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揭鞋履設計の秘密(1)- 球鞋生產的內情
專訪中國著名鞋履設計師 Kim Kiroic。

「設計」,是設計師和設計團隊的想象力迅速沖破意識形態禁錮的一種表現。工業、建築以及服飾鞋履等各個領域的設計師及團隊的想法在當下正以千姿百態的形式釋放出來。新奇的、詭譎的、抽象的視覺形象,極端的色彩出現在令人詫異的對比中,而提及球鞋領域,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越來越多的球鞋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衝擊著消費者和球鞋文化愛好者的眼球。人們應該怎樣看待球鞋設計之美、領略並感受設計師及團隊希望寄由球鞋本身來傳遞的語言?一雙球鞋的誕生過程究竟是怎樣的?
此番我們邀請了中國著名的鞋履設計師 Kim Kiroic 揭開關於球鞋設計的秘密。
Part 1 球鞋從設計到誕生過程
作為消費者,從看到一雙心儀鞋款到最終擁有往往經過的只一個購買的過程,但最終自己到手的心愛鞋款則是經過多番的打磨及推敲才能有機會走上貨架或進行銷售的。而這其中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作為中國首屈一指的鞋履設計師,曾獲得韓國設計師 JUUN.J 之邀登上巴黎時裝周的國際舞台,同時與 Vans、SANKUANZ、Xander Zhou 和 Boundless 等品牌合作推出過諸多優秀鞋款的 Kim Kiroic 自然有著發言權。
作為鞋履設計師,能先和大家分享一下,一雙成品的市售球鞋誕生的全過程中,有幾個步驟和流程嗎?
Kim Kiroic:以我本人的工作流程來說可以將他們分為以下幾個步驟:概念圖稿和款式細化,楦頭和鞋底模具的調整,鞋面版面的結構和細節調整,材料和工藝的整合及配色方案和具體上市款式版本的企劃。
在最初發現設計靈感或出現設計想法時,是如何把他們實現在手稿之上的呢?畢竟作為設計師你的靈感可能來源於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Kim Kiroic:在最初的階段,主要都是草圖或者是一些意向的參考圖,有些想法在一開始也都是模糊的輪廓,或者是一種可能性,這時候盡快的將他們記錄下來是很重要的。而生活的確也會出現很多細節來成為創作的靈感來源,但區別於普通人,設計師需要加入很多專業技術和知識上的支持來「轉化」它們。
一般最終定稿的手稿會經歷幾次修改呢?
Kim Kiroic:我自己的手稿草圖會累積很長時間,有時候一個想法大概會有幾百張不斷反覆修正的圖紙,時間跨度也會比較長,可能一個想法會歷經兩三年時間。當然一些以銷售為導向的商業款也會利用成熟的技術或鞋底衍生出來的款式為基礎進行設計,這類鏟平停留在手稿上的時間周期就會比較短。
在手稿的創作和繪制之前是否會有一些類似產品的「調研」,亦或是更多時候還是跟隨自己的靈感即興的發揮?
Kim Kiroic:對市場的調研和即時的靈感迸發應該是互相融合的,很多靈感也是來源於之前很久的經驗積累,沒有長期對市場的研究和了解,很多設計靈感是沒有意義的。
設計師在繪制手稿時是更多將鞋款作為最終的商品去設計,還是更多的加入一些主觀的自我表達呢?
Kim Kiroic:一些商業品牌相對注重銷售數據的佔比會大一點,會根據往季積累的數據去選擇品類、款式或顏色。設計上會保持一個長線發展的脈絡。我自己的系列就會自由度稍大一點,有時候會做一點激進的實驗。
你在創作和繪制手稿時都發生過什麽有趣的故事或是遇到怎樣的困難嗎?
Kim Kiroic:我認為每一次開發都是一個實驗,實驗就一定有失敗的可能性。對於商業品牌的客戶來說,設計師的經驗和以往累積的設計成果和技術會幫助他們降低風險,盡量去使用被驗證過的設計。開發中的困難很多也意想不到,我們需要一起跟工廠及技術人員研究,找到現實的解決方案。也有極端情況是,出來的結果是不被我們接受且暫時無法找到替代方案的,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再做客觀的取捨和判斷。
相比手稿的繪制,材料的選擇以及後期的 Sample 製作似乎更加不為人知,這些環節在球鞋設計中的重要性佔比是多少呢?
Kim Kiroic:其實設計師的設計圖只佔球鞋開發 20% 的部分,後期的開發階段才是工作的重心,很多設計也會在後續模具和初版時有所調整和優化。我一直認為設計是一個溝通和取捨的過程,各種排列組合帶來最後一個最合理的結果,球鞋設計也是如此。
據你所知是否有什麽新的技術,是能夠幫助球鞋更快的從手稿的平面化成為 Sample 的立體化的嗎?
Kim Kiroic:目前我們自己的工作室也在慢慢加入數字化建模的技術,與相關的團隊展開合作。我們也在與擁有 4D打印設備和材料的實驗室展開配合。這些都能縮短製作周期,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在立體化的條件下進行多次的修正和調整,而不是單純的調整手稿。
在製作環節,如今擁有成熟技術的代工廠是否願意使用這些技術幫助你的品牌以及其他相對的獨立設計師品牌的來製作產品呢?
Kim Kiroic:供應鏈資源是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對於獨立設計師來說確實是一個難度不小的問題。不過現在的情況已經慢慢有所改善了,我們配合的幾個工廠都是知名運動品牌以及奢侈品牌的代工工廠,相信技術和材料資源是可以得到優化的。
在與工廠溝通製作成品的過程中,通常會有哪些問題和困難呢?
Kim Kiroic:主要應該還是工藝和材料上認知的差異,以及工廠的習慣和我們的標準是否能匹配。畢竟工廠不會出產設計師,設計師也不會操作機器,這對雙方來說都需要耐心,需要時間來磨合。如果不能達成某種程度的默契,那麽最終的產品始終是無法令人滿意的。
往往設計師定稿手稿上的球鞋與成品總是有著一些區別,例如某些走線的位置,甚至是整體鞋型,這是為什麽呢?
Kim Kiroic:手稿只是一個想法。這個想法能否被工廠所理解透徹,需要很多參照物讓工廠製定一個標準。設計師也會在開發過程中修正自己的想法,有些設計在實際開發過程中發現是不合理的,有更優的替代方案,或者也可能因為技術原因或者成本原因做了相應的取捨,都是可能的情況。
能和我們透露一下一般如果設計一雙鞋,進行開模,大概的成本是多少呢?
Kim Kiroic:這個範圍還挺大的,一個模塊模具在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看實際的設計,有些鞋底可能是很多個模塊組合,相加起來可能一個尺碼的模具需要十幾萬的開發費用。也需要看設計的巧妙性,有時也可以做到簡單的模具就可以有很理想的效果。
在你職業生涯中最難製作的一雙鞋是那一雙?
Kim Kiroic:在 2012年時我為 JUUN.J 做過一些異型切邊的登山靴,異型鞋底的部分有用到木頭和金屬的立體雕刻,以及在後期安裝上也遇到了很大的難題,是相當大的挑戰。
如今的製鞋技術飛速發展,但是你是否有過一些更為超前且當下技術無法實現的設計停留在你的腦海或者手稿之上呢?如果有是否能和我們分享一下呢?
Kim Kiroic:最近主要在想利用 4D 技術如何做到鞋面和鞋底的一體化設計,跳過傳統鞋廠的鞋面鞋底組合流程。我所指出的 4D 技術不單單是大家已知的 4D 打印技術所製作的中底和外底,而是整雙鞋完全通過 4D 打印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