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百貨」The Yes 能否憑 AI 技術突破傳統百貨困境?
旨在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
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加速了時尚零售和百貨的衰落。J.Crew、Neiman Marcus 及 JCPenney 先後申請破產,幾乎所有品牌從今年一開始便面對著巨大的銷售壓力。然而,卻有一家新型創業公司選擇在這個特別時刻上線,並試圖以全新的購物體驗改變消費習慣。它就是 The Yes。
The Yes 由 Julie Bornstein 與 Amit Aggarwal 聯合創立。在此之前,Bornstein 為美國在線個人造型服務平台 Stitch Fix 的首席運營官,在 20 年的職業生涯中,她還曾幫助多個品牌走向數字化,包括 Nordstrom、Urban Outfitter 及 Sephora 等。豐富經驗和前瞻性願景亦幫助她成功從 Forerunner Ventures 及 True Ventures 等投資公司融得 $3,000 萬美元資金。而曾任職於 Google 和 Bing 等搜索引擎巨頭的 Aggarwal 則為 The Yes 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通過全新設計的 AI 算法來打造屬於未來的「百貨公司」。
時裝周街拍常客 Taylor Tomasi Hill 也加入到 The Yes 擔任時裝和創意負責人。在她的領導下,The Yes 除了採用更具年輕活力的拼貼視覺風格外,還以分類學代替大數據,將一件衣服拆分成不同的部分,從長度、印花再到顏色,以此來學習消費者的需求,再利用電腦技術掃描品牌整個系列,為用戶提供建議。
這個 App 首先會通過一個調查問卷來了解用戶的風格和喜好,算法利用 AI 和機器學習辨別你的審美偏好,從顏色、款式再到細節等方方面面。在看到產品時,用戶只需簡單選擇「Yes」或「No」,便能幫助系統更好地學習個人風格,並逐漸提供「量身定製」般且更為精準的單品推薦。因此根據用戶口味的不同,每個人都推薦頁面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 Bornstein 看來,傳統百貨和電商的 App 大多只是將網站縮小到手機螢幕之上,而 The Yes 則是完全為手機而造,迎合用戶的日常使用習慣。除此之外還有三個不同之處:一是 The Yes 不擁有庫存,僅作為品牌與消費者的中間人(以賺取佣金為主),用戶下單後,將由品牌直接寄送貨品;二是 The Yes 使用的是品牌提供的 Lookbook 及單品圖,不對商品進行二次拍攝,這樣品牌在形象的呈現上也擁有自主權;最後一個是具有社交屬性,好友可以看到彼此的 YES 列表,並可相互分享喜愛的單品。
該 App 首發包括近 150 個合作品牌(並在持續增加中),從 Gucci、Prada、Acne Studios、Theory、Everlane 再到 Levi’s 等,涵蓋從奢侈品到快時尚等不同類別和價格範疇。但這也意味著,差價可能超過十倍,但款式相似的兩件單品將同時出現在給用戶的推薦頁上,無疑將對高端品牌造成不利。而 Fast Company 也指出,由於 The Yes 不直接把控商品質量和物流配送,未來在這兩方面也可能引起糾紛。
The Yes 目前僅在美國地區上線,而在大多數門店尚未開放、線上成為主要購物渠道的情況下,這次疫情或多或少給其創造了機會。但虛擬百貨和實體百貨在購物體驗上不盡相同,消費者是否真的需要被動式的單品推薦,它最終又能否成功改變大家的購物習慣,這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