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潮流文化發展裡最重要的十年:2000 - 2009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台灣 00 年代潮流總力回顧。
台灣潮流文化,在經歷 80 年代美國好萊塢電影影響,讓美式休閒品牌大紅(如 Polo Ralph Lauren、Tommy Hilfiger)到 90 年代因為日劇、日綜與日雜的直線式餵養,所引發的日潮盛世,進入 00 年代時一切開始有了微妙改變,那就是台灣潮流文化已積蓄足夠養分與能量,準備進入「自產」時代。
台北潮流文化主要分為兩個據點,一是西門町、二是涵蓋忠孝東路與圓環一帶的東區。如同東京裏原宿般的西門,是歷年來許多街頭品牌的發源之地,其中西門町昆明街 96 巷,最早因為販賣大量美日二手古著而被稱之為「二手街」,後因本土潮流意識崛起,在巷內地板鋪滿美國國旗,便有了「美國街」的別稱。根據西門町促進會統計資料顯示,00 年代的西門町平均每月至少有 8 億台幣產值,可見當時西門町的買氣確實不容小覷。
而在台北能夠與西門抗衡的人氣街區,莫過於定位高端路線的東區,00 年代較具代表性的店家,包含全台北最先引進時裝品牌的中興百貨、永三小雅,到中後期帶起日潮炫風的 R.P.M Network 與 The Complete Studio 都是插旗於此。因此在台北,若你想知道本土街頭的流行趨勢就到西門,想買點洋氣的歐美日港舶來品牌就走一遭東區,成為數十年來潮流愛好者的默契。本次 HYPEBEAST 將帶領讀者一同自 2000 年開始回顧,從運動、品牌、音樂到潮流媒體,看看台灣潮流文化的十年脈動。
2000 – 2001 :Let’s Skateboarding!滑板躍升街頭運動大勢
台灣首間滑板專門店 JIMI 移址東區
台灣第一間滑板專門店 JIMI Skate Shop 成立於 1989 年,店鋪最早選址國父紀念館周邊地區,主要因為當時國父紀念館是台灣滑手的最大聚集地。而這股滑板風潮從 90 年代後期便開始預熱,到 2000 年初期正式引爆,當時幾乎所有年輕世代人腳一雙 DC 滑板鞋,而 JIMI 也趁勢在 2000 年入主東區。
回憶起這個台灣滑板品牌最興盛的年代,2006 年加入 JIMI ,目前負責店面銷售與營運的 Trix Tang 說:「其實滑板風潮最興盛的時期,我還只是一個國中生。後來除了國父紀念館的 JIMI 滑板店,JIMI 所屬公司-捷式(Jet Sunny)也入主台北東區,開設了兩間店鋪:Funbox 與 Kream(之後合併為 JIMI 二店)。Funbox 以販售專業滑板品牌的服裝為主,而 Kream 的部份則更為街頭調性,當年像是 Freshjive、Zoo York 聽說都是店內一進貨,就隨即售罄的熱門品牌。」Trix 認為滑板品牌會造成大流行,主要因為當時台灣的學風開始鬆綁,大專院校逐漸有了滑板社、熱舞社與熱音社,而楦頭較寬、穿著舒適的滑板鞋不僅好看,同時更符合年輕人喜歡與眾不同的特性(00 年代的台灣學生,球鞋選擇多半以籃球鞋為主像是 Nike、Jordan Brand 或 AND 1),因此鞋型特別且售價親民的滑板鞋款,自然首當其衝的成為喜歡求新求變的年輕世代首選。
2000 年當年流行的滑板品牌除了 DC 外,還有 Zoo York、Fallen、Girl、Chocolate 與 World Industries 等。其中上文 Trix 提到,同樣隸屬 Ecko 集團的 Zoo York 更因太受歡迎,還特別為台灣推出了聯名的皮袖棒球外套,並在發售當天銷售一空,由此可見當年滑板風潮的熱度。而這股滑板熱在 00 年代後半因為街舞與饒舌音樂興起而略有退燒,直至近年因 SUPREME 成為大勢品牌後才重新回溫。
2002 – 2003 :港潮起飛
李璨琛、陳冠希、葛民輝接棒打造香港潮味
以 2018 年的現時點來看,目前最能獨當一面且與國際接軌的香港潮流品牌,絕非各據山頭的 CLOT 與 Madness 莫屬。但在 00 年代其實還有一個影響台灣潮流文化甚鉅的品牌,那就是李璨琛的 Subcrew。由於當時台北的潮流氣氛,仍舊有些許「崇尚海外」的迷思存在,因此曾受英國殖民統治,帶點「洋氣」的香港潮流品牌,自然也就成為了市場顯學,一方面香港與台灣地理位置距離較近,因此在文化散播的速度上零時差,二來港潮品牌的定價與歐美日韓品牌相比較為親民,也讓潮流愛好者更加入手無慮。
Subcrew,這個結合 Sub(潛水艇)與 Crew(團隊)的複合字,除字面解釋之外,其實還帶有在高壓環境(深海)中堅守崗位的意義在內。從 2002 年李璨琛決定創立品牌至今,Subcrew 創造了許多輝煌歷史,一路以來聯名過的品牌包含同為來自香港的 CLOT、Fingercroxx 以及日本 Bounty Hunter、Devilock 等。曾任職 Subcrew 台北概念店 UNITY 行銷公關多年的林尹堯(Joy Lin)談到 Subcrew 與港潮風行的年代時,仍難掩興奮神情。Joy 告訴我們,當年 Subcrew 帶起的最大熱潮莫過於品牌招牌「V cut」帽型。「因為賣太好了,所以引發當時幾乎西門町的所有潮牌都推出網帽,而我們也順勢而為陸續推出與各大單位的聯名款式,包含 Stussy、CLOT 與貴站 HYPEBEAST。」
自此之後,喜愛潮流的香港明星創立自有品牌的風潮,開始如雨後春筍般一發不可收拾,包含隨後推出的 CLOT(2003)、葛民輝的 4A LIKE BLACK(2004)以及蔣雅雯的 Little Secret(2008)。這些明星利用良好的影視資源,在各種公開場合與演出穿上自家品牌,同時更在後期積極來台灣設點,並情商關係友好的台灣明星支持,搞聯名、辦活動,讓當時的台北的潮流氣氛逐漸活絡起來。更重要的一點是,這股「港潮」炫風也引發台灣明星開始如法炮製,如羅志祥的 STAGE(2006)與五月天阿信的 Stayreal(2007),都在接續的兩三年後推出,並同樣經營地有聲有色。
2004 :西門町美國街黃金年代啟動
OVERKILL、REMIX、Provider 相繼成立 奠定台灣街頭品牌型格輪廓
在 00 年代的台灣,若想快速知道街頭潮流趨勢以及哪些商品受歡迎?基本上走一遭西門町美國街,你就一定會有答案。而提及這條街上最熱銷的人氣品牌,十之八九的答案都是由陳志宗(Eric Chen)與來自日本的佐藤健二(Kenji Sato)所創立的 Remix。絕頂時期的 Remix 有多受歡迎?從大學時期便在 Remix 打工,現任品牌公關的黃鍵欣(James Huang)告訴我們,當年只要印有 TAIPEI CITY 及 Remix Logo 的 T-shirt 與帽夾都相當熱賣。舉個例來說,Remix 當年曾與桃園店家 SMOKA 發售聯名 T-shirt 引發上千人排隊,光一件短 Tee 在 Yahoo!拍賣的炒價就飆到新台幣 10,000 元,破了台灣本土品牌紀錄。
Remix 當時的另一個創舉,是捧出了台灣第一個 KOL 艾瑋倫(Allen Wes),當年身為店內模特兒的他出身獨立樂團,穿搭極具風格的他成為當時年輕人的最愛的穿搭示範。而人氣爆棚的他甚至在 2010 年發行首張創作單曲《生存權》,同時 REMIX 更打破服裝品牌的限制與框架,一手包辦這張專輯的企劃、MV 製作與宣傳工作,並與 G-SHOCK 合作聯名推出「DW6900」錶款。即便實體店鋪在近年生存越發艱難,但 Remix 也順應時代同時發揮品牌「混合」能力,在 2016 年與台灣另一個人氣街牌 DeMarcoLab 合併,並將原先店鋪改裝同時重新命名為具有實驗室意義的「Lab Taipei」。James 與團隊成員相信,即便網路時代全面來臨,實體店鋪仍舊有它存在的指標意義。「透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店內播放的音樂風格、到空間陳列設計,還是只有實體店鋪才可以讓消費者完全了解品牌想要講的故事與價值。」James 堅定地告訴我們。
當然,除了 Remix 外,包含近年轉型時裝化的 OVKLAB(2003)、以及以美式風格見長的 Provider(2004),到主打西岸騎士風格的 B-SIDE(2007),也都有志一同地選擇從西門町美國街為起點,更確立了美國街在 00 年代對於台北潮流文化影響的不動地位。
2005 :台式嘻哈音樂逐漸走進大眾市場
Machi、McHotDog 人氣爆棚,獨立嘻哈廠牌「顏社」啟動
其實早在顏社創立的三、四年前,台灣嘻哈音樂已進入蠢蠢欲動的年代,當時包含 MC HotDog、大支的「大馬戲團」、前 L.A. Boyz 黃立成領軍的 Machi 都慢慢受到市場注目。2003 年,被譽為台灣嘻哈音樂傳奇的宋岳庭(2002 年歿)以《Life’s a Struggle》獲得金曲獎最佳作詞人、2006 年 MC HotDog 的首張專輯《Wake Up》主打歌「我愛台妹」大受歡迎,同時《Wake Up》更在隔年破天荒以嘻哈音樂型態獲得金曲獎最佳專輯,接二連三的主流市場肯定,讓嘻哈音樂風潮逐漸從地下走向地上,被越來越多聽眾喜愛。
2005 年,甫於大學畢業顏社創辦人迪拉(張逸聖),因為憧憬美國獨立音樂廠牌,在一股熱血衝動之下創立了顏社。「其實一開始很簡單,因為我大學時期就認識蛋堡、PG 小豬、MC BZ a.k.a 和尚他們,然後我不是那種會想進入一個公司行號,然後慢慢升遷尋求穩定生活的人,因此就決定乾脆自己開個公司,做些自己想做的事。」創立時迪拉絕對也沒想到,未來的顏社不僅成功存活下來,更陸續做出蛋堡、Miss Ko、李英宏等不同流派的嘻哈歌手,並於 2016 年舉辦世界巡迴,成為台灣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嘻哈獨立廠牌。
當我們問到發展十數年的台灣嘻哈音樂,與其他華語地區相較之下,最大的優勢是什麼,迪拉告訴我們三個字:剛剛好。「在畢業後踏入這圈子時,其實我也覺得台灣嘻哈音樂環境很艱難,但直到近年來開始有機會和其他華語地區的嘻哈愛好者討論,才赫然發現 00 年代的大陸、新馬地區社會氣氛保守,香港則又太西化,箝制了在地嘻哈發展(但大懶堂非常棒),而台灣正好一切適中,也讓我們有了好的起步時機,這點我覺得非常珍貴。」正如同迪拉所說,台灣的嘻哈音樂,有別於大陸、香港與星馬地區,包含使用的方言(閩南語)、文化性與在地風味都呈現出獨樹一格的流派,也讓嘻哈音樂成功傳承至下個世代繼續發光發熱。
2006 :水貨店戰國時代
與海外零時差,戰場從西門、東區延伸至士林
由於台灣街頭文化深受日本潮流影響,因此即便在 00 年代後,消費者有了更多樣的選擇,但「裏原宿」的系列品牌如 Fragment Design、Neighborhood、WTAPS、visvim 這些日潮當紅牌仍舊有其舉足輕重地位。
在當時,由於網絡購物還不如現今發達,因此從 2006 年開始,台北開始陸續出現不少人氣水貨店家,並取代運動用品店與百貨公司成為年輕人入手「潮貨」的兵家必爭之地。較具代表性的包含 JP Show(2006)、UNDERPEACE (2006)、 xsPC(2008)、EST(2009)到裏原(2010)。由於水貨店的工作環境光鮮亮麗,同時因為帶貨關係得經常出國,連帶地讓水貨店成為當年最受年輕世代歡迎的新興行業。
根據西門 xsPC 店主 Princess Yang 表示,最初從網購起家的她,因為當時首間店面店租僅台幣萬元出頭(約人民幣 4,500 元),因此在成本不高的前提下迅速開店,但在開店後 Princess Yang 發現許多客人還是需要看到實品才能下定決心購買,同時野因為實體店面的關係,店內增加很多衝動型購物的業績。爾後由於越來越多水貨店出現爭食這塊大餅, xsPC 也首創將女裝網拍的「連線」文化複製至潮流男裝,創造第二波高峰。
2007 :正規代理店進駐東區
INVINCIBLE、SENSE ORGAN 與 PHANTACi 的「御三家」時代
而在水貨店風行的同時,有另一派人馬則傾向直接與品牌談代理權,以正規經銷的方式引進台灣,其中在東區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創立於 2007 年的 INVINCIBLE、與高雄起家的 SENSE ORGAN 以及周杰倫所主理的 PHANTACi。與全球許多涉足潮流品牌的選貨店主相同,曾在美國紐約居住多年的 INVINCIBLE 主理人 Jimmy Wu 在回到台北時,發現這裡缺乏販售 Lifestyle 與球鞋品牌的正規選品店,因而創立 INVINCIBLEI。捨棄海外帶貨模式,而選擇流程較為繁複的正規代理,Jimmy 認為其實兩者並沒有什麼優勝劣敗,單純是自己做事喜歡看較長遠的目標。目前 INVINCIBLE 在台灣北中南三地都有設點,同時也握有 Neighborhood、WTAPS、uniform experiment 與 Bedwin 的台灣地區獨家代理,穩居台灣潮流選賣店冠軍寶座。
另外在 2007 年,還有幾間店鋪也在東區做得有聲有色,其一是由新加坡藝術家羅傑瀚(Jahan Lo)所開設的著名鞋鋪 LEFTFOOT 在台北東區設點。當時 LEFTFOOT 除了販售球鞋外,更同時將店內部份空間設置為街頭藝術展場,也算是當時台灣潮流店鋪中的一大創舉。其他還有從高雄突圍,當年在東區握有 CLOT、Devilock 代理權的 SENSE ORGAN,而 SENSE ORGAN 也曾與 LEFTFOOT 推出聯名企劃,連帶拉抬彼此在東區潮流圈的聲勢。
最後就是由周杰倫與好友蔣先威(Ric Chiang)共同創立的 PHANTACi,成立以來除了自有品牌的開發之外,也不斷推陳出新與 WHIZ、New Balance 及 STARBUCKS 推出各項異業結合計畫,這些店面的出現都讓當時東區的潮流氣氛益發有趣,也讓消費者零時差地了解全球流行趨勢。
2008 :台灣本土潮流刊物創刊潮
從《放肆玩》、《CLASS》到《Hipper》 看台灣紙本潮媒的經營困境
在 90 年代,台灣潮流雜誌僅有日本授權的同名街頭雜誌《COOL》,以及部份內容取樣自日本《Boom》的《Bang》(2017 年 9 月停刊)兩本雜誌,供潮流愛好者閱讀。但到了 00 年代後,由於「台潮」的本土品牌越來越多,於是自 2008 年開始台灣掀起創辦媒體的風潮,其中創立於 2008 年的《放肆玩》,正是台灣本土潮流刊物的領頭先鋒之一。
曾陸續任職《COOL》、《Milk》,現任《關鍵評論網》生活風格頻道主編的劉怡廷(Jill Liu),多年來媒體經驗從街頭潮流橫跨生活風格,Jill 認為 00 年代台灣潮流文化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新」與「嘗試」。「2000 年之前台灣對於潮流或是時尚其實是很陌生的,大家認識的品牌與媒體並不多,但隨著互聯網越來越發達,台灣開始自己做品牌、辦雜誌,而我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決定加入《放肆玩》。」Jill 說。
首刊採 Free Paper 發行的《放肆玩》,創立於 2008 年 6 月,內容涵蓋潮流、娛樂與設計,當年包含米原康正、窪塚洋介、藤井 Lena 都曾是此刊的封面人物。「比起授權類雜誌,本土原創雜誌相對自由很多,也很感謝當時老闆放手讓我們嘗試很多藝人造型與服裝單元。我記得有一期 adidas 跟我們合作了用陳柏霖做封面,當期附帶了一支 3D 眼鏡,所以你戴上去看封面會轉啊轉的,沒什麼意義沒錯,但就覺得很有趣(笑)。」不過 Jill 也提到此類型本土潮流雜誌的最大致命傷在於傳統廣告商仍舊較買單海外授權雜誌,造就此類型雜誌廣告業務艱難。因此即便在《放肆玩》之後,陸陸續續台灣也出現了幾本「MIT」的潮流雜誌,如從線上網站 OVERDOPE.COM 衍生的《CLASS》、《BANG》班底獨立後製作的《BASARADAN》以及使用日本《Ollie》部份情報的《Hipper》與時尚雜誌《M’S》團隊提案製作的《MEDICINE》,後續都因為廣告市場經營不善,走下停刊或轉戰網媒市場。
2009 :MIT 時裝品牌發光發熱
當潮流品牌進化成為時裝,可能面對的挑戰與因應對策會是哪些?
在街頭品牌熱潮延燒幾年後,台灣的服裝環境開始進入下一階段,同時因為網絡資訊扁平化,讓不少從「街頭」畢業的 25 歲到 30 歲的服裝愛好者,開始想要嘗試除了 T-shirt 搭配牛仔褲的潮流穿法,因此許多對於時裝有熱情的服裝設計師,便開始推出了介於時裝與潮流的服裝品牌。其一便是成立於 2009 年的 wisdom。就讀台灣設計院校第一學府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最早任職於台灣潮流品牌 OVERKILL,並在 OVERKILL 遇到了現在的拍檔陳震弘,人稱「小齊」的齊振涵(Hans Chyi)告訴我們當年在 OVERKILL 的所作所學對未來營運品牌影響十分深遠。「當時在 OVERKILL 就是第一線面對客人的銷售角色,所以如何讓產品的設計能與消費者之間有所平衡與互動,是對後來的我很重要的學習過程。」始終把 OVERKILL 當作自己的根本,像 Hans 這樣不忘本的設計師在台灣其實不在少數,也讓台灣品牌始終多了點人情味與團結性,也是台灣潮流文化中最難能可貴之處。
2009 年 Hans 以「Urban Outdoor」風格為概念創立了 wisdom,但其實 wisdom 最初設定並非時裝路線,而是如同 OVERKILL 般定調在街頭品牌。「其實我覺得做服裝品牌就是不斷的思考,在做一兩季街頭作品後,我和團隊發現我們其實更想要藉由 wisdom 傳遞給消費者的,是時裝融合戶外風格與細節,因此才將 wisdom 轉型至現今大家看到的輪廓。」除此之外,將品牌命名為 wisdom 的齊振涵,「聰明」一字可說是當之無愧,除了 widsom 連續在 2013、2014 年以「Creative Taiwan」之名登上東京時裝周,同時在製作 wisdom 期間,Hans 更陸續創立網絡媒體 Cadmusfamily 並擔任免費刊物《aMAZINE》雜誌總編一職。始終正面迎戰現實環境的 Hans,在 2017 年與台灣服裝品牌 if&n,聯手打造全新型態的展場空間「IF and DOUBLE U」,以倡導台灣的在地文化概念做出發,於空間中提供食衣住行各面向的生活體驗。Hans 告訴我們實體店鋪對於消費者來說的指標意義,即便網絡再發達也依舊存在。「一直到現在我都還是認為『消費體驗』這件事是無可取代的,或許這個時代大量的線上網購早已鋪天蓋地的進入生活,但消費這件事情,包含觸摸材質、試穿版型、搭配款式,我認為還是替代不來。最後,比起『簽收』,『提袋』這個動作與成就感更讓我覺得享受。」Hans 笑笑的這樣告訴我們。
筆者同時也訪問了當時帶領 wisdom 等 10 個品牌以「Creative Taiwan」之名走上日本時裝周舞台,時任紡拓會時尚行銷部的謝佩茹(Peiiru Hsieh),談到當時與這些品牌合作的契機,Peiiru 告訴我們最早是日本人氣百貨 PARCO 的執行役溝口岳,在紡拓會所舉辦的台北魅力展(Taipei IN Style)上發現台灣設計師的潛力,並邀請他們前往日本東京參展及舉辦 Runway Show。「我覺得這場秀最大的意義在於告訴市場,台灣絕非只會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委託代工)與 ODM(Own Designing & Manufacturing,設計加工),更厲害的是我們也有源源不絕的創意。」Peiiru 很自豪地告訴我們。
00 年代與 90 年代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越來越多人接觸到歐美日本的新鮮事物後,以「分享」的心態傳遞給周遭喜歡潮流、有志一同的夥伴們,因而帶起台灣自創品牌、媒體乃至於策展的風潮,也正如同 Remix 公關 James 所言,這種敦親睦鄰方式推進街頭文化的演進,回想起來確實相當溫馨純粹。2010 年後,越來越多的品牌直接入主市場,也讓潮流愛好者除了台灣本土品牌之外,有了更多元的選擇與入手方法,面對變動越來越快速的國際化競爭,台灣潮流文化又將掀起怎樣的浪潮?我們留待日後再次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