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廠長ABC Camping/Kinoco 主理人
馮褲子Nevermind Vintage/Beach Hunter 主理人
田老虎復古/露營玩家
Chris攝影師
杭州,從不缺乏美學相關的事物,潮流文化在這座城市的發展路徑也與其他城市略顯不同。在此誕生了如 Beach Hunter、OVERCOMER 等阿美咔嘰品牌,也有 Nevermind Vintage、WOODLAND 等復古風格店鋪。而銀鹽空間所打造的復古集市,逐漸成為了復古文化新地標。另一邊廂,一場疫情推動了城市周邊露營的發展,ABC Camping、Gogogo 等戶外生活方式品牌在杭州打造的戶外品牌集合店與專業營地,為此提供了消費空間。復古文化和戶外文化在杭州這片土地上形成較為穩固的玩家群體,並且兩個群體也有一定的重合度,這是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今番,HYPEBEAST 便邀請到四位久居杭州,同時在復古與戶外領域都有一定自身見解的資深玩家,其中也有相關行業的從業者。從「文化發展」、「市場變化」等方面,一同探討杭州為何會營造出較為濃厚的復古與戶外氛圍。
大家是通過什麼契機接觸到復古文化的?
復古文化對我而言是個很泛、很籠統的概念,就是過去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具體到物件,比如老汽車、雜誌、唱片、傢具、漁具、工業燈等等。入門的話是因為服飾,高中的時候看過一部日劇 《美麗人生》,被男主木村拓哉的帥氣打扮所吸引,Converse One Star、Red Wing、牛仔褲等,這算是個引子。上大學以後,開始在網上搜尋牛仔褲,發現一些論壇,比如 Jeansbbs。後來 2007 年國內又出現了 33oz 論壇,開始系統瞭解美式復古風格的服飾,這是一個買買買的戀物階段。2015 年有了自己第一台復古摩托車,這是一個很大的轉折點。發現玩復古不僅限於穿衣打扮,而是需要一個活動載體去支撐你的穿著。比如我平時穿一身皮衣、馬褲、皮靴,走到街上其實蠻突兀的。於是從此慢慢進入生活方式的狀態。這個過程中我開始探究 Harley-Davidson 哈雷機車的發展史、老式摩托車競賽文化等,同時喜歡買服飾相關的雜誌書籍,比如 《Lightning》、《Free & Easy》、《GO OUT》等日文雜誌,以及收藏了大量《Life》、《Outdoor Life》等美國老雜誌。包括現在開店,需要買一些復古老傢具,差不多就是這樣慢慢地陷入到「復古文化」的一個整體。
我接觸復古文化可能還得是從 2005 年上大學(杭州本地)時接觸潮流文化開始吧。當時算是里原宿文化在日本算是一個爆發的狀態,對國內青年文化的衝擊也蠻大的。但是那會兒的零花錢不足以支撐自己購買各種單品,所以只能在杭州本地的一家書店(現在已經不在了)買各種潮流雜誌。融合軍事/復古/機車元素的 NEIGHBORHOOD 應該算是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品牌之一,於是我慢慢從潮流文化中,深入各種背後的文化,然後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風格。
最早開始接觸「復古」這個概念是上中學的時候,大概 2003 年左右。當時路過一家書店,它就在門口擺著一本日本雜誌,裡面全是街拍,當年 100 多的價格對於一本雜誌而言算很貴了,但還是咬咬牙買了。這本雜誌就是日本的《smart》,裡面出現最多的詞就是「古著」 ,算是第一次從雜誌受到啓蒙。後來,有兩個從日本留學回來的男生在杭州開了家服裝店,才以此接觸到以前雜誌上看到過的「古著」。那個時代咨詢都比較封閉,能買到的東西也非常局限,我們身邊的朋友都經常去外貿店裡買衣服,一開始就只淘日本訂單好看的衣服,後來買得多了,就慢慢認識了一些日本的本土品牌,比如 BEAMS,EDIFICE,SHIPS,BEAUTY & YOUTH 等。之後在網上接觸了國內比較早的潮流網站「潮人王」,認識了很多喜歡穿搭的朋友,也讓我接觸了別的日本雜誌,比如《Men’s nonno》《Men’s JOKER》等。
我們屬於同一個時代的。我也是高一的時候,在外貿店買到一條 Levi’s 的牛仔褲,從此開始對牛仔褲感興趣。那個時候還覺得有赤耳的牛仔褲最厲害,穿原布才算會養牛哈哈哈。之後又開始研究工藝和品牌文化,慢慢延伸到了美式復古文化。這條牛仔褲算是在我成年之際愛上美式復古的一把鑰匙。
你們還記得杭州第一家復古文化相關的地標嗎?
我能說是我的第一間工作室嗎?開玩笑。我覺得是黃樓吧,2005 年就存在的一家爵士酒吧。他的建築本身就是老建築,經常有爵士樂隊演出,週一有 Swing 搖擺舞活動。把復古融入生活,這是最高的境界。
這有點難回答,地標是田老虎家吧哈哈。杭州比較早的應該還是褲子他們玩復古機車的那群人吧。
還得是你家,啓蒙是在你家喝的那頓酒哈哈哈。
那段時間看的雜誌、瞭解的風格多了以後,自然會慢慢會傾向選擇一套適合自己審美風格的體系。再加上工作以後時常有機會去東京,看街上的人,探有趣的店鋪,耳濡目染吧。我和田老虎也是認識挺多年的朋友,一開始也是因為有差不多的愛好和共同話題可以聊。其實我們這批人受杭州整個大的復古文化氛圍影響並沒有很大,接收信息更多的還是從紙媒和真正出去看世界吧 。銀鹽復古市集是後來擴大復古風格影響力的一件事吧。
認同。其實我搬來杭州比較晚,2016 年才把設計工作室遷到杭州。來杭州以後基本也是自己玩得比較多,圈子比較小。後來在社交媒體上認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銀鹽開辦復古市集的時候就找我去擺攤,後來就認識了杭州很多本土喜歡穿搭喜歡復古的的朋友。所以,銀鹽復古市集算是一個比較標誌性的聚集地吧。2018 年我跟銀鹽一起開了店,銀鹽的第一次集市,見到了一群又美又好玩的喜歡復古和從事復古行業的朋友,可以說是我對杭州復古印象最深的一次。田老虎、馮褲子、凱凱,這些玩家也是我入駐在銀鹽時候認識的。
作為親歷者,你們對復古文化在杭州本地的變遷有何感受?
其實像我們那個年代開始接觸復古的人有一個特點,大多喜歡自己玩自己,我們不會像現在這樣坐在一塊兒討論。可能周圍有幾個同好的朋友,但我們沒有串聯在一塊。比如我認識褲子也是這幾年的事,但我很早就有聽說過他。
主要那個時候還沒社群。復古文化在杭州本地的變遷其實挺微妙的,這麼講是因為我個人覺得杭州的復古文化根基並不深,畢竟我是外來人口嘛,對一個城市的標籤化比較明顯,杭州在我心裡的標籤是設計,因此我可能弱化了這個城市不是很突出的這一部分。我個人角度的大事件就是 2018 年自己的品牌入駐銀鹽,當時就是因為銀鹽的主理人良岑和我說他在做這樣一件事,所以我下了很大的決心才決定開一家店中店。這可能不是一個圈子里公認的大事件,但對我的影響和後續事業確實是一個大事件,也是我覺得我開始融入和瞭解到杭州復古人群里的一個契機。開店以後發現杭州喜歡復古的人挺多的,而且我本來也做美式復古傢具的,可以結合的挺好,慢慢和很多人就成了朋友。他們關注的不只是穿著,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延伸到是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我想我們這幫人如果都分別在街上走,路人也會一眼認出他們是一起的或者是認識的吧,因為這跟穿著,人的狀態都有關係。喜歡同一個風格的人就是莫名其妙會有很多共同話題和關聯。
可能「復古」兩個字在杭州比較火熱,但談及「文化」二字,我對杭州倒是挺悲觀的。我覺得其實沒有多大的發展,大眾對「復古」的認知還是停留著一些很淺的部分,可能只有像老虎這些玩家會深入一些。「復古文化」這個詞很模糊,範圍很廣,我是覺得沒有太多人沈下心來去講這一塊的。復古市場表面是挺紅火的,像年輕人喜歡的古著之類的,但可能僅止於此吧。
所以你們覺得「復古文化」為什麼在杭州有一定的氛圍?
港口在哪裡,哪裡就發展得好。也不光是復古,其實大多數新潮的文化都是這樣。
對,比如廣州就是從香港那邊傳過來,有信息渠道上的先天優勢。
我覺得最核心的問題在於,杭州本地是有幾家可以去逛的復古店,但都太散了,散落在各個角落。不像日本,我就去高円寺(東京 Vintage 聖地),一路下來基本上全部都可以逛到。
這就是杭州的城市特點,我不知道是因為城市規劃還是氛圍的關係。不光是復古,所有店鋪都是這樣,不像上海這些城市,比如我喝咖啡,可以去武康路,但杭州可能城西一家,城北一家,濱江一家,就是沒有一個很鮮明的聚集性的地標。
我覺得這幾年下來已經是好很多了,像我一個朋友的店所在那棟樓裡面就是有好幾家古著店。這樣的模式肯定會更加多的,只是現在來講確實有點散,沒法集中在一塊區域,讓人覺得這是個標誌性的復古街區。
那各位可以分享一下杭州本土的復古去處嗎?
剛剛提到的凱凱,他開設的 Éminence Vintage 值得一去。
黃樓、ARTISTSAN,當然,還有我們店 Nevermind Vintage。
我也想推薦 Nevermind Vintage 來著,另外的話,還有裁縫佬雜貨鋪。
杭州之前復古文化比較散落在各處。我接觸最多的也是 Chris,我們出來喝酒,一起露營。後來通過銀鹽市集,認識了很多杭州本土,甚至全國各地喜歡復古的朋友。來杭州可以去探的店,有 WOODLAND、Rise Vintage、美好古著。
目前正在從事復古相關工作的幾位,當初又是因為什麼契機進入復古行業的?以及銷量是最直觀的,作為復古商家,你們感受到的近幾年杭州本土的復古消費有什麼變化?
一開始做服裝品牌是因為,當時正好有同好在杭州做服裝,聊得火熱,就來了杭州開始做復古服飾。至於開設 Nevermind Vintage,其實十幾年來一直喜歡復古,在買買買的過程中,收藏也越攢越多,所以把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店鋪的形式展示出來。
我最開始做室內設計,那個時候設計的店鋪也大多是復古的,比如北京的獨奏咖啡、瀋陽的赤芸。因此關注到復古傢具這部分,於是開始往復古傢具設計方向走。首先說我的傢具會不會賣得更好,其實也沒有。復古不是一種潮流文化,可能不斷有新人加入,但這個圈子的人群倒是一直比較穩定。
說到復古傢具的消費增長,那是肯定的。不過我們說的對象其實不大一樣,我自己喜歡收藏中古傢具,最近也開始打理自己的線上店鋪,分享和售賣自己的收藏。不管是需求量還是升值空間,能明顯感覺到這個市場的潛力。
服裝這塊,不管古著也好,還是日本的美式復古,消費者多了起來。復刻的經典款式越來越多,對於消費者而言,選擇空間也越來越多。其實復古還是跟著整個大的潮流在走的,比如好幾年前流行工裝,後來流行軍裝,現在又流行戶外。
正巧順著這個話題,你們又是通過什麼契機接觸到戶外文化的呢?「Outdoor 戶外」作為一種美學和生活方式,算是最近幾年比較熱門的一個話題。
像我接觸戶外,也是因為復古,這個東西是連成一條線的。因為我自己不也是在做復古傢具品牌嘛,所以會留意非常多復古氣質的傢具,同時我對這個東西的可移動可折疊有要求。有時候在日本就看到賣的《GO OUT Livin’》,裡面分享的很多原木傢具看似笨重,實際組裝非常靈活。接觸這部分後,就開始自己嘗試製作。因為這些便攜傢具得拿來體驗,所以我就開始露營了。
我大學的時候就開始戶外徒步的搭車旅行。之後也有去新疆玩過重裝徒步。15、16 年對摩托車上癮之後,經常去摩托車露營。前面也提到因為喜歡服飾,買了大量《GO OUT》。後來大概 16 年的時候,碰到杭州最早玩精緻露營的一波人,帶著音響、長桌、桌布、紅酒、烤箱、法餐大廚,那確實是太精緻了。
這就是最正宗的 Glamping 精緻露營了。其實「Glamping」這個詞最早就是從英國傳過來的,那些有錢人又想體驗戶外,又不想吃苦,就帶了一幫僕人。
對,但當時只是覺得這也太頂級了。有一個改變的契機是去 2017 年的富士音樂節,漫山遍野都是各式各樣的帳篷,大白熊、Coleman、Snow Peak。最吸引我的是他們的狀態,沒有演出的時候,就一家人或一群朋友在天幕下坐著,烤烤肉,聊聊天,很愜意,一下子震撼到我了。讓我看到他們是真正融入生活里的,算是對戶外有了新的理解吧。
我是剛畢業那會兒在韓國人開的公司上班,從韓國上司那裡接觸到「露營文化」,那個上司還稱自己是「露營王」哈哈哈。他帶過來很多日韓美的戶外裝備,08 年的時候,對於我們一幫小孩算是大開眼界的。雖然一開始我們用的是廉價「塑料布帳篷」,但戶外體驗真切感受到了,也從此喜歡上露營了。再往後從雜誌和 Instagram 上瞭解到更多風格露營的內容。第一次搬家式露營我記得也是和田老虎一塊兒的。當時挺糗的,一開始車刮擦了,營地也沒探好,深夜搭帳篷。
我們的房車還撞壞了一輛瑪莎拉蒂哈哈哈。我的話,是 2014 年左右去音樂節,看到老外搭帳篷,從而對露營產生興趣。之後去日本參加了一個小眾音樂節,我們背著個帳篷,你知道有多苦嗎,十幾個人坐在一張墊子上,連椅子都沒有,因為還有很多朋友都不玩露營,裝備都是現買的。看到旁邊的日本人烤著肉,就像我們剛剛描述的那麼舒服,我當時覺得回國以後我也要弄成這個樣子。
所以戶外文化,包括風格露營在杭州如此興盛,你們覺得和哪些因素有關?
最早提起精緻露營的,我覺得還是杭州。這座城市有這種偏小資、喜歡美學的調調在,設計師也多。我剛剛說的第一次接觸 Glamping,當時這幫人里就都是些設計師、建築師、攝影師之類的。加上周邊適合露營的環境也多。精緻露營正好對上這裡小資愛美人士的調調。另外,和商業也有關係,有了商家進入,才會讓這個活動更廣傳播普及。正好又碰上疫情,大家都沒法出去玩,周邊的戶外游一下子火熱起來。
和產品、視覺呈現都有關係。像王廠長、Gogogo 的大鵬他們,開了戶外用品店鋪,引進了這些產品,同時也把日本那套很乾淨的視覺方案引進過來,在視覺上讓人們產生嚮往。加上疫情的因素,大家決定開發附近能玩的地方,杭州周邊有各種依山傍水的環境。算是天時地利人和?
其實我 20 年剛開這店的時候,對這家店沒有預期。結果開業那天,店員告訴我店裡快沒貨了。當天的銷售額有 14 萬(人民幣),我之前對它的預期一個月能賣 6 萬塊就行。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次去 Gogogo 坐著和朋友聊天。有兩個女孩子和一個男孩子進來,然後那個女孩子就說就這個東西給我來一套,你知道來一套大白熊是什麼概念嗎,而且他買的還是大型的帳篷。
店裡的新手大禮包配齊最基礎的也得一萬五,稍微好點的要三、四萬。
還有一次,我們和所謂的網紅一起露過營。他們連自己的帳篷都沒有,全程沒看到她享受什麼,都在那邊拍照。結果回去以後她在小紅書上寫了一篇教你怎麼露營。我覺得大家都想要通過這個東西讓自己有些熱度,所以都去露營,反而把這個東西變得更火。
他們其實也在推動,雖然他們不是真正的玩家,但市場、文化的發展需要這樣的人。不過這個東西最終還是會沈澱下來,等潮流過去,會留下真正喜歡的人。
當這部分留下的人群成熟以後,他們會往風格化方向走。跟穿衣服一樣,當你接觸某一個文化,入門以後,會開始想跟別人不一樣。大家一開始都用大白熊,漸漸就會有人在挑選戶外用品上做出自己的選擇。
那你們在戶外用品的選擇上會有怎樣的傾向,可以分享下你們的裝備嗎?
帳篷這些老生常談的露營裝備相信大家拿出來都差不多,我就分享一些比較有特色的產品。Columbia 的便攜式黑膠機 GP-3,配色比較「昭和時期」,性價比也很高,最大的好處就是輕便,在戶外也能聽黑膠。裝紅酒的 Vintage 保溫盒,來自澳洲的品牌 Decor,是在美國的二手店裡淘到的。還有美軍公發的咖啡杯,膠木材質,防摔輕便,每個底部都有年份,我今天帶的這套是 1953 年的。我希望家裡什麼感覺,在戶外也能體驗到。
我推薦一些風格化戶外小件吧。Goal Zero Lighthouse Micro 露營燈、MSR 油罐、WTAPS 和 UCO 聯名的蠟燭燈、old mountain 的雪拉碗、DEVISE WORKS x FEDECA 折疊小刀。Neru Design 的鑰匙扣和柴撿,其實還有配套的柴刀、斧子、吹火棍等,但目前還沒集齊。
我也推薦一些小物。Snow Peak 帳篷燈、BAREBONES 松果燈、Soto 打火機、CLAYMORE ULTRA MINI 燈、Old Bears 折疊刀,最後這盞 Feuerhand 276 火手燈真挺難收到的。
那我就分享幾本老戶外雜誌吧,《Field & Stream》和《Outdoor Life》,裡面有講打獵、釣魚,算是復古和戶外的完美結合。
你們平時一般會去哪兒露營?可以分享一些杭州周邊戶外露營的好去處嗎?
富陽湖源鄉的溪邊或野營地都不錯。
安吉的松林湖還可以的,我去過兩次,感覺不錯。還有安吉的野歡園、小杭坑。
ABC Camping 在千島湖的營地。
千島湖那塊營地我們磨了多久。其實杭州這邊真的太多了,我昨天就開車去了一下富春江那邊,感覺隨處都可以露營、釣魚。其實沒有什麼固定的露營地點,如果非得跟大眾推薦,我們肯定推薦一些成熟的營地。比如說剛剛推薦的小杭坑、松林湖、野歡園,還有杭州周邊的富陽、臨安都有比較標準的營地,但如果從我的角度,從生活方式來講,其實隨便的一個小山溝都是可以的。
對,就像我們摩托車騎到哪覺得不錯,就停下來安營扎寨,桐廬那邊就有很多溪流蠻不錯的。
你們認為復古文化與戶外文化之間有什麼聯繫?兩個愛好者群體有一定的重合度,這是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你們作為經歷過從復古到戶外的資深玩家,覺得幕後原因是什麼?
首先,復古服飾里也包含獵裝、復古山服等戶外裝備。在視覺上,我覺得無論是復古風格、先鋒風格還是別的,當一種審美體系在某一個人的意識里形成時,他的生活里就自然而然地處處體現他的風格。而國內的「風格露營」大多是從「復古風格露營」開始的,所以群體有了重合性。其次,我們國內常說的「美式復古」這個概念其實是從日本改良美國復古文化而來。「風格露營」也是經過日本玩家的風格化改良,近幾年傳到國內,所以還是屬於一個「日系」大的審美體系範圍內。
你看像我喜歡復古的,我就喜歡這種質感,這種審美自然也會延伸到生活方式里,所以也會選擇復古露營。
從我的角度看,它是一個標籤的疊加,並不是一個重合。露營可以同時疊加非常多風格,可能復古的形式感更強,更抓人眼球。所以大家看到的比較明顯的自然也是復古露營了。復古跟露營結合,我們自己去完成這件事情,其實經過了很多年的沈澱,首先是一個審美體系的建立。最終傳播出去,給大家形成了這樣的一個概念。
其實風格露營就是你自己生活的寫照。我在家裡是這個樣子,露營的時候也會選擇這些東西。
我自己認為,從根源上說,它們好像是同一件事。我剛才一直在說,復古文化是個很泛的概念,其實就是過去生活的方方面面,那過去的人自然也會去戶外打獵、釣魚。然後日本人吸收復古文化過來,同時也吸收了當年的戶外體系。是同一時間軸發生的事。但從穿著來說,本身復古風裡就有一種叫「Heavy Duty」的風格,L.L.Bean、60/40 Parka、Hunting Jacket、復古登山包等。就個人而言,我喜歡把服裝融入生活,戶外運動剛好是這樣的一個風格載體。再說實際點,喜歡復古的大多數都是愛表達自己的,表達個性、審美、品味,而戶外同樣能實現,那就換個地方繼續展現唄。
較為發達的商業發展和資訊流通、小資愛美的城市氛圍、依山傍水的周邊環境……這些因素串聯在一起,促成了類似復古、戶外這樣的文化在杭州得到較好的發展。無論復古還是戶外,雖然在杭州有較為濃厚的氛圍,但四位都表示,談及「文化」二字,大眾的認知還停留著很淺的層面。這種「濃厚」更多的是一種表面紅火,大眾對於新潮文化的趨之若鶩。不過這也是一種文化生根發芽必經的階段,市場的發展需要「跟風」的大眾去推廣。而等「潮流」過去,留下來的便是真正的愛好者,文化最終也得以沈澱。
採訪人
Lonleaf編輯
Lonleaf攝影師
Stone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