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瑞士機械錶危機?專訪 3 位業內人士談論「智能錶 vs 機械錶」之優劣和未來
「精準報時已不是腕錶的直接任務!」智能錶與機械錶又該如何選擇?

自 Tim Cook 在 2014 年 9 月的 Apple 新品發佈會上正式揭曉了首代 Apple Watch,真正令智能腕錶被世人所關注,至今已近 6 年時間過去,智能腕錶的發展漸趨完整,科技的應用不再侷限於特定地點和活動,而是幾乎融入了日常生活中,從一單純的配件成為密不可分的必需品。在 2019 年度,光是 Apple Watch 的銷量便遠遠高出全瑞士的鐘錶業,差距高達 1,000 萬只,這份差距無疑只會逐漸增加而不會減少,但這是否代表傳統機械錶失去價值?
今回 HYPEBEAST 便找來知名腕錶收藏家李岳龍、3C 產品 Youtuber Tim 和 Tag Heuer 台灣品牌總監 Anderson 三位與腕錶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行家來為我們分享個人看法。

Eddie Lee/HYPEBEAST
「互補而非取代」
首先值得關注的要點是,在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機的現代,加上街道、商場或車輛裡等一般尋常地點幾乎都有清晰可見的時間顯示,人們配戴腕錶的初衷其實已經模糊,精準報時早已不是現代腕錶的直接任務,這一點無論智能錶與機械錶皆不例外。人們在腕錶上尋求的價值已向外延伸,這亦讓智能錶與機械錶的定位更加區隔開來,前者擁有心率監測、卡路里消耗、睡眠、壓力等身體檢測功能,後者則以非凡造錶工藝及歷史底蘊成為個人品味的展現與身份象徵。
「傳統瑞士機械錶對我來說,代表的是工藝及個人品味的延伸,試想一只日製的多功能背包,無論外型、功能甚至耐用度都無可挑惕,女士們會選擇它或者 Hermès?每個人都戴一樣的錶這世界豈不太無趣了?當你認真打拼了一輩子,是不是需要來點什麼肯定自己?否則珠寶?名錶?豪車? 以上又有哪一項是實用的?」收藏機械錶有多年經驗的李岳龍如此認為。
精品的浪漫是無法取代的,科技也不例外,兩者都會找到各自的一片天空。

Uliz Hung/HYPEBEAST/General Yeh/Owner
相當了解 3C 產品的 Tim 亦持相同意見,他提到當前瑞士機械錶最大的價值在於消費者對於品牌的認同和身份象徵的連結,但即便機械錶的市場遭到智能腕錶瓜分,並不代表機械錶的價值就有所降低,兩者的市場更加區隔開來,也令消費者擁有更多的選擇。
「智能錶的優勢在於它不會蠶食機械腕錶的銷量,相反的,它能促使新的消費者得以認識品牌!」Anderson 同樣強調這一點,對於瑞士腕錶品牌來說,「消費者們一旦進入該品牌的世界,接著也會被經典腕錶吸引,進而產生興趣,所以智能錶反而為品牌帶來多層面的好處。」仔細探究,兩者對應的客群其實是擁有顯著的需求差異,就像上述提到的,現代人購錶的原因早已不僅限於報時需求。

Getty Images
同理,古董機械腕錶的行情亦不會因智能腕錶的發展而下跌。舉例來說,傳奇影帝 Marlon Brando 曾在拍攝《現代啟示錄 Apocalypse Now》時配戴的 Rolex ref. 1675 GMT-Master 腕錶,在智能錶已經相當盛行的 2019 年末,仍舊在一場拍賣會上於短短 20 分鐘內拍出 $1,952,000 美元的高價。從此現象即能看出,除了品牌名氣和造錶工藝外,背景、故事、經歷更是決定一只機械錶價值的關鍵因素,而這些決定價格的前提自然不會因智能錶崛起受到影響,Rolex 號稱黃金以外最保值物件的名號又豈是如此容易受到質疑?

Rolex ref. 1675 GMT-Master/Phillips

Rolex ref. 1675 GMT-Master/Phillips
Smart Watch?Mechanic Watch?Both?
但智能錶與機械錶終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腕錶,在某些層面比較之下勢必就存在著優劣之分,當中李岳龍便提到:「工藝還有機械結構、身份地位的表彰及歷史延伸絕對是瑞士機械錶的長處,而智能錶的便利性及生活管理同樣令人難以割捨,但智能錶畢竟仍屬電子商品, 一兩年的改款升級或停止更新是避免不了,而且續航力不持久需要每天充電的不方便、收藏性及使用年限無疑是致命傷。」
「智能錶可提供多種服務,以支持數位化和更機動性的生活方式。消費者通常會被智能錶的先進技術和科技功能吸引;而喜歡機械錶的消費者,通常是基於對精品品牌的喜愛,對機芯工藝的著迷,同時機械錶也被視為具有價值的傳承財產。」Anderson 如此指出。

Keith Hui/Hypebeast
「我認為買錶最重要的事就是你戴這隻錶最主要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功能性的話,那當然可以直接入手智慧錶,但如果你今天戴這個錶是著墨於品味甚至是身份的提升,那我覺得主要的考量上應該就是預算的限制,第一次入手機械錶,新台幣 5 萬以內的入門錶是我能接受的價格。但若是經濟能力足夠,我會同時購入智能錶和機械錶,畢竟在不同的場合你會配戴不同錶款,手錶就和衣服一樣,是非常重要的配件。」
一只有品質的腕錶,畢竟要價不俗,消費者在購入時仍需要多方考量並找出最符合個人需求的錶款,當然最理想的情況的就如上述 Tim 所說,有足夠能力同時負擔兩種類型的腕錶,並依不同場合去配戴合適款式。但隨著現今瑞士錶廠與奢侈品牌紛紛進駐智能錶市場,至少在搭配性的方面,智能錶其實已不再遜色於機械錶,錶廠們亦深知如何結合兩者要點來吸引消費者出手。

TAG Heuer Connected
承上所說,機械與智能錶廠都清楚了解自身優勢與優勢與不足,而如何汲取對方特長並融入自身即是未來發展趨勢,對於智能錶的進步,李岳龍強調:「不要把自己定位成 3C 產品,將細節及品牌歷史與風格做出連結才能打動機械錶迷。」相對的機械錶的改變則包括運用貴金屬材質打造,於錶殼上頭呈現精密工藝,或者換上經典錶盤介面等手法,最後佐以豐富智慧功能得到消費者青睞。
而 Tim 亦指出透過與科技品牌進行跨界聯乘,吸引不同層面的客群或許也會達到不俗的效果,但值得留意的關鍵仍是「獨特性」,「事實上瑞士錶廠開發的智能錶,其價格一定會比一般科技品牌來得高,所以這些瑞士錶廠一定要在某些功能或層面做出區隔,如此一來消費者才會感受到瑞士錶廠投入智能錶有其專屬的屬性在。」
缺少獨特性的話,就只是在跟現在的科技品牌打混仗罷了。

Louis Vuitton Tambour Horizon/Hypebeastzh
談及腕錶未來的發展,3 位都對智能錶抱持相當樂觀的看法,未來 5G 通訊系統上線、行動支付普及或者個人生活管理等,智能錶將讓這些功能與消費者更加緊密結合,加上款式的增加,令價格定位更加清晰,能夠顧及到各個層面的客群,並修正電池續航力和重量等容易遭人詬病的部分。
總而言之,購錶最重要的仍是個人需求為重,在查看時間已是信手捻來的現代,腕錶的延伸價值才是其真正吸引人之處。對談最後,身為 Tag Heuer 台灣品牌總監的 Anderson 亦提供了 4 點給予所有讀者購錶的建議,各位在掏出荷包之前不妨以此作為參考:「是否有良好的品牌歷史,在製錶歷史上是否有特別貢獻;在國際有知名與認可度,與具公信力的國際組織、活動配合或做為其官方時計;錶款設計符合自身品味;品項價格物有所值。」
閱讀完此篇的讀者們不妨訂閱 HYPEBEAST 電子報與關注下方相關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