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nde》發佈五週年,Frank Ocean 的這張專輯究竟好在哪?
特邀三位業內人士分享他們心目中的《Blonde》印象。
唱片封面(Cover Art 或稱 Album Art)在流行文化中,不僅是指紙質封套或是唱片外包裝上的圖案,經典的唱片封面設計,被認為是設計師與音樂家獨特的視覺傳達途徑,因其提供了更多的設計自由,不少帶有政治性、議題性的封面設計因而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Cover Art 欄目以唱片封面為流行文化場景帶來的影響為主題,分享與唱片封面相關的故事。
五年前的 8 月 20 日,Frank Ocean 發佈了第三張錄音室專輯《Blonde》。在由 Wolfgang Tillmans 拍攝的封面上,Frank 用手掩蓋住了自己的面容;但在唱片的封套下,卻囚禁著他一小片靦腆且誠摯的自我。
在本期《Cover Art》欄目中,我們迎來了這個系列開展至今最年輕的一張唱片,但它有著更寬廣的成長空間:發佈於 2016 年的《Blonde》儘管在商業成績以及衍生出的文化影響中並沒有經典唱片那樣的統治性地位,但是它所展現出的鮮活生命力,以及在不同群體中所引起的情感共鳴,使其成為近 10 年以來最具影響力的專輯之一。這張有著複雜構造以及精緻情緒的唱片,可能是標誌著流行音樂向著更敏感、更直覺的方向前進的界碑之一。
拍攝《Blonde》專輯封面時期的 Frank
除了回顧《Blonde》幕後的創作故事,HYPEBEAST 還特約邀請到三位對於《Blonde》專輯及 Frank Ocean 本人有著獨到見解的業內人士:製作人 yb、造型師子東以及明堂唱片的主理人 2G3,就專輯中的音樂表現、視覺語言、發行策略、時尚符號及其迅速走紅所預示的流行文化發展趨勢等方面,進行了觀點的分享與交流。
《Blonde》
當《channel ORANGE》裡 Stevie Wonder 式的鍵盤行進、8-bit 音色的 Funk 律動以及肆意潑灑的情感都逐漸凝結、冷卻的四年之後,樂迷們在翹首以盼中迎來了 Frank Ocean 新專輯的發佈。
整整 17 首經由 Frank Ocean 細緻打磨的歌曲,《Blonde》在對 A$AP Yams、Pimp C 以及 Trayvon Martin 的悼念中拉開帷幕。與一開場就用《Thinkin Bout You》這樣氣勢上先聲奪人曲目的前作不同,《Blonde》序章《Nikes》僅僅是將簡潔的伴奏、自白式的低聲吟唱和深沈的內容組合在一起,就將聆聽者拉入回憶與現實交錯的境地。
在這張 Vocal Lead 的專輯中,通過不同效果器的組合與聲音料理方式的疊加,Frank 將自己的聲音扭曲成弧度不一的曲線,既可以表現為《White Ferrari》中略帶磨砂質感的寬廣音域,又能有著《Godspeed》裡如同綢緞般光滑的線條;在《Close to You》中,也仍然能讓人瞥見 1990 年代 R&B 的回溫。
有了這樣令人沈溺的 Vocal 支撐,歌詞部分的呈現也幾乎同樣亮眼。Frank 用大段朦朧詩般的描述搭建起一個溫柔的意境,將情緒埋進細膩的筆觸中,卻又沒有直接暴露在旋律裡。《Blonde》對於歌詞的處理給聽眾留足了帶入和浪漫遐想的空間,成為專輯受到大量追捧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yb:「幾年前第一次聽這張專輯並沒有給我很深的印象。我記得有一天晚上躺在床上決定重溫這張專輯,當按照順序聽到《Skyline To》時,很奇妙,感覺自己整個人慢慢「陷入」到床裡去 —— 我體會到了他在《Blonde》裡各種聲音的特效和細節,整體的空間感和難以想象的自由度⋯⋯我才意識到這是一張具有魔力的專輯。
大多數 Hip-hop 音樂人在創作的時候,都是先有伴奏然後在此基礎上創作。這樣做的好處是有一個標準化的製作流程,也能保證成品有著 Beat 本身的特徵,不會有太大變化。但是《Blonde》卻是一張少見的 Vocal-lead 的專輯,所有的一切都在跟著 Frank 的聲音和思路在走。比起他上一張《channel ORANGE》,這張更脫離了伴奏的束縛。這種自發性的音樂 —— 很多的 Beat-switch,有時乾脆不唱了就放純伴奏,或者突如其來的情感昇華,會讓我感到難能可貴。
因為我也是一個 Hip-hop 製作人,《Blonde》也提供給了我一個新的思路。我逐漸能理解到沒有鼓點的好處,並嘗試把這個概念融合在自己的音樂中。在創作時我有時候寧可犧牲一點節奏感,也會保留 Vocal 的原汁原味並尊重它的指引,因為我相信這才是輸出個人真情實感的正確方式。
此外,專輯裡歌詞的寫作方式也讓我想起了王家衛的電影:很多導演在描繪主角的時候,往往會把鏡頭留給他;但王家衛電影的主角在說話的時候,畫面卻常常都是給到了聆聽者,或者一些諸如鏡子之類的靜物。他用這種神奇的組合,給觀眾創造出了很大的想象空間。當然,這麼做的成本,技巧和門檻也很高——而且最重要的是,你要有膽量和信念去這麼做。」
Frank Ocean 在他家的沙發上冥想
將質量拔高至「沒有人會不喜歡這張專輯」的水平,則是出於 Frank Ocean 對於音樂的細緻打磨。通過音色和編排上的微調,專輯裡的鼓組具有了同期錄音般的手打質感,低頻部分的處理則細微到讓每一次打擊都始終有著 Wavelet 的感覺——這樣的細節會在空曠的伴奏中被無限放大,直至確保能傳達到每一個收聽者的耳朵中去。
在 Frank 的設計中,專輯以相當均衡的方式被製作,卻又處處藏有他的巧思——這樣的精巧設計甚至令專輯中的《Be Yourself》和《Facebook Story》兩段 Skit 都成為大受歡迎的「單曲」,故事性與氛圍感的打造很大程度也依賴於這樣的聲音切片。當 Skit 裡的旋律最後一次在《Futura Free》中奏響,伴隨著「How far is a light year?」的獨白,興許你才會驚奇地發現這首歌的時長居然有 9 分 24 秒(9.4 分鐘)——光在一年裡行進的距離正是 9.4×10¹² km。
Frank Ocean 在 Kanye West 的《The Life Of Pablo》專輯發佈會上
正是音樂中這樣細膩、複雜的現代情緒讓《Blonde》一經發佈就成為年輕一代聽眾們的「精神燈塔」——較之於早期搖滾樂的粗糲、數碼音樂的冰冷抑或 Hip-hop 的躁動,它們結合的產物不論是在音樂層次還是情緒表達上都有著更加繁復的體現,更符合現代都市中見多識廣、東張西望的年輕人群的精神需求。
子東:「Frank Ocean 最厲害的做法在於,他的歌詞中既非常具體地描述了他正在做什麼,卻又有點模糊其中的意味——這樣的模糊可以讓不同的人都能投射自己的情感於其中,甚至連專輯的名字「Blonde」都是這樣的處理,留給人相當豐腴的聯想與帶入的空間。
《Blonde》專輯裡歌詞的尺度拿捏得很準確,既有著對唱功要求很高的部分,同時也有很棒的說唱歌詞,比如《Futura Free》其實是一首很好的 Rap Song,這首歌中有很多段 Verse 都非常 Intense,以至於需要把背景音樂全部拉低再進鼓組;此外,他容許聽眾們對他的歌詞進行「過分解讀」,音樂的走向和營造出的曖昧氛圍又會引誘你去這麼做。
以《Self Control》 Intense的歌詞為例:『Wish I was there, wish we’d grown up on the same advice.』——在任何兩個親近的人中,總會有產生過這種感覺的某個瞬間,非常直接但是非常巧妙的設計。
我沒辦法說這張專輯裡的情感很 Raw,因為我覺得它是精算過的,只不過沒有那麼具像化罷了。對於任何你會『需要」的音樂,這都是很重要的一點。」
演出中的 Frank Ocean
將精緻的情緒拆解,通過生活的切片投射到音樂中,從而構築起一種通往共情的獨特渠道——這樣的創作方式與他遭受 「聯覺症 Taste Synesthesia」的困擾不無有關,卻恰好成為 Frank Ocean 與聽眾之間的觸點。
封面藝術的時尚延展
Wolfgang Tillmans 拍攝的 Frank Ocean
幾乎所有聽過或者見過《Blonde》專輯的樂迷都會對它別具一格的封面設計有著深刻印象,並且這有可能是 2010 年以來最棒的封面設計之一:最顯著的地方留給了 Frank Ocean 的肖像,染著綠色的髮型的他以手掩面,手指上纏著繃帶——據說是他在與 Chris Brown 發生的肢體衝突中受的傷,也有著他在直播完成建造《Endless》裡的樓梯時被刺傷了手指一說,而他本人從未證實過這一點。
儘管專輯發佈於 2016 年,但作為封面使用的肖像照則是一張先前拍攝的照片:為 Frank Ocean 拍攝肖像的是德國先鋒攝影師 Wolfgang Tillman,這位對俱樂部音樂、街頭藝術以及青年文化有著狂熱追求的攝影師是當代最偉大的攝影藝術家之一。在 Wolfgang Tillmans 超過 30 年的職業生涯中,始終堅持著去藝術化、去風格化的創作路線,從來不對攝影作品進行後期處理——包括 Frank Ocean 這張在內。
Yb:「專輯封面的感覺非常『柔和』:如同西海岸的陽光照在身上,他的皮膚又是漂亮的深棕色,和專輯的調性非常搭配。此外,由於這張專輯在音樂上表現是實在太突出了,這也讓封面隨之成為了經典。」
Wolfgang Tillmans 是知名的性少數群體權利的支持者,可能正是出於這一點才讓結識於 Fantastic Man 雜誌拍攝的二人產生了交集;他還是一名音樂人,就在先於《Blonde》發佈的《Endless》中,就收錄了 Wolfgang 創作的單曲《Device Control》同時作為專輯的 Intro 和 Outro 曲目出現;此外,這位多面體也擔任過 Hood By Air 的秀場模特。
除了最引人矚目的 Frank Ocean 的肖像,專輯封面上的字體同樣也是設計亮點。特意為這張專輯打造,「Blond」字樣既有著圓潤的線條又有著尖銳的稜角,特意抹去了字母「e」的「Blond」再加上另外兩個版本封面的「Blonde」以及「Blonded」,三位一體的專輯名也喻示了 Frank Ocean 的雙性戀傾向。
2G3:「封面設計中最吸引我的是『blond』字體的設計:正好處於襯線字體和無襯線之間,折衷的設計帶來融合的感覺,既有一點卡通,其中又透露著成熟。在這個 Tumblr 風格的封面上,如果搭配個襯線字體就會太過嚴肅,而如果使用無襯線字體,又會顯得太過輕浮,現在這個字體正好合適。
此外,『blond』的字體在其他領域得到了很好的延展,於是視覺的整體性也就進一步被強化了;比如在專輯發佈後有一些插畫風格的平面上,這個字體很合適,或者像專輯的備選封面一樣直接印在攝影作品上,也同樣很舒服。」
Callum Richards 模仿《Blonde》封面設計打造的字體
在《Blonde》專輯販售期間,由樂迷依據封面設計而再創造的作品很快在網絡上掀起一股衍生品熱潮,除了有仿制「Blond」字體以及排版方式的平面設計模板,將頭髮染成「法海綠」或者模仿 Frank 姿勢的照片各種橋段層出不窮,為這張專輯的持續發酵注入了催化劑,也進一步擴大了 Frank Ocean 在時尚領域的影響力。
子東:「如果要細數 Frank Ocean 除了《Blonde》封面以外的經典的造型,其中之最無疑是他在 SNL 演出時的那套裝束——不過我覺得不好看。
Frank Ocean 和 John Mayer 在 SNL 上的演出我最喜歡 2017 年 Frank 舉辦 30 歲 Paris Is Burning 主題生日派對時的造型,全身的亮點就在 Gucci 的水晶緊身褲。看得出他非常享受 Drag、Ball Room 文化,但整體風格還是相對 Straight Passing:不能算是 Full Drag,但是在某些點上又具備了相對『Drag Queen』的氣質。
Frank Ocean 在 Paris Is Burning 主題生日派對時的造型當然,登上《032C》封面的那個妝容和 Comme des Garcons 短褲也同樣令人記憶深刻,這是他最有代表性的造型之一。
Frank Ocean 登上《032C》封面此外,還有一個特殊的造型必須被提及,在 FYF 音樂節上,他穿著了一件印有「Instant Karma」字樣的短袖,這是一個 NASA 旗下的項目,非常學術的那種,很奇妙的聯動。
Frank Ocean 在 FYF 音樂節上Frank Ocean 可能並不是一個非常 Fashionable 的人,但他肯定很喜歡時尚領域,經常會穿一些通常來說在北美不是那麼受歡迎的日本品牌,從中不難看出他是有研究和追求的。
Frank 最新成立的品牌 homer 也與 Prada 展開合作Frank 並沒有主動向時尚產業示好,但他還是與 Prada 這樣的品牌產生了聯結——在單曲《Provider》中有一句歌詞:『Prada tee on the eldest, throw the Gildan on the children.』會將 Prada 與 Gildan 相提並論,興許在他的理解裡,這二者及其所代表的社群文化還是有些相同之處,所以由他來代言 Prada 似乎也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情。」
Boys Don’t Cry
《Blonde》的浪潮是由《Boys Don’t Cry》開啓的
在專輯處子作《channel ORANGE》發佈的四年後,Frank Ocean 與唱片公司 Def Jam 的合約裡還剩下一張專輯,當所有人都期待著這張傳聞中將叫做《Boys Don’t Cry》的專輯時,一個名為《Endless》的項目卻浮上水面。在這張多媒體專輯的影片中,Frank Ocean 記錄了自己默默搭建一個旋轉上升樓梯的過程,《Endless》除了沿襲有 Frank Ocean 的極簡主義美學,其抽象的音樂結構也同樣服務於的畫面。
緊隨《Endless》的發佈,Frank Ocean 立即開啓了一次額外的 Pop-Up,在紐約、倫敦、洛杉磯以及芝加哥四個 Pop-Up 店鋪中免費發放一本名為《Boys Don’t Cry》的雜誌,並隨機附贈有一張實體唱片,這也是《Blonde》首次曝光在粉絲面前。僅在發佈的第二天,這本雜誌在轉售市場上的價格就已經超過萬元。
在《Boys Don’t Cry》這本多達 368 頁的獨立雜誌中,收錄了 Frank 及他周遭人的詩作和攝影作品;比如他自己的詩《Boyfriend》、Kanye West 以炸薯條為靈感的《The McDonald’s Man》和 Tyler, the Creator 的 《Tricolors》等;Wolfgang Tillmans 以及 Harley Weir 為雜誌掌鏡拍攝,《Boys Don’t Cry》中甚至還收錄了任航的攝影作品。
《Boys Don’t Cry》雜誌有三個版本封面
早在專輯釋出的兩年前,Frank 留下《Boys Don’t Cry》的種種線索就曾在 Twitter 上引起過熱議;而這次 Pop-Up 則徹底將新專輯《Blonde》推上了風口浪尖。在這場精心策劃的、充滿了反抗意味的營銷事件中,Frank Ocean 輕輕巧巧地用一本獨立雜誌撬動了唱片公司在行業中的穩固局面,並且為獨立音樂人的發行方式提供了參考。
唱片的發行策略會不會削弱它所維護的藝術?Frank 用《Blonde》給這場曠日持久辯論賽中的反方選手提供了新鮮論據:在過硬音樂質量的支撐下,這張專輯的發行方式甚至能成為其創作動機的其中一部分。
為了替唱片工業中有色人種音樂人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發聲,Frank Ocean 選擇在完成合約後的第二天以獨立發行的方式釋出《Blonde》,儘管這一舉動激怒了 Def Jam Records,但是卻收穫了來自年輕音樂愛好者們的擁戴。
2G3:「如果說打造一首『熱播單曲』是快速獲取單向流量,那麼發行概念主導的專輯則更像一個 PR 項目。發行專輯的本質始終是商業行為,發行策略則一定是為了放大它的優點。概念專輯需要展現的除了音樂本身,還有音樂人從視覺平面到抽象概念上的不同側面,簡而言之,就是打造一個『品牌』。
《Blonde》專輯的目的很清晰,除卻音樂不談,整個發佈的營銷企劃就做得非常有話題性:用一張實驗性的專輯搪塞唱片公司的合約,隨後馬上發佈一張比前作好得多的專輯,這已經畫下一個大大的『反對主流』的文化符號了。「反叛者」的姿態對於能接收到這些信息的人來說,近乎就是『品味』的代言詞,整個事件為你覺得《Blonde》是一張『高級』的專輯加了不少分。
此外,Frank Ocean 和他的《Blonde》有一個很棒的點,值得那些有意識面向主流的音樂人學習,那就是將作品包裝成一個非常獨立、藝術且私人的形態——『私人』永遠是一個用於衝擊市場的很好的『賣點』。
私人情緒一直都是音樂領域中非常重要的主題,自從形成產業以來,最好『賣』的永遠都是表達情感的歌曲。通過讓聽眾感覺到情緒與情感的流露,從而獲得認同感,是《Blonde》受到歡迎的重要原因:與受眾產生了交流。在此基礎上,拓寬內容深度和廣度,也是延長音樂人藝術生命的重要方式,文化驅動的內容始終都會走得更遠。」
Boys Don’t Cry Pop-Up
yb:「因為有在美國的校園環境生活過六七年的經驗,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所以我對《Be Yourself》中的橋段特別有感觸。在這個 Skit 中,Frank 同學的母親諄諄教導兒子不要輕易接觸容易令人上癮的東西,但是就在這個橋段過後,Frank 在音樂中又有著很癲狂的表現——這就構成了一種矛盾,而這樣的矛盾也是現實社會與都市情感的映射。
隨著世界上的東西越來越多,我們接觸、需要學習的東西也越來越多,隨著世界走向不可逆的複雜化,現代人可能就是有著更複雜的情緒,能夠適應這種變化的音樂注定成為趨勢。」
Frank Ocean: Icon?
Frank Ocean 在 2017 Panorama Music Festival 上
當人們還津津樂道於討論「When You Could Be Quiet Tee」及其賦予 Frank Ocean 以精神領袖屬性的時候,這位音樂人正面臨著一項金額高達 1450 萬美金的、來自於他父親的指控。
在 2016 年奧蘭多 Pulse Club 槍擊事件——這次針對性少數群體的恐怖襲擊最終造成 49 人死亡——之後,Frank Ocean 在 Tumblr 上發佈了一則推送:「在我六歲的時候,我的父親把為我們服務的跨性別服務員叫做『基佬(Faggot)』並且拒絕接受她提供的服務,這是我第一次聽見這個詞,也是我最後一次見到我父親。」而他的父親 Calvin Cooksey 則拒絕承認這一事件的真實性,並且以誹謗的名義起訴了 Frank:「這破壞了他的聲譽,並且斷絕了 Calvin 在音樂和電影領域發展的可能」。
2012 年,演出中的 Frank Ocean
這不是 Frank Ocean 第一次為 LGBTQ+ 群體發聲,儘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模糊的性向問題一直都是樂迷們除了音樂以外最熱衷討論的議題。直到《channel ORANGE》發佈的前夕,Frank 通過一封公開信講述了他在 19 歲時與他的男性初戀之間的故事;他還將自己比喻成 Prince 和 David Bowie,而後二者的藝術成就也敦促著他創作出更精良的作品。在此後的幾年中,Frank Ocean 很快就成為了當代酷兒們的偶像之一,誰又會拒絕一個極具音樂天賦、精通青年文化以及變裝藝術的前衛音樂人呢?
Frank Ocean 並不把性向作為一種固化的人格特徵,而是會隨著環境與對象的改變而流動;他也並不是善於言辭的演說家,但通過《Blonde》、《Endless》和《Boys Don’t Cry》等作品,以一觸即離的形式(《Endless》中時長僅 12 秒的插曲《Ambience 001: In a Certain Way》就採樣了傳奇變裝皇后 Crystal LaBeija 的對話片段)一再向公眾傳遞這樣微妙且神秘的氛圍,這樣的感覺有著令人放鬆的親密感與朦朧的掩飾——比如,「Gay」這個詞在《Blonde》中僅出現過一次,卻成為理解這張專輯的所必需掌握的基礎詞彙之一。
2G3:「《Blonde》專輯出現的時機很巧妙,前面有 Kanye West 和他的《808s & Heartbreak》為情緒和氛圍主導的黑人音樂打下基礎,同時期又有 Kanye 的《The Life Of Pablo》、Beyoncé 的《Lemonade》和 Rihanna 的《ANTI》三張專輯在主流聽眾間的試探,這個時期的黑人音樂正在朝著更具文化意義的方向轉變。
Frank Ocean 和他的《Blonde》的每一個面向都在展示獨特性,從與主流大相徑庭的先鋒音樂形式,對唱片公司的反叛,情緒化的製作再加上當時還未被擺上明面的 LGBTQ+ 題材,Frank 幾乎完美適應了當代年輕人的需求。他既走在所有人的前面,但還是與人群保持了相當程度的聯繫。
年輕人永遠喜歡反叛,儘管每一代年輕人的躁動似乎都是差不多的。」
演出中的 Frank Ocean
在好評如潮的《Blonde》發行同年,Frank Ocean 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公開宣稱將拒絕葛萊美獎的邀約,並且不會出席次年的頒獎典禮。這位曾兩度斬獲格萊美獎的音樂人表示:「儘管這個機構的權威與專業性無可置疑,但是它並不能很好地代表我所來自的那個群體,以及我的堅持、我的立場」並且以那位著名的抗議球員自況:「我寧可這個瞬間成為我的 Colin Kaepernick 時刻,也不願意坐在觀眾席裡。」此外,Frank 也是首批支持葛萊美獎取消「Urban」分類獎項的音樂人之一。
FYF 音樂節上,Frank Ocean 展示他的《Blonde》T 恤
不同於受到群體意識的綁架,Frank Ocean 在他自己的反抗行為中始終保持了冷靜與理性,不論是在群情激憤的 Pulse Club 槍擊事件後還是知名的 Michael Brown 遭遇暴力執法而死亡事件等時期,他也僅僅是通過社交媒體發佈了幾則聲明以聲援遇難者的親屬;但是往往在事態平息之後,Frank 又會適時地通過種種破格舉動警醒人們,以避免慘劇的再度發生。
子東:「不論銷量和影響力如何,即便 Frank Ocean 可以在 Coachella 音樂節壓軸,但在我心目中,他在主流流行文化領域始終都會是一個 Secondary Class 的人——這是他的選擇。在 Frank 把『自我』從他的音樂里抽離出來之後,就有了更多空間去做其他的事情,比如:通過自己的影響力,讓更多人參與政治活動,表達對一些現象的不滿以及對自己所屬的 Community 表示支持等,這些在他看來都是理所當然的事,而非一定要力圖促成某種運動或者風潮;畢竟當你提及善於表達政治宣言的音樂人,Frank 絕對不會是你的名單前五名。
但正是因為把『自我』的形象從音樂裡抽離這一點,我不認為他會是我們所理解內的 Icon 式的音樂人。」
和雄壯的黑人領袖如 Kendrick Lamar 或者 J. Cole 等音樂人路線有所區別,Frank 的韌性與堅忍、他積極的政治主張都成為了他的武器,並且這樣的情緒也一直延續到了現在——他的官方主頁(blonded.co)至今仍然掛著鼓勵樂迷們參與政治投票的大幅海報。
提及 Frank Ocean,似乎不會有太多人直接把他和「民權鬥士」之類的標籤聯繫在一起——但《Nikes》的 MV 中,Frank 於俱樂部中舉著 Trayvon 相框的一幕已然成為專輯不可磨滅的反抗符號之一,在這位年僅 17 歲的年輕黑人去世多年之後,他口袋裡的彩虹糖也鮮艷依然。
從《Nostalgia/Ultra》到《channel ORANGE》再到《Blonde》,Frank Ocean 最終還是逐漸向世界敞開了自己的內心。用一張五年前的專輯來揣測如今的 Frank 似乎是一件不太公平的事情,但截至目前,下一張專輯仍然遙遙無期。在過去的幾年中,這位難以捉摸的藝術家相繼釋出了幾個簡短的音樂項目,從西班牙語演唱的歌曲到一些黑人音樂中經典作品的翻唱,似乎是為數不多能讓 Frank Ocean 樂迷們聊以慰藉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