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師思考領域-回顧安藤忠雄「初期建築原圖展」
無數條件限制,竟成就出《光之教堂》的神聖體驗…AaaM Architects 導覽大師 4 大名作
安藤忠雄,一個熟悉的名字,也是公認的近代日本建築大師。廣受大眾及設計界歡迎的安藤,兩年前才於六本木國立新美術館舉辦完大型回顧展 「挑戰」,展覽中更一比一原大複制其經典的光之教堂,是2017年東京的「話題」展覽,城中熱話。
今年適逢「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營運第五十個年頭,國家級的國立現代建築資料館因此為安藤舉辦了題為「初期建築原圖展-個體獨立與對話」的小型展覽。位於東京文京區湯島的資料館,設在舊岩崎邸庭園內的一棟現代建築內,空間估計只有國立新美術館展館的四分之一。2012年由日本文化廳組織營運,每年都只舉辦一場建築展覽,當年開館展覽就是殿堂級的丹下建三的「建築資料にみる東京オリンピック」展,當年更由名譽館長安藤忠雄負責策展工作。
說回今年的安藤展,館中的作品出乎意料的豐富:一套一套的項目施工圖紙,配搭當年的研究模型和初期的手繪草圖,如此這般都比上次回顧展更加立體。原圖的展出除了由墨水筆一橫一直勾畫出來的平立剖面圖(當年電腦繪圖還未有完全普及),節點構造,還有當年安藤在圖紙上寫下的一些設計修改,文字描述等。可以感受到策展人大野彰子從安排這些展品中,特意引導觀眾细味安藤於 80/90 年代的早期設計過程,及修改建築的獨特時刻。
四大早期經典
第1個作品-冨島邸(後改建為安藤大淀工作室),大阪
很多人認為安藤忠雄的作品就是「永恆」的代名詞,而且建築本身就是一個靜態的雕塑。一般來說,建築物的壽命大多在五十年左右,之後便會拆缷重建。冨島邸/大淀工作室則證明安藤對建築的解讀遠遠超出了「永恆不變」的定義,他處理建築的手法反而是一種「長年累月的沉澱」。
原本是一棟住宅的設計,由於客戶的需求改變,安藤便將冨島邸收購並改造成為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在八/九十年代,十一年間經歷了四次加建工程,由一棟只有兩層高的「住宅」慢慢加建成為共七層的工作室。唯一不變的可能就是安藤忠雄的工作位置。設於采光中庭的底部,他的視點可以環顧不同樓層的工作情況。在原圖展中,更可以見到其中一張手繪圖展示出一個九層的擴建計劃,從中可以見到安藤並不會因為建築完成施工而停下來,反而會持續思考已建成作品如何有機地生長。
第2個作品-住吉之長屋,大阪
現年78歳,出生於大阪,大師也選擇在大阪出道。自1973年的首個作品-冨島邸後,安藤早期都在處理私人住宅項目。 1976年建成的住吉之長屋,是他35歳的作品。儘管當時的安藤還屬於年靑建築師,但長屋卻為他帶來第一個日本建築學會的年度大奬。同時,作品的概念更引起業內人士的激烈討論,有認同的,也有批判的,當年算是一棟好壞參半的建築物。
建築面積只有650平方呎,長屋的外觀是一個長方形混凝土盒子,而內部只有兩層四個獨立空間一個天井庭院。簡單的建築形態,空間布局,安藤的設計突破在於挑戰固有的起居生活模式。沒有窗戶的牆壁,欠缺保溫隔熱系統的機電設備,不提供扶手欄杆的樓梯,沒有屋頂的過渡空間,有人會認為長屋是一棟不能住人的失敗建築。封閉式的房屋,內歛的庭院,安藤卻認為如此這般的細節是為了令住戶減去生活上的繁瑣,在屋內與不斷變化的自然風景進行對話。這個作品不僅帶來了好設計是為了滿足用家需要的廣泛討論,筆者更認為住吉之長屋開啟了近代日本設計住宅的大門。在展覽中,更可以看到安藤對施工圖紙的獨特製作方法,他特意在平面圖上加插大量的透視圖,目的是為施工單位更容易理解掌握空間的構造。
第11個作品-光之教堂,大阪
被安藤形容為「Unfinished Architecture」,光之教堂原來分開兩期建造(1989年的教堂和1999年的日曜學校),據說近來更有計劃由安藤本人拆卸舊牧師住所進行重建設計。原光之教堂由於建造費用不多,周遭環境雜亂,一度令安藤對此項目存有保留。最後由敎會人員游說打動大師為他們設計新會址。
安藤坦言建造成本只能設計出一個長方形盒子,但他花了一年的時間為盒子增設一道L形的清水混凝土牆,形成了教堂的大門,及室內的特色牆。因地制宜,為省下成本,教堂並沒有任何冷暖空調系統。與住吉之長屋類似,教堂是確確實實的「赤裸空間」(Naked Space)。安藤亦順道把室內的傢俬油黑,用以突出主牆上,由光綫形成的十字架圖案。
十年後的日曜學校設計同樣地給予他不少的難題:新與舊經典如何並存。在原圖展中,看到安藤在建築模型及施工圖紙上不斷來來回回的筆跡,可以想像到當年這個擴建項目是如何折騰。方案最終設計成原光之教堂一樣,但室內空間則與其相反,以更多的側窗引入自然光,同時也便利學校的教學運作。
第10個作品-水之教堂,北海道
比光之教堂早一年完成,也可算是建築大師同一系列的作品。翻查資料,原來水之教堂也是安藤忠雄第一棟在北海道完成的宗教建築(在此之前,他的作品大多是住宅及商業類型,只有1986年的六甲教會是宗敎建築,但規模相對比較小),同時這座教堂也奠定了他在公共建築的地位與影響力。
位於北潭海道的勇払郡,整個建築群由一大一小兩個方形互相重疊而成,旁邊由一道L形清水混凝土牆包圍建築主及人工水池。面對四季分明的場所,安藤把建築想像為一個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藝術裝置」。
以空間營造有序列性的場景,引領訪客一步一景的到達禮拜堂。禮拜堂的地板採用了黑御影石,令水池的顏色伸延至室內。整個教堂的空間,物料運用都非常純粹,這元素也在建築模型中體現出來。木板砌的場地,加上銀色的比例模型,都很直接地呈現出水之教堂最原始的概念。
回顧安藤的作品列表,迄今已完成了超過二百棟建築物。其中在日本國內超過一百棟 (兵庫縣共59棟,大阪府共 48棟,東京 共34棟,京都 共13棟),近年流行建築旅行的新模式,有興趣的讀者下次到日本旅遊時,也可以考慮參觀一下大師的作品。
「建築大師設計解構」欄目,由香港建築設計工作室 AaaM Architects 的三名建築師兼合伙人共同撰稿,工作室以建築作為媒介,致力研究城市、建築文化、設計空間與策劃藝術活動,透過多元渠道向公眾推廣建築文化。各位熱愛世界建築的讀者,請密切留意這欄目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