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BEAST 編集部個人恆常用相機配備特集
當中各位又有沒有使用過呢?
當一個媒體編輯,文筆是最先決條件,畢竟讀者需要吸收的是內容資訊,其次便是相片,質素好壞也影響着吸引度,若是平平無奇,怎能引人入勝。初出茅廬時,不論是在雜誌社還是線上平台,上司/前輩們都應該會分享可謂構圖,每間公司的準則都不一,隨着在不同機構及崗位的工作,吸收而來的知識,相信也培養出一份獨有的審美觀。作為一位 HYPEBEAST,日常除了要有着自身一種風格之外,配備便是不可或缺和忽視,此番編集部便帶來特集,分享個人恆常用相機配備喜好。
Noel – Fujifilm Simple Ace
一直以來都不是一個熱愛拍照的人,但在幾年前認識了黃俊團之後,依稀受到他在底片相機領域所發散出的影響力,即刻入手十分適合新手的 Fujifilm Simple Ace(ISO 400)即可拍。(沒記錯,他本人也是用這款。)
相對於 Kodak 的 FunSaver,本人相對喜歡 Fujifilm 所拍出的復古與顆粒感,總會在大大小小的聚會或是出遊隨手一拍,在日後洗出來更具時光即逝的意義,對我來說按下快門算是一個頗為重要的決定,因此將一台即可拍完全拍完總會塞進兩到三次的行程,雖然是個簡單的載體,但卻記錄著往後人生或許頗為重要的記憶。
Uliz Hung – Yashica Electro 35 CC
腕錶或汽車都有人追求復古品項,相機又怎會例外?其中日本相機大廠 Yashica 在 1970 年代推出的 Electro 35 CC 便是不少相機迷所推崇的,鏡頭配備 35mm/f1.8,在多數場景下拍攝皆有不俗表現,並配置與 Leica M2 相同的黃點對焦(Range Finder),又稱為疊影對焦,當焦點偏離時,畫面中黃點的部份會出現兩個不重疊的影像,拍攝者僅要將兩個影像於黃色區域中重疊,便能確保同時判斷對焦準確,簡易明瞭的同時亦相當適合初學者上手,此外 510 公克的重量及 120 x 76.2 x 60mm 的體積,也大幅省去了攜帶不便的困擾。
Michael – Nikon F100
這台是 Nikon F100 兔牙版,相信如果是喜愛 Nikon 相機的攝影愛好者一定會知道這台底片機,原因不外乎就是因為他是介於底片與數位相機的過渡機種,也被稱之為「底片和數位時代交替下的末代底片機」。
雖說是底片機種,當初入手的價格也不算高,但除了能夠自動捲片之外,它也可以搭載較新穎的自動對焦鏡頭,搭配上內建的拍攝模式,即便是底片機也無須手動對焦,只有光圈和快門需要自己設定,也因此它非常適合拿來作為街拍使用,若是像搭配的這顆 50mm/1.8 鏡頭的話景深更深,可以將背景虛化,接近數位相機的精密度之餘,粒子也比舊款底片機更細緻,卻仍能帶有底片的成像,使得在拍人像的時候帶來絕佳的效果。
Kendra – Nishika N8000
作為一個攝影師,經常會反思如何在影像上尋找突破,為觀眾帶來視覺上的衝擊。幾年前,在機緣巧合下,初次接觸 Nishika N8000,其立體照片拍攝功能引人注目,我亦因此二話不說購入一部二手 N8000 自用,務求能在影片裡呈現新鮮感。
Nishika N8000 早在 90 年代開始流行,其機身以復古的紅黑色作為主色,內置四個 30mm 定焦鏡頭,第一眼感覺猶如一部玩具相機。這部菲林機的操作簡單,尋找適合的焦距後按下快門,便會即時連拍四張照片,沖曬菲林後再用 Photoshop 後期湊合成 GIF,整體十分易用。畢竟是一部全自動的傻瓜機,N8000 尤其適合一些追求菲林質感又不熟悉攝影的入門/業餘人士。購人時還會配上原廠閃光燈,能在低光環境使用,增添相片的質感和動感,特別適合一些時裝硬照和音樂演出。
近年來,外國一些 MV 製作如 Kendrick Lamar 的《Humble》,用上多部攝錄機在不同角度捕捉主體的拍攝手法,亦是同樣原理,而這部菲林機用實惠的價錢已能做到相似效果。隨著3D相片的普及,市面上亦多了不少輕巧的機身選擇,如 RETO3D 及 Nishika 其後推出的 N9000,比起四四方方,外型笨拙的 Nishika N8000 更為方便。另外,相機自動設定的快門是 1/60,但官方建議用 ISO100 的菲林,在沒有閃光燈的情況下會出現曝光不足的情況,因此建議用閃燈或 ISO400 的菲林。雖然有些少缺憾,以一部有 3D 噱頭、香港生產的 Point & Shoot 相機來說,N8000 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Keith – Ricoh GR1V
個人總是抵受不住 Ricoh GR 照相機的魔力,即使過往兩部 GR1S 型號因快門線壞掉而被逼棄用,仍堅持在 eBay 搜購同系列的升級之選 – GR1V。搭配 28mm f/2.8 鏡頭,成像鋒利,色澤冷艷,沒有變形。機身沒有多餘的按鈕,只有光圈、曝光補償旋鈕、模式切換、自拍計時以及閃燈開關的實體鍵等 – 這樣優秀的按鈕佈局,搭配快速而精準的對焦系統,令用家只需專注構圖和主體,不受過多功能帶來的干擾,享受最純粹的攝影過程。
GR1V 提供自訂 ISO 功能,當使用沒有 DX Code 菲林(如 Cinestill 800T),或要「谷沖」,改變曝光增感時,此功能便大派用場。有別過往 GR 系列需透過曝光補償旋鈕模仿此功能,更不需再「刮 Barcode」來騙過相機判斷。Snap Mode 比過往型號提供更多距離選擇,用家可根據個人喜好,提早預設對焦距離(1m/ 2m/ 3m/ 5m/ 無限遠),在急速的街拍環境下仍能精準地捕捉主體。
當然 GR1v 亦有缺點,以 LCD 屏幕液體淡化問題較為普遍,用家在功能選項時也許會因此感到困擾。過片聲音稍大,上片速度慢。正如玩舊車一樣,其缺點成為個性一部分,雖不完美,但仍可接受。GR 系列菲林相機在二手市場在近年不斷上升,若然有興趣,建議提早入手,早買早享受。(作為 GR 忠實擁躉,最新的 GR III Street Edition 當然也成為頭號入荷之選!)
Ken – Fujifilm Simple Ace Disposable Camera
菲林相機乃是古早年代產物,自從數碼相機的出現和智能電話的普及,菲林更是買少見少。話雖如此,菲林攝影近年再次掀起熱潮,不少喜歡攝影的年輕人開始接觸這個行列。皆因菲林相鏡拍出來的復古感,並非一般數碼相機可比美,儘管手機的軟件可以做到同樣效果,成像神態依舊是各不相同。然而,從挑選相機直至選配菲林,對於剛入門的新手來說可謂一門大學問。再者,相機價格可以差異很大,所以即棄菲林相機稱得上價廉物美的選擇。
市面上有不少即棄菲林相機供大家選擇,而本次推介的是日本品牌 Fujifilm 推出的 Simple Ace 型號。Fujifilm 的菲林一向有種日系的感覺,色調偏向黃綠色,顆粒感重,每張照片不時有意想不到的「驚喜」。而且內置機身閃光燈,晚上或室內拍攝也輕鬆駕馭。完成拍攝後直接交由沖曬店沖曬,可節省取出底片的步驟。最後,儘管菲林市場遂漸有復甦的跡象,但仍有相機廠家陸續宣佈停產旗下的菲林產品,大家不妨好好珍惜仍然能享受的時間吧。
Shireen – Leica Minilux Zoom
入行初期,因受前輩們的影響,早早便視 Leica 照相機為奮鬥目標,默默為品牌訂製了一列的願望清單。後來因機緣巧合之下,在一次與某尖沙嘴老牌照相機店老闆的訪問中,竟發現這部狀態近乎完美的 Leica Minilux Zoom 安靜地坐在陳列櫃的角落中。當下便馬上被心水清的老闆看穿,更慷慨地以市面難求的優惠價錢將其割愛。隨後幾年,這部相機近乎與我形影不離,並肩大戰過數回時裝週,更走訪多個未知何時再有機會到訪的偏遠國家。
至於揀選這部 Minilux Zoom 為出勤夥伴的原因,與其說是實用,倒不如坦承是情感所致而已。論血統正宗,她固然不及家族裡的 M 系列來得「Blue Blood」,但這部日本製的「遠親」卻有着別於其他系列的精緻感,簡潔的外觀設計沒有多餘的修飾;論拍攝能力,她的變焦速度無疑較數碼相機遜色,在微光的場景下拍攝對其光圈不足的鏡頭來說更是吃力,但卻因此拍出一番獨有的風味,在昏暗的時裝秀場內竟巧妙地將自身的不足轉化成鮮明的特色(影像的色彩飽滿度除外)。
世上大概沒有一部所謂完美的照相機,說到底都是一段需持續適應的磨合過程而已。
Jer – Sony RX100 Mark VA
上一部相機已經是十年前的 Fujifilm X100,雖然復古外型頂級,然而對焦真的慢得可憐,加上隨着手機拍照技術進步,近年幾乎已經放棄了相機,但因為工作關係,為了輸出更高的相片質素還是在最近買了一台新相機。由於自問不是醉心攝影的人,不介意相片有否「奶味」(Leica 味),最終便選擇入手一部卡片型相機。我的這台 Sony RX100 Mark VA 不是最新的型號,焦距只有 24-70mm(最新的 VII 是 24-200mm),但光圈最大可到 F1.8,感覺更適合自己,而且對焦奇快,搭配 ZEISS 鏡出來的相片質素真的無話可說,還內置電子觀景器,專業感 UP,作為入門或後備相機也是不錯的選擇。
Sai – Leica Q(Typ 116)
在未投身媒體工作,修讀設計課程時便已經和拍攝扯上點關係,當時便購入了一部 Canon EOS 500D(曾經號稱是輕巧的單鏡頭反光相機),因此對於拍攝已有着一定認知。到成為傳媒工作者,起始之時,相片拍攝及處理都是交由專業攝影師,大家互相合作去完成自己的崗位工作。然而隨着這行業的逐漸萎縮,以及公幹預算的調整,有些時候每間媒體只能邀請到一位出席,這個時候便要連攝影工作都要一併包羅。幾年前有感於此,便開始物色一部好幫手,最終經過多方面的慎重考慮,便買下 Leica Q(Typ 116)。
或者對很多人來說,Leica 這個有着相機界「勞斯萊斯」的品牌,是否令人有種更勝一籌的感覺呢?無可否認確實有些人是如此,只把相機當成「手袋」或是「頸鍊」。當初考慮 Leica Q 的同時,最具話題性便是 Sony A7 系列的相機,但是作為對資訊追求有着飢渴度的,所有內容都是「唯快不破」,再加上有些工作場合,未必有着很充裕的空間及時間,來讓大家可以施施然地構圖,然後再更換需要的鏡頭來拍攝,這樣比較便得出了結論。Leica Q 的方便在於它配備 28mm f/1.7 大光圈鏡頭,內置裁剪模式將相片數碼變焦成 35mm 及 50mm,可拍攝最高 2,400 萬像素的相片;另外鏡頭還配備可以切換至最近 17cm 對焦距離的微距模式拍攝,要拍攝細膩相片也是舉手之勞。而且 Leica Q 的對焦速度屬水平之上,不少評測都對之滿意,在這些優點特色的綜合下便用上比其他品牌定價較為昂貴的價錢入手,作為既可工作,亦能日常使用的相機裝備,暫時來說,Leica Q 的功能應付拍攝都綽綽有餘,或許有天不再身處這個崗位,購入一部 Leica M10 或是 M 系菲林相機會比較有趣一點。
與此同時各位亦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