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時裝週番外篇:港台設計師如何逆境而上?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承接上回上海時裝周回顧-2018 秋冬最值得關注的 5 個設計師系列,HYPEBEAST 團隊也在本屆上海時裝週接連走訪時堂、MODE 與 ONTIMESHOW,接力訪問了來自港台地區的 wisdom、SYNDRO、oqliq 與 SHOKAY 的品牌設計師,如何藉由本次上海時裝週的取經,吸收海內外品牌不同的的製衣知識與營銷觀念,反饋於自身品牌之上,同時也詢問調查他們在內地遇到的衝擊及機遇。
上海時裝週展後回顧
港台品牌主理親述北上上海玄機
隨著中國設計品牌的風格日漸確立,邁入第 15 年的上海時裝週似乎越來越發擲地有聲,除了吸引各類型歐美日韓的設計師品牌遠赴重洋參加,另一股不能忽視的力量,則是來自於港台的各類型獨立品牌。其實短短幾天的參展,包括展費、機酒與食宿對獨立品牌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但為何越來越多港台品牌,在近年前仆後繼的選擇進入上海時裝週?簡而言之,因為「機會」在這裡。
wisdom
買手反應很寶貴 與世界接軌的第一步會在這裡
這個的「機會」其實並不單指有形的訂單,更多的像是在地人脈的建立,以及增加各種項目合作機會等這類型的無形收穫。曾多次造訪上海的 wisdom 創意總監齊振涵(Hans Chyi),這次終於帶著 2018 秋冬系列「INTERSTELLAR FRONTLINE」正式參展。Hans 認為在現在的這個時間點參加上海時裝周,不管對於 wisdom 品牌自身,或是中國內地的時裝環境,都是一種水到渠成。「我從 2013 年左右開始留意上海時裝周的發展,同時在去年來上海時看了很多 Show 也走訪了很多 Showroom,也讓我確定了今年的參展意願。」但上海時裝周的 Showroom 這麼多,為何鍾情「時堂」?「我覺得我是看上『時堂』的氣氛與狀態,無論是買手或是這邊參展的品牌,都是與 wisdom 現今樣貌最吻合的客群。」
即便 wisdom 至 2018 年便堂堂邁入第十個年頭,Hans 還是認為很多的觀察必須來自落地經驗。「舉例來說我從大學時代就讀服裝科系時,便開始對日本服裝產業小有研究,不過要說對於『理解』日本服裝產業的運行,我認為是直到 2012 年台灣紡拓會邀請我們參加日本時裝周開始。」當時,初生之犢不畏虎的 Hans 召集了 10 個台灣時裝品牌前往日本參展,沒想到在開展前夕所有設計師才發現:參與時裝周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好玩,也絕非輕鬆之事。
「其實一開始去的時候真的就是一張白紙,完全不清楚細節,在什麼都沒經驗的情況之下,連訂單要怎麼做都不知道。」這時候 Hans 才突然驚覺,突破舒適圈的台灣品牌,在全世界時裝產業頭角崢嶸的發展之下,其實幾乎是沒有任何聲量。回到台灣後,Hans 收起參展前的興奮感,正視未來 wisdom 要競爭的對手是「世界」之後,他開始調整品牌體質,投注預算與心力製作型錄。
「在台北是和舒適圈競爭,而在上海是跟世界競爭。」- 齊振涵
而這次決定參加上海時裝周,也是因為 Hans 在這裡看到了「可能」,「應該說,在台北是和舒適圈競爭,而在上海是跟世界競爭。」因此未來對於歐美市場存有極大野望的 Hans 認為,上海時裝周將會是他們走出海外的第一個前哨戰。
SYNDRO
上海時裝蓬勃發展 造就嶄新的供應鏈優勢
直至 2018 秋冬系列通算為推出十季,同時迎向品牌成立第五個年頭的 SYNDRO,這次已經是第四次「參戰」上海時裝周。認識 SYNDRO 設計總監王心偉(Shinway Wang)的人都知道,Shinway 擅長也喜歡說故事的他,而 SYNDRO 正是他利用服裝為媒介與他的同好們進行溝通的最佳管道。
Shinway 認為讓他創作能量始終豐沛的主因在於,他的「成就感」來源。「如果我做品牌的成就感來自於盈利,那可能我會覺得很挫敗。不過之所以我會喜歡做服裝,是在於我喜歡研究事情,而服裝這件事包含『設計』與『製成』兩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學問。」
「當市場規模不一樣時,就會造就加工端與供應鏈的完全不同。」- 王心偉
舉例來說,我自認算是蠻了解縫紉器材的人,但先前我在內地的工廠中,卻看到三台完全沒有看過的機器,光是這點就能激起我的熱情。」這也是 Shinway 近年來對於內地市場躍躍欲試的主因,因為他發現當市場規模不一樣時,就會造就加工端與供應鏈的完全不同。
SHOKAY
與香港截然不同的上海的零售多樣性
香港 Match Showroom 創意總監,目前也負責操刀品牌 SHOKAY 主要設計工作的 Thomas Kung, 將自己生長的香港與上海相比,他認為目前上海領先香港的一個地方便是在於「多樣性」。「因為內地甚至是單就上海這個城市來說,人口的基數便遠勝於香港,所以各種的需求都有。香港的時裝需求人口少,因此造就時裝市場常常侷限『能不能銷售』的現實問題,因此不管是買手或是店家對於品牌的開放度都比較容易劃地自限。」
港台設計師是否持續保有優勢?
聽聽業界人士是如何分析
作為專業品牌代理,目前在內地擁有 master-piece、Rocky Moutain 與 Poliquant 等品牌獨家代理的 24 Press Room 中國區執行長 Def Huang 表示,自己會注意到 wisdom 也是因為在 Instagram 上看到品牌別出心裁的型錄。「我個人很喜歡機能性的元素,因此很訝異原來台灣地區有這麼優質的機能性品牌。」以內地市場的眼光來看,Def 認為 wisdom 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品牌「絕妙的平衡感」。「wisdom 連續幾季作品的整體性都非常完整,系列概念也很有想法,很像求學時代班上那種平均成績很優異的學生。」
「讓我所在的環境越來越好,我認為這是我存在,最重要的功課。」- 齊振涵
願意花費如此多的心力製作型錄,主要原因在於 Hans 發現,台灣地區早一輩的服裝產業擁有強大的代工實力,卻不知道如何做品牌,導致永遠都在為歐美品牌作嫁。「也許是受到日本殖民時代的職人精神影響,讓台灣代工廠業在『研發』與『解決問題』這兩個部份表現得非常出色。」舉例來說,wisdom 這麼多年來不間斷與台灣紡織廠合作開發各種機能布料,本季也同樣製作出兼備防水、透濕、耐磨與抗撕,同時也是現存同級保暖度重量最輕的 PP 紗纖維。「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它保暖程度跟鋪棉相同但卻非常輕量,你可以隨時穿着它去你想去的地方,沒有任何的負擔。」此次來到上海時裝周,Hans 最驚喜也意外的是,有着比他想像更多的人知道 wisdom 這個品牌,這也讓 Hans 接下來除了努力推進台灣服裝產業更發具有品牌思維外,也想做更多「促成」的事。「讓我所在的環境越來越好,我認為這是我存在,最重要的功課。」
儘管獨立品牌運作困難,但 Shinway 認為直至今日他對於「服裝創作」這件事,還是保持在創作的熱情高點。「這點不管是我自己,還是周遭的人都覺得很誇張(笑)。因為如果以盈虧來做定論,我想很多人早就放棄了,但也許正我的不放棄反而吸引很多人看見我的努力,因而願意對我伸出援手,SYNDRO 也才能走到這裡,其中中國線上商店 SMART Select Shop 主理人 Kooncong(KC)便是其中一例。
「我一直想找一些和目前內地時裝風格有所區別的品牌,而 SYNDRO 目前的樣貌在我看來國內幾乎沒有相同類型。的確,SYNDRO 的設計元素中像是工裝、復古、紳士在內地確實都有以這些元素為基礎的品牌,但比較多會聚焦在復刻經典。而 SYNDRO 則是揉合以上風格並加入自己的觀點,像 2018 春夏系列『Music, Freedom, Love』。」KC 告訴我們從買手的角度,當你會看到品牌呈現的是一個完整的項目,例如設計時便考慮到營銷層面、型錄上跟品牌與設計師理念的連貫,就會有直覺這個品牌的未來是否能走得長久。
「我始終認為好的衣服,絕對不是喧賓奪主的工具,而是襯托出穿衣的人的本質。」- 王心偉
「其實 SYNDRO 這個品牌就是我,王心偉的穿着。如同我本來一般,我不是一個擅長觀察流行風向的人,我只想穿我想穿的東西,所以這也投射在 SYNDRO 的服裝輪廓之上。」的越,比起「流行」,SYNDRO 更想要談的是「講究」這件事。「我始終認為好的衣服,絕對不是喧賓奪主的工具,而是襯托出穿衣的人的本質。我想用服裝講述很重要的知識與經驗,但在現今世代中很少人說的,任何珍貴的事,我都不希望在我們這代斷掉。」Shinway 如是說。
oqliq
創意往往來自於跟你息息相關的地方
選於兩位掌舵設計師故鄉台南為基地的 oqliq 原名 biLbo,在 2013 年因為品牌面臨轉型,設計總監 Kay 靈機一動將名稱反轉為現用的 oqLiq。「其實多數人都認為我們是『堅持』在家鄉台南,但我必須說 oqliq 留在台南其實並非『堅持』,反而更像是一種駕輕就熟。」Orbit 與 Kay 告訴我們,由於台南是日據時期台灣地區的首府,因此這裡有許多職人級的裁縫師傅,以及製作精良的布料、紡織與加工廠,讓 oqliq 有了很好的製作環境,再加上兩人對於這塊土地的熟悉,形塑了 oqliq 與其他台灣品牌不同的原生樣貌,像是台灣獨有的芒草與吉丁蟲。面料部分愛護地球的 oqliq 則加入了相當多的廢材,如牡蠣殼、寶特瓶與水庫淤泥所製成的皮革。
訪談時,筆者也不禁好奇設計團隊是如何維持源源不絕的創意?「看與服裝完全沒有關係的書,還有從日常生活觀察,像台南城市中的飛檐、寺廟。我覺得創意往往來自於跟你生活息息相關的地方。」畢業於英國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設計學院,隨後於 2012 創立同名品牌 WAN YI FANG 的海歸設計師萬一方,也在某次前往台南的私人旅行中,認識了 oqliq 與兩位設計師。萬一方認為正因為 oqliq 的兩位設計師選擇待在熟悉的家鄉做創作,也讓 oqliq 在沒有受到商業環境的影響之下,其他台灣品牌相比更能純粹地展現自我。「這對一個設計師品牌來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本季 oqliq 秋冬系列是春夏系列「adhere」的延伸,在這季的服裝作品上 oqliq 使用了非常多的中文字元素。對於這點,Orbit 和 Kay 告訴我們考量到品牌所屬的中文環境,如果大量使用海外語彙其實是沒有利基點的。「於是我想,中國的文字有着數千年的歷史,我們是不是應該善用它?」所以在今年 oqliq 的作品中,暗藏許多文字符碼如「川」、「非」與「互」等字體,消費者不妨花點心思找尋一下設計師匠心獨運的小巧思。
與前述的三個品牌略有不同,最早是由台灣女生喬婉珊(Carol Chyau)所創立的 SHOKAY,在 2017 年由於前任設計總監離開團隊,因而找來香港 Match Showroom 操刀品牌再造。來自香港的 Match Showroom 創意總監 Thomas Kung 表示他總認為 SHOKAY 是個很特別的品牌。「其實常有人問我們 SHOKAY 是來自哪個地區?我會說它的團隊有台灣與香港人,同時使用青海的氂牛布料,因此 SHOKAY 是很多元的。」
事實上,SHOKAY 這個字正是氂牛的藏文。「其實,在西藏稱呼氂牛的單字有好多個,但 Carol 特別挑選了一個最具現代感的名字。」其實最早 SHOKAY 是創始人 Carol 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畢業作品,當時的概念便是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Thomas 認為即便他接手 SHOKAY 設計,他還是持續貫徹 Crystal 的永續初心。「例如這季我們嘗試了一個新的染色方法叫「生物酶脫色」,這是一種藉用細菌把顏色咬出來的自然脫色技術,完全沒有任何漂色與染色的過程,對環境保護是相當友善的。另外,未來我也希望 SHOKAY 不單單只是一個服裝線,而能夠是個適合全家的品牌,並融入社會的每個層面。」
在世界越來越平的今天,其實來自港台或是海外,面對上海市場也再沒有壓倒性優勢,與其說佔領市場,倒不如說是拓展生意的同時藉此機會進行更多業界交流,那麼,在這次訂貨會中,上述的品牌收穫如何?
事實上,連續這兩季 SYNDRO 在「時堂」的出展都有超乎 Shinway 預想的優異表現。「2018 春夏系列的訂單其實已經超乎我原先預期,秋冬系列雖然還沒結單,但光是目前就已經超過春夏,預估會再上升 3 至 5 成。」除去銷售面,本次另一個讓 Shinway 深感不虛此行的收穫,便是獲一位上海服裝圈的前輩邀請,牽線與歐洲進行項目合作。「我希望在未來幾年內,能夠真正的站穩 SYNDRO 的腳步,讓好的回饋支持我做我的理想。」由此可見,即便參加上海時裝周的品牌多如過江之鯽,但只要你有實力,在這裡就會被看見,這就是目前上海時裝周最有趣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