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封面(Cover Art 或稱 Album Art)在流行文化中,不僅是指紙質封套或是唱片外包裝上的圖案,經典的唱片封面設計,被認為是設計師與音樂家獨特的視覺傳達途徑,因其提供了更多的設計自由,不少帶有政治性、議題性的封面設計因而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Cover Art 欄目以唱片封面為流行文化場景帶來的影響為主題,分享與唱片封面相關的故事。
整整 17 首經由 Frank Ocean 細緻打磨的歌曲,《Blonde》在對 A$AP Yams、Pimp C 以及 Trayvon Martin 的悼念中拉開帷幕。與一開場就用《Thinkin Bout You》這樣氣勢上先聲奪人曲目的前作不同,《Blonde》序章《Nikes》僅僅是將簡潔的伴奏、自白式的低聲吟唱和深沈的內容組合在一起,就將聆聽者拉入回憶與現實交錯的境地。
在這張 Vocal Lead 的專輯中,通過不同效果器的組合與聲音料理方式的疊加,Frank 將自己的聲音扭曲成弧度不一的曲線,既可以表現為《White Ferrari》中略帶磨砂質感的寬廣音域,又能有著《Godspeed》裡如同綢緞般光滑的線條;在《Close to You》中,也仍然能讓人瞥見 1990 年代 R&B 的回溫。
將精緻的情緒拆解,通過生活的切片投射到音樂中,從而構築起一種通往共情的獨特渠道——這樣的創作方式與他遭受 「聯覺症 Taste Synesthesia」的困擾不無有關,卻恰好成為 Frank Ocean 與聽眾之間的觸點。
封面藝術的時尚延展
Wolfgang Tillmans 拍攝的 Frank Ocean
幾乎所有聽過或者見過《Blonde》專輯的樂迷都會對它別具一格的封面設計有著深刻印象,並且這有可能是 2010 年以來最棒的封面設計之一:最顯著的地方留給了 Frank Ocean 的肖像,染著綠色的髮型的他以手掩面,手指上纏著繃帶——據說是他在與 Chris Brown 發生的肢體衝突中受的傷,也有著他在直播完成建造《Endless》裡的樓梯時被刺傷了手指一說,而他本人從未證實過這一點。
儘管專輯發佈於 2016 年,但作為封面使用的肖像照則是一張先前拍攝的照片:為 Frank Ocean 拍攝肖像的是德國先鋒攝影師 Wolfgang Tillman,這位對俱樂部音樂、街頭藝術以及青年文化有著狂熱追求的攝影師是當代最偉大的攝影藝術家之一。在 Wolfgang Tillmans 超過 30 年的職業生涯中,始終堅持著去藝術化、去風格化的創作路線,從來不對攝影作品進行後期處理——包括 Frank Ocean 這張在內。
Wolfgang Tillmans 是知名的性少數群體權利的支持者,可能正是出於這一點才讓結識於 Fantastic Man 雜誌拍攝的二人產生了交集;他還是一名音樂人,就在先於《Blonde》發佈的《Endless》中,就收錄了 Wolfgang 創作的單曲《Device Control》同時作為專輯的 Intro 和 Outro 曲目出現;此外,這位多面體也擔任過 Hood By Air 的秀場模特。
1 of 2
Blonde.blog
2 of 2
Blonde.blog
除了最引人矚目的 Frank Ocean 的肖像,專輯封面上的字體同樣也是設計亮點。特意為這張專輯打造,「Blond」字樣既有著圓潤的線條又有著尖銳的稜角,特意抹去了字母「e」的「Blond」再加上另外兩個版本封面的「Blonde」以及「Blonded」,三位一體的專輯名也喻示了 Frank Ocean 的雙性戀傾向。
在《Blonde》專輯販售期間,由樂迷依據封面設計而再創造的作品很快在網絡上掀起一股衍生品熱潮,除了有仿制「Blond」字體以及排版方式的平面設計模板,將頭髮染成「法海綠」或者模仿 Frank 姿勢的照片各種橋段層出不窮,為這張專輯的持續發酵注入了催化劑,也進一步擴大了 Frank Ocean 在時尚領域的影響力。
子東:「如果要細數 Frank Ocean 除了《Blonde》封面以外的經典的造型,其中之最無疑是他在 SNL 演出時的那套裝束——不過我覺得不好看。
Frank Ocean 和 John Mayer 在 SNL 上的演出我最喜歡 2017 年 Frank 舉辦 30 歲 Paris Is Burning 主題生日派對時的造型,全身的亮點就在 Gucci 的水晶緊身褲。看得出他非常享受 Drag、Ball Room 文化,但整體風格還是相對 Straight Passing:不能算是 Full Drag,但是在某些點上又具備了相對『Drag Queen』的氣質。
Frank Ocean 在 Paris Is Burning 主題生日派對時的造型當然,登上《032C》封面的那個妝容和 Comme des Garcons 短褲也同樣令人記憶深刻,這是他最有代表性的造型之一。
Frank Ocean 登上《032C》封面此外,還有一個特殊的造型必須被提及,在 FYF 音樂節上,他穿著了一件印有「Instant Karma」字樣的短袖,這是一個 NASA 旗下的項目,非常學術的那種,很奇妙的聯動。
Frank Ocean 在 FYF 音樂節上Frank Ocean 可能並不是一個非常 Fashionable 的人,但他肯定很喜歡時尚領域,經常會穿一些通常來說在北美不是那麼受歡迎的日本品牌,從中不難看出他是有研究和追求的。
Frank 最新成立的品牌 homer 也與 Prada 展開合作Frank 並沒有主動向時尚產業示好,但他還是與 Prada 這樣的品牌產生了聯結——在單曲《Provider》中有一句歌詞:『Prada tee on the eldest, throw the Gildan on the children.』會將 Prada 與 Gildan 相提並論,興許在他的理解裡,這二者及其所代表的社群文化還是有些相同之處,所以由他來代言 Prada 似乎也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情。」
Boys Don’t Cry
《Blonde》的浪潮是由《Boys Don’t Cry》開啓的
在專輯處子作《channel ORANGE》發佈的四年後,Frank Ocean 與唱片公司 Def Jam 的合約裡還剩下一張專輯,當所有人都期待著這張傳聞中將叫做《Boys Don’t Cry》的專輯時,一個名為《Endless》的項目卻浮上水面。在這張多媒體專輯的影片中,Frank Ocean 記錄了自己默默搭建一個旋轉上升樓梯的過程,《Endless》除了沿襲有 Frank Ocean 的極簡主義美學,其抽象的音樂結構也同樣服務於的畫面。
這不是 Frank Ocean 第一次為 LGBTQ+ 群體發聲,儘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模糊的性向問題一直都是樂迷們除了音樂以外最熱衷討論的議題。直到《channel ORANGE》發佈的前夕,Frank 通過一封公開信講述了他在 19 歲時與他的男性初戀之間的故事;他還將自己比喻成 Prince 和 David Bowie,而後二者的藝術成就也敦促著他創作出更精良的作品。在此後的幾年中,Frank Ocean 很快就成為了當代酷兒們的偶像之一,誰又會拒絕一個極具音樂天賦、精通青年文化以及變裝藝術的前衛音樂人呢?
Frank Ocean 並不把性向作為一種固化的人格特徵,而是會隨著環境與對象的改變而流動;他也並不是善於言辭的演說家,但通過《Blonde》、《Endless》和《Boys Don’t Cry》等作品,以一觸即離的形式(《Endless》中時長僅 12 秒的插曲《Ambience 001: In a Certain Way》就採樣了傳奇變裝皇后 Crystal LaBeija 的對話片段)一再向公眾傳遞這樣微妙且神秘的氛圍,這樣的感覺有著令人放鬆的親密感與朦朧的掩飾——比如,「Gay」這個詞在《Blonde》中僅出現過一次,卻成為理解這張專輯的所必需掌握的基礎詞彙之一。
2G3:「《Blonde》專輯出現的時機很巧妙,前面有 Kanye West 和他的《808s & Heartbreak》為情緒和氛圍主導的黑人音樂打下基礎,同時期又有 Kanye 的《The Life Of Pablo》、Beyoncé 的《Lemonade》和 Rihanna 的《ANTI》三張專輯在主流聽眾間的試探,這個時期的黑人音樂正在朝著更具文化意義的方向轉變。
Frank Ocean 和他的《Blonde》的每一個面向都在展示獨特性,從與主流大相徑庭的先鋒音樂形式,對唱片公司的反叛,情緒化的製作再加上當時還未被擺上明面的 LGBTQ+ 題材,Frank 幾乎完美適應了當代年輕人的需求。他既走在所有人的前面,但還是與人群保持了相當程度的聯繫。
年輕人永遠喜歡反叛,儘管每一代年輕人的躁動似乎都是差不多的。」
演出中的 Frank Ocean
在好評如潮的《Blonde》發行同年,Frank Ocean 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公開宣稱將拒絕葛萊美獎的邀約,並且不會出席次年的頒獎典禮。這位曾兩度斬獲格萊美獎的音樂人表示:「儘管這個機構的權威與專業性無可置疑,但是它並不能很好地代表我所來自的那個群體,以及我的堅持、我的立場」並且以那位著名的抗議球員自況:「我寧可這個瞬間成為我的 Colin Kaepernick 時刻,也不願意坐在觀眾席裡。」此外,Frank 也是首批支持葛萊美獎取消「Urban」分類獎項的音樂人之一。
FYF 音樂節上,Frank Ocean 展示他的《Blonde》T 恤
不同於受到群體意識的綁架,Frank Ocean 在他自己的反抗行為中始終保持了冷靜與理性,不論是在群情激憤的 Pulse Club 槍擊事件後還是知名的 Michael Brown 遭遇暴力執法而死亡事件等時期,他也僅僅是通過社交媒體發佈了幾則聲明以聲援遇難者的親屬;但是往往在事態平息之後,Frank 又會適時地通過種種破格舉動警醒人們,以避免慘劇的再度發生。
子東:「不論銷量和影響力如何,即便 Frank Ocean 可以在 Coachella 音樂節壓軸,但在我心目中,他在主流流行文化領域始終都會是一個 Secondary Class 的人——這是他的選擇。在 Frank 把『自我』從他的音樂里抽離出來之後,就有了更多空間去做其他的事情,比如:通過自己的影響力,讓更多人參與政治活動,表達對一些現象的不滿以及對自己所屬的 Community 表示支持等,這些在他看來都是理所當然的事,而非一定要力圖促成某種運動或者風潮;畢竟當你提及善於表達政治宣言的音樂人,Frank 絕對不會是你的名單前五名。
和雄壯的黑人領袖如 Kendrick Lamar 或者 J. Cole 等音樂人路線有所區別,Frank 的韌性與堅忍、他積極的政治主張都成為了他的武器,並且這樣的情緒也一直延續到了現在——他的官方主頁(blonded.co)至今仍然掛著鼓勵樂迷們參與政治投票的大幅海報。
1 of 2
Thefrankocean
2 of 2
Thefrankocean
提及 Frank Ocean,似乎不會有太多人直接把他和「民權鬥士」之類的標籤聯繫在一起——但《Nikes》的 MV 中,Frank 於俱樂部中舉著 Trayvon 相框的一幕已然成為專輯不可磨滅的反抗符號之一,在這位年僅 17 歲的年輕黑人去世多年之後,他口袋裡的彩虹糖也鮮艷依然。
從《Nostalgia/Ultra》到《channel ORANGE》再到《Blonde》,Frank Ocean 最終還是逐漸向世界敞開了自己的內心。用一張五年前的專輯來揣測如今的 Frank 似乎是一件不太公平的事情,但截至目前,下一張專輯仍然遙遙無期。在過去的幾年中,這位難以捉摸的藝術家相繼釋出了幾個簡短的音樂項目,從西班牙語演唱的歌曲到一些黑人音樂中經典作品的翻唱,似乎是為數不多能讓 Frank Ocean 樂迷們聊以慰藉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