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y Adams 矢志奪金像影后 -《Arrival》不只科幻而是了解生命意義
Amy Adams 說:「這是一位母親說出她人生的故事。」

“If you could see your whole life laid out in front of you, would you change things?”
- Dr. Louise Banks,《Arrival》
《Arrival》(港譯《天煞異降》)早在去年 11 月已在美國上映,但不要緊,香港觀眾今個月 12 日起就可以入場看得到這套 Amy Adams 由頭帶到去尾的科幻劇情作品。如果這一次,都不能說服奧斯卡給她一個影后殊榮,那真的是太殘忍了!
早前都介紹過,電影改編自 Ted Chiang 得獎小說《Story of Your Life》,是一套講述 Communications、Linguistics、Languages 的科幻電影。小說以外星人來到地球,以外星象形文字和人類嘗試溝通的故事,探求的有語言、哲學和最有爭議性的語言理論:Sapir–Whorf hypothesis – 即「語言相對論」,這項學說認為,人類的思考模式受到其使用語言的影響,因而對同一事物時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套看法是有值得爭論的,大家可以看書或上網參考一下。
《Arrival》則是一套教大家何謂「了解」、「理解」(Understanding)的電影,不只是了解外星人的來意、文字語言,更是了解自己的生命意義和人生,所以小說會叫《Story of Your Life》,Amy Adams 飾演的語言博士 Louise 透過這次「第三類接觸」,明白了自己的人生(這裡不劇透,她如何明白?自己去看)。中間很多的插敍劇情,導演 Denis Villeneuve 似是要將大家弄得一頭霧水,但不代表劇情亂,反而想繼續追看下去究竟發生了甚麼事,也同樣地讓觀眾明白到時間是非線性,根本,時間從來不只是 1-12 的數字。
Amy Adams 演活了一位有智慧有學識、理性又冷靜的女性,其中一幕 Louise 對軍方及高官說,「我們和他們以簡單詞語、句子溝通發問問題,目的是要互相了解,得到雙贏,而不是像俄羅斯、中國般去和外星人下棋,令到雙方處於勝方和敗方的關係。」這裡讓觀眾也反思一下,現今的人類社會,不也是要大家處於勝方和敗方的關係嗎?人與人之間,有足夠的了解嗎?所以說這是一套給人類反思的電影,想入場看讓子彈飛的人獸對立決鬥場面?別想太多了。這也是一套真實感很強的電影,當知道外星人來到時,不會聽到尖叫聲,主角也只是駕車回家,和家人通電話,這是真實的、正確的節奏描寫。
當然也有人會覺得這片同樣大美國主義,覺得美國能主導一切事情,但這始終是一本上世紀 90 年代末出版的小說,劇情未跟上現今時勢是在所難免;編劇叫有點嘲諷意味,表達軍隊看到未知的事情時只用肌肉去思考;但略嫌電影在外星文字的分析上描繪得不夠多,若能向觀眾解釋多一點是如何去翻譯出外星文字會更好。都是一句,可不可以不要勉強演員們講普通話呢?聽得頗辛苦。(笑)
總括而言,《Arrival》是一套以科幻包裝的劇情片,節奏是較慢的,不過 Amy Adams 真的將一位母親的感受/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感情的收放精準。而且製作團隊是個難得的組合,編劇 Eric Heisserer 改編了這小說多年,終於可以拍得成戲,導演 Denis Villeneuve 也將一套難拍的小說改編電影完美呈現,和 Denis 合作了多套電影的配樂拍檔 Jóhann Jóhannsson,每次響起的樂章都好像帶去了冰島般。兩人會再聯手炮製《Blade Runner 2049》,《Blade Runner》首集的節奏同樣是慢的,若 Denis 能保持《Arrival》的感覺,影迷絕對可以對這經典科幻作品有信心!
《Arrival》香港時間 1 月 12 日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