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香港獨立藝術時尚雜誌《YeP YeP》創辦人 Kenny X. Li
每期與不同本地藝術家一起創作內容,已在柏林、倫敦、紐約等各地的書店上架。


由時裝攝影師 Kenny X. Li 創辦、去年推出創刊號的香港獨立藝術時尚雜誌《YeP YeP》,第一期邀請了本地視覺藝術家、攝影師、音樂人等不同範疇的創作人一同參與內容製作,並且在世界各地書店上架,例如柏林的 do you read me?!、倫敦的 magCulture、紐約的 McNally Jackson。趁著時隔一年後《YeP YeP》第二期發佈在即,HYPEBEAST 特別跟 Kenny 進行了專訪,分享《YeP YeP》的創作過程,並預告一下第二期內容。
當初為何會有創辦《YeP YeP》的想法?這雜誌名有甚麼特別意思嗎?
「為了應付生活,我作為攝影師大部分時間接觸到的都是商業創作,但真正能讓我提起興趣的是一些有趣、奇怪、創新的拍攝。比如我很喜歡捕捉深水埗街頭的人事物,或是拍攝一些較 offbeat 的 fashion editorials,所以我自己買雜誌時也會以這種審美角度出發作挑選。而當我意識到適合自己口味的都是外國雜誌後,便開始有創辦一本較具實驗性的本地藝術時尚雜誌的想法,直到在疫情期間有時間真正實現,創辦了《YeP YeP》。」
「至於雜誌名,我當時一心想改一個古怪名字,便想起了自己小時候很喜歡看的《芝麻街》,裡面的角色經常會說『Yep』這個字,我覺得很有趣,很符合我想創作的雜誌的感覺。」
《YeP YeP》的風格核心和內容方向是甚麼?
「《YeP YeP》意味著古怪、幽默和趣味,我希望盡量用較輕鬆的角度去創作和展示內容,不要太過認真。所以雜誌內容特別著重視覺效果,或者概念上的突破,當然也可以是沒有特別含義,單純以奇怪和有趣為出發點的創作。」
「去年第一期我邀請了九位本地藝術家參與,嘗試僅透過圖像來表達香港人這身份對他們來說意味著甚麼。雜誌的主題都會圍繞香港,因為這城市雖然有很多出色的藝術創作,但讓藝術家展示作品的平台卻不多,不是 Instagram 就是 gallery,所以我想《YeP YeP》可以提供他們多一種選擇。」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有甚麼雜誌、藝術家或設計師對你有特別深遠的影響?
「《Buffalo Zine》、《Open Sesame》、《Mass》、《Modern Matter》等等都是我喜歡的雜誌,至於藝術家或設計師,很難選出哪幾位影響我特別多,因為不同時間都得到過不同啟發,取決於我當時的心情和想法。概括地說,最啟發到我的是音樂、有趣的 Meme、奇怪的次文化、另類的科技新聞、香港街頭、獨特的人和每天的突發事件。」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你會怎樣描述香港的藝術和時裝界?
「因為工作原因所以我經常同時接觸這兩個界別,我想說香港的藝術和時裝界一直都存在著很好的作品。當然這裡有十分商業化的一面,但同時有著非常活躍、令人無法忽視的獨立創作。例如一直有很多出色的年輕時裝攝影師入行,帶動本地新的視覺影像潮流,也愈來愈多中小型本地畫廊和獨立策展人出現,幫助展示本地藝術家的作品。特別是在疫情開始之後,很多藝術家和藝術組織都變得更聚焦於本地創作的發展。」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你認為創造力對於一個城市有多重要?
「我認為它能發揮巨大作用,尤其是在像香港這樣的地方。這個城市被房地產集團和大公司經營著,我們在每條街道或地鐵站所看到的都是關於新豪宅、昂貴珠寶、隆胸服務、數學輔導或某流行歌手代言的結腸清潔飲料廣告。在營銷方面是沒有甚麼創意或美學可言,我認為這會變成一個惡性循環,因為品牌甚至創作人都變得愈來愈不願意冒險,只會照顧商業考慮。這時候獨立藝術家的創造力就顯得更加重要,他們要持續創新才能影響更多年輕人開始創作,亦因此而有機會讓品牌和消費者注意到他們過去忽略了的東西。」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知道第二期《YeP YeP》即將在七月底推出,可以透露一下今期內容嗎?
「第二期是以『Play』為主題,我邀請了八位藝術家透過各自的創作表達對這主題的想法。想到用這主題是因為我四歲的兒子,我花很多時間和他一起玩和看書,這讓我意識到原來大人看的書比小朋友看的書無聊得多;而且成年人真的不怎麼安排時間去玩,但其實我們應該這樣做,所以我想探索一下香港人眼中的『Play』是甚麼。另外,第二期的觀感將會跟第一期完全不同,相信會很有趣。我還會為兩位藝術家舉辦實體展覽和發佈活動,敬請留意我們將在 IG 公開的相關消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