朋友,而不必去到街上或 Vert Ramps,而是介於兩者之間。
Iain Borden:滑板場以及過去 10 年間更加複雜的滑板文化只是鼓勵更多人加入滑板,它不再只是相對硬核的街頭滑板,街頭滑板仍然是滑板一個非常重要、核心價值的部分但不是唯一的部分。由於滑板場回歸,你現在可以看見 5 到 60 歲任何性別、性取向、種族以及體型的人,它變得更多樣化我覺得滑板場與此有很大關係。
最大的變化是不同社群聲音能更容易被聽見以及更具包容性。
Helena Long:我個人認為滑板場對於那些英國某處沒相應設施可用的人有很大幫助,但我覺得有時滑板場會顯得有點嚇人同時街頭滑板在場地旁進行,很多新加入的滑板手都可在那裡找到安全、適合滑板的空間。
Jenna Selby:大家開始發佈自己的影片或照片,由 Facebook 開始但 Instagram 也佔重要一部分,隨後產生了像 Girlskateuk 這樣的平台。
Helena Long:我當時一直在談論社群媒體如何發揮更好的作用,這是一個平台大家可以看見其他人開始接觸滑板、從別人身上獲得自信,尤其是女性或是其他更小部分社群,這有助於給予信心並鼓勵其他人接受它,這就是問什麼現在它那麼火熱的原因。最大的變化是不同社群聲音能更容易被聽見以及更具包容性。
Jenna Selby:無論是喜歡或討厭奧運會,它為女子滑板帶來了巨大變化,X Games 之前並不重視女性,他會為男子組比賽提供巨額獎金而女子組比賽可能只會得到手錶、$100 美金或其他東西。奧運的出現告訴了大家「你必須讓它成為一項性別平等的運動」,像 X Games 這樣的運動會就意識到他們必須給予同等的獎勵以及用不同的方式看待女性。我們不是滑板的附屬品,大家那麼做只是因為喜歡而不關乎性別。
No Comply 策展人 Tory Turk:滑板對於很多人來說是非常多不一樣的事情,對於一些人來說滑板也許是地下和反文化的、也許是主流並被大眾所接受的,它可以有許多不同含義。現在無論走到哪它不僅是可被接受與理解的,「滑板」現在已相當主流。
訂閱 HYPEBEAST 電子報,定期獲得最新潮流情報和優惠,亦可關注以下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