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福音戰士》迎來三十周年,關於 EVA 你可能不知道的 6 件事
這部超越時代的經典暗藏太多值得回味的細節。

三十年前正值日本經濟泡沫破裂與動漫產業低谷,一部主打後世末日與機甲風格的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新世紀エヴァンゲリオン/ Neon Genesis Evangelion,簡稱《EVA》)在東京電視台開播,不出意料地遇冷。但隨著劇集的播出,雜糅了宗教意象、心理分析、存在主義、青少年焦慮的《EVA》,成為當時日本現象級的作品。尤其是極度意識流的開創性結局一經播出,在社會掀起毀譽參半的強烈反響,困惑憤怒的影迷甚至向導演庵野秀明發出死亡威脅。
三十年過去,如今已是劇中設定年份「2015」的十年之後,但粉絲對《EVA》邪教式的狂熱絲毫不減。近日官方宣布推出 30 周年大型紀念活動「EVANGELION:30+;30th ANNIVERSARY OF EVANGELION」,預計於 2026 年 2 月 21 至 23 日登陸日本橫濱體育館。同時,包括 McDonald’s 在內的多方領域聯名企劃也正在湧現,為這場狂歡預熱。這部充滿隱喻與創新的作品有太多細節值得我們去回味,此番 Hypebeast 便為各位盤點關於《EVA》的 6 件趣事。
動漫寒冬中的破曉之光
1988 至 1989 年期間,日本東京都和琦玉縣發生了一起重大的女童誘拐連環殺人事件,引起社會的震驚和憤怒。日本警視廳將其命名為 117 號事件,也稱作「東京·埼玉連続幼女誘拐殺人事件」。案發後,在嫌疑人宮崎勤的家中發現大量 H 動畫錄像帶。因此該類作品被認為是導致宮崎犯罪的誘因。社會上的教育家們開始反思,當時日本流行的御宅文化也遭到許多白眼。「宮崎勤事件」讓日本動漫畫產業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除了主要衝擊帶——裏番(R18 成人色情類動漫),整個日本動漫界都處於最黑暗的時期,一度影響到日本動漫的發展。
再加上當時正值日本經濟全面停滯,自殺率急劇上升,青年人對社會充滿失望,《新世紀福音戰士》開播後的收視率也如時代背景一樣低迷。事實上,製作組也一直陷入「預算不足」的困境。但隨著劇情慢慢流出,相比這類題材影迷所期待的戰鬥場面,《EVA》所展示出的大膽獨創的影像風格,關於存在主義的哲性思辨,引起社會上青年的廣泛共鳴,直到 1996 年最後一集大結局播完,兩極分化的評價鋪天蓋地而來,成為轟動日本的「神作」。隔年劇場版上映,湧入戲院的觀眾足以說明《EVA》在當時年輕群體中的號召力。
宗教符號背後的隱喻
從劇名便可窺得《EVA》與宗教文化的關系。Evangelion 源於希臘語「Ευαγγέλιο」,意為「福音的傳播者」,這也暗含著劇作關於救贖的主題,與基督福音的教義不謀而合。庵野秀明雜糅了卡巴拉、猶太教、基督教等不同流派的宗教符號,為《EVA》構建了一個恢宏的敘事框架。
「使徒」的名字與能力設定都源自猶太教中的人類起源以及不同司職的天使。如「第一使徒」Adam 源自聖經上記載的人類始祖亞當,而「第二使徒」Lilith 則是亞當的第一任妻子,也是猶太教傳說中的夜之魔女,「第三使徒」Sachiel 是猶太教中司水與星期四的水天使,以此類推,「第四使徒」晝天使 Shamshel、「第五使徒」雷天使 Ramiel、「第六使徒」魚天使 Gaghiel、「第七使徒」音樂天使 Israfel、「第八使徒」胎天使 Sandalphon、「第九使徒」雨天使 Matriel、「第十使徒」空天使 Sahaquiel、「第十一使徒」恐怖天使 Iroul、「第十二使徒」夜天使 Leliel、「第十三使徒」霰天使 Barakiel、「第十四使」徒力天使 Zeruel、「第十五使徒」鳥天使 Arael、「第十六使徒」子宮天使 Almisael、「第十七使徒」自由天使 Tabris,以及最後的「第十八使徒」Lilin 也就是人類。
劇中存在度頗高的「弒神之槍」朗基努斯之槍(Spear of Longinus)是唯一可以直接刺穿 A.T. 力場的武器,源自宗教典故「命運之矛」——名叫朗基努斯的羅馬士兵,為確認耶穌是否已受十字架刑而死,用一根長矛戳刺其側腹,因沾染耶穌之血,被認定為基督教的聖器。而劇中 Lilith 被人類囚禁在地底時正是擺著耶穌審判的造型,胸口插著朗基努斯之槍。
「人類補完計劃」的執行機構 NERV 的 Logo 上的半片無花果樹葉,讓人聯想到《創世記》中亞當和夏娃吃了智慧果實後以自己一絲不掛為恥,於是用無花果樹葉蓋著自己的生殖器。Logo 下方的一行英文「God’s in his heaven, all is right with the world.」出自英國詩人 Robert Browning 所作《Pippa’s Song》,意為「神居於天,天下太平」。而作為 NERV「大腦」的三台超級計算機 MAGI(基督教中的三賢人),以《新約》中拜訪嬰兒耶穌的三位東方賢士的名字 Melchior、Balthazar、Caspar 命名,分別植入了研發者赤木直子作為女人、母親和科學家的人格,這也讓人不禁想到基督教中的「三位一體」。
幕後操控人類補完委員會和 NERV 的組織 SEELE 的 Logo 也同樣具有宗教意味。正面的「毒蛇與蘋果」象徵著伊甸園的毒蛇引誘亞當和夏娃吃下禁果的典故。而「七只眼睛」象徵著《啟示錄》中揭開「七印」的羔羊。其中人類補完委員會成員加上碇源渡一共 12 人,也正好對應了耶穌座下的「十二使徒」。
SEELE 一切行動的準則《死海文書》(Dead Sea Scrolls)其實是真實存在的。這些在 1947 至 1956 年間於死海附近山洞中發現的兩千年前的卷軸,被證實是一些用希伯來文書寫的早期猶太教經文,成為後世研究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發展史的重要文獻資料。
而劇中出現的卡巴拉生命之樹(Tree of Kabbalah),則是源自猶太教卡巴拉教派,該神秘符號被用來描述通往神的路徑,或神從無中創造世界的方式。生命之樹由十個「圓/原質/質點」(Sephirah)與 22 個「徑」(Pass)所組成,人類是處於個別的「王國」(Malkuth),經過 22 個徑到 10 個圓,進行冥想的旅途,直到「王冠」(Kether)為止。
多重結局的敘事實驗
《新世紀福音戰士》TV 版結局採用意識流的風格展開(據說經費不足也是原因之一),展現了真嗣等人在人類補完計劃中的心理狀態,但沒有描繪出外部的事件和結局。過於抽象的敘事方式也導致了很多觀眾的不滿和質疑。於是在籌集到足夠預算後,庵野秀明重新製作該系列,在 1997 年《新世紀福音戰士劇場版:死與新生》中為電視版進行總結和補充,死亡篇重新剪輯了電視版前 24 集的內容,並加入了一些新畫面;新生篇則是電視版 25 集的另一種呈現方式,展現了人類補完計劃開始時的外部事件。
但 TV 版的真正結局其實是同年上映的《新世紀福音戰士劇場版:Air/真心為你》。Air 篇講述了人類補完計劃進行中的外部事件,以及真嗣等人與使徒、SEELE、NERV 之間的決戰;真心為你篇則講述了真嗣在補完計劃中做出的選擇,他與巨型綾波麗相遇的情景成為影迷心中的經典畫面。有趣的是,庵野甚至將他收到的死亡威脅信整合到了電影的蒙太奇中,報復心懷不滿的劇迷。
2007 年《EVA》重啟,全新系列首作《福音戰士新劇場版:序》重新詮釋了 TV 版前六集,採用更先進的動畫技術,也增加了一些新的角色和設定,同時結尾與 TV 版有很大的區別;2009 年上映的《福音戰士新劇場版:破》重新詮釋了 TV 版 7-19 集的內容,並對一些角色和設定進行了大幅度修改,也增加了一些新的角色和事件;2012 年上映的《福音戰士新劇場版:Q》進行完全顛覆,基本上沒有參考 TV 版的任何內容,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故事線;2021 年上映的《福音戰士新劇場版:終》為新故事畫上句點,也是導演庵野秀明對《新世紀福音戰士》系列的最後總結和告別。新劇場版系列提供了一種全新視角,從《序》到《終》重構了敘事邏輯,以更圓滿的方式完成了角色的救贖,滿足了老粉的心中夙願。
女性角色名源自二戰軍艦
劇中有一個隱秘的彩蛋,女性主要角色的姓名基本取自二戰各國艦隊的軍艦名。綾波麗的綾波(あやなみ)取自是舊日本帝國海軍吹雪級特型驅逐艦的第 11 號艦,綾波號更是因為戰功卓著而在日軍中獲得了「鬼神」的稱號。
明日香在 TV 版的全名是惣流·明日香·蘭格雷,英文名寫作 Asuka Langley Soryu,這就涉及到了兩艘船,Soryu 這個讀音可以是惣流也可以是蒼龍,取自舊日本帝國海軍蒼龍號航空母艦,而 Langley 則取自美國的 Langley 號航空母艦。但在劇場版中,明日香的名字被改為式波·明日香·蘭格雷,與「式波」同音的另一個詞「敷波」,取自綾波號的姊妹艦敷波號驅逐艦。也被稱作綾波型 2 號艦,呼應明日香駕駛的 2 號機 EVA。
葛城美里也是《EVA》中的人氣角色,不過作為名字來源的葛城號航空母艦的名氣就顯然不如其他軍艦,名字源於奈良縣的大和葛城山,葛城號是雲龍號、天城號的姊妹艦,於 1944 年完工,是雲龍級航空母艦的 3 號艦,也是日本帝國海軍在二戰時期最後完成的航空母艦。
來自英國的 EVA 駕駛員真希波·瑪麗·伊蘭崔亞斯是《福音戰士新劇場版》中出現的新角色,她的名字則取自與「真希波」發音相同的夕雲級驅逐艦 5 號艦「卷波」,於 1943 年聖喬治角海戰中戰沈。
平面設計與視覺美學
《新世紀福音戰士》的視覺風格至今仍被視為動畫美學的巔峰。劇中的使徒、EVA 戰機等角色,建築、裝置、武器、程序界面以及靜幀字幕的配色設置,採用了大量高飽和度的色彩,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與末世氛圍完美契合。在攝影方面,《EVA》做出了許多創新,大膽嘗試電影化的鏡頭語言,如長時間靜止畫面、特寫與俯拍,通過視覺上的衝擊,傳達出角色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變化。
《EVA》更是首批建立統一文字標識的日本動畫之一,從字體、Logo 到用戶界面全部由製作組決定。當時日本動畫中的印刷字體部分通常由外包公司手繪,並且科幻動漫多使用無襯線體。而庵野秀明反其道而行,在翻閱了 Fontworks 公司的字體樣本冊之後,親自指定了 Matisse 字體的特粗字重 Matisse EB,事實證明,高對比襯線體讓視覺衝擊力大大增強。Matisse EB 出現在劇中每個角落,包括劇中的標題字幕和場景之間加入快速閃現的純文字畫面,後者也是對動畫敘事方式的創新,庵野秀明表示加入這些閃爍畫面是嘗試給觀眾傳達潛意識信息,而這也成為《EVA》的視覺代名詞之一。
在劇場版上映後,帶有 Matisse EB 字體的海報、光碟等周邊一度成為收藏家的追捧之物。這款字體也被大家認定為「EVA 字體」。2007 年重啟的《福音戰士新劇場版》四部曲使用的則是 Fontworks 後來重新製作的 Matisse Pro EB,對原版 Matisse 進行了細節修改。
時尚界的永恆繆斯
《新世紀福音戰士》作為美學體系鮮明且完整的動漫作品,自然深受時尚界的寵愛。過去這三十年間的《EVA》聯名不計其數,最愛在衣服背後印美人的 Yohji Yamamoto 也在最近一次上映熱潮中,攜旗下副牌 Ground Y 與《EVA》聯名,將劇中人氣女性角色帶至服裝之上。
將動漫美學與時裝結合並非易事,所以大多設計師也只是淺嘗輒止。其中最為完整、直白地將《EVA》融入當季時裝系列的要數 UNDERCOVER 2021 秋冬「CREEP VERY」。該季靈感取材自《EVA》,設計上從而考究劇中角色在插入栓中著用的單色系制服,其中最為令人咋舌的當屬將 EVA 機體元素轉化至服裝之上,外套由形似盔甲的裁片一塊塊組裝縫製,輔以栩栩如生的亮點置於帽飾之中。作為電影資深愛好者的高橋盾表示「這是我們對日常焦慮所轉化,同時也是為當今社會不斷發生衝突的情緒中的創造的世界觀,雖是與服裝設計截然不同的觀點,但是能借此感受並傳達是我的榮幸。」
《新世紀福音戰士》在 1995 年的橫空出世,不僅在日本動畫史上樹立了豐碑,更成為全球流行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作為一部超越時代的經典,其深邃的哲學意蘊、創新的視覺語言,至今仍是人們樂於探討的話題。 上一次的 EVA 狂歡還是 2021 年新劇場版的終曲《新·福音戰士劇場版:||》上映,一經開畫便打破日本影史保持 15 年的三月首日票房紀錄,讓新世代再次感受到這部經典作品的驚人號召力。雖然庵野秀明為這段故事暫時畫上句點,但 EVA 的傳奇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