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再度受阻!分析 Robert Pattinson 主演的《蝙蝠俠》與前作 5 大差別
從所有與電影相關的傳聞中探索蛛絲馬跡。

蝙蝠俠從實體漫畫到電影角色已經歷長達 81 年的演變,當中更被 9 度搬上大銀幕,每一個故事鋪排都讓觀眾得以從不同的角度窺探這位傳奇人物的新面向。上月,導演 Matt Reeves 分享了《蝙蝠俠》的全新預告,該片選用 Robert Pattinson 成為影史上的第 10 位蝙蝠俠。從全新剪輯的預告片中所得,Pattinson 演繹的蝙蝠俠將會與 Christopher Nolan 於 2005 年製作的《蝙蝠俠》(Batman Begins)較為近似,均以角色初長成的時期為主軸,唯兩者的基調及著眼點還是有不同之處。
近日,Pattinson 不幸確診新冠肺炎,讓 DC 不得不喊停電影拍攝,未知會否影響原訂下年 10 月 1 日的上映日期。在前導預告首發後,HYPEBEAST 綜合了各方與電影相關情報,分析由 Robert Pattinson 與導演 Matt Reeves 聯手合拍的《蝙蝠俠》與前作 5 大差別。有興趣的讀者除了查看下文列舉當中的 2 大差別外,不妨觀看影片了解更詳細的分析。
故事選段
Nolan 三部曲在《蝙蝠俠》(Batman Begins)中首先展示了蝙蝠俠從一個初出茅廬的小人物蛻變成葛咸城英雄的過程,到了第二部,他的名聲已經逐漸地建立起來,更足以激發模仿者們的正義感。與之相反,Reeves 對劇情堆疊的安排會轉而多加描寫市民從認知到真正接受蝙蝠俠的存在間的內心掙扎。 「他還沒有成為角色所期待的願景 – 這座城市的希望。」Reeves 在 DC FanDome 首映預告發佈前表示。「他(Robert Pattinson 飾演的蝙蝠俠)的軌跡更早,市民們都懼怕他。」
Reeves 筆下的蝙蝠俠正處於職業生涯的早期,以憤怒為動力來追求他對正義的討伐。在目睹了父母被殺後,他仍然心有餘悸,本片將突顯英雄的陰暗面 – 他的驅動力同時也是一種負擔。
靈感來源
新片的其他靈感來源還包括 Darwyn Cooke 於 2000 年出版的漫畫小說《Batman Ego》,迫使 Bruce Wayne 面對自己作為恐懼和希望象徵的雙重身份。而電影設定方面亦借鏡《唐人街》(Chinatown)等片,讓葛咸城擔任除地點以外的角色形態。還將利用黑色電影(Noir Film)陰沈的拍攝風格來襯托出大都市的基調,把蝙蝠俠描繪成偵探似的形象。有了像謎語者一般愛故佈疑陣的反派角色,我們也許會看見類似漫畫設定中常見的內心獨白:這同為黑色電影中常見的元素。
黃金時代的漫畫產業促使蝙蝠俠的誕生,後來由 Adam West 及 Michael Keaton 等演員將其帶到主流的視野之中。唯一路走到了 Nolan 時期的蝙蝠俠,才是這個角色真正找到了與現代語言相約的基調:在荷李活式的爆破浩大場面中維持故事本來的陰沈主調。綜合前文分析 Reeves 疑似傾向「反大片」的套路,相信他將會取材自 Nolan 為蝙蝠俠所建立的黑暗氛圍,但加以回調所有重砲和動作英雄的套路,藉由成長之痛孵化出面向更立體的蝙蝠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