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時裝周 - 探討高橋盾對 Stanley Kubrick 如此沈迷的原因
2018 年秋冬系列致敬《2001:太空漫遊》、2018 年春夏系列致敬《閃靈》、到剛發佈的 2019 年秋冬系列致敬《發條橙》。

在剛剛結束的巴黎時裝周裏,有兩場時裝秀幾乎同時引爆了社交媒體:一個是 Raf Simons,另一個則是由高橋盾主理的 UNDERCOVER。同樣將來自上世紀的先鋒青年文化拿捏得精準到位,樂於從音樂、電影等流行文化中汲取文化養分,也曾不約而同地在多個季度致敬後朋克樂隊 Joy Division,在去年聯手舉辦一場盛大的 After party 後,兩位設計師這季再次默契地用作品隔空呼應。
一位以 David Lynch 的兩部代表作 —《Wild At Heart》(我心狂野)和《Blue Velvet》(藍絲絨)為靈感,在沒有 KPI 考核下以一份漂亮答卷回應「銷量毒藥」的質疑;另一位則再次運用鬼才 Stanley Kubrick 的經典電影,通過一場近乎舞台劇般、充滿朋克味兒的秀,以及每一件融合著他怪誕奇幻、複雜而反傳統精神的設計,展現著他帶有些許扭曲的英雄主義,對高橋盾而言,UNDERCOVER 不僅是衣服,更是向世界發聲的方式。
有目共睹的是,鬼才導演 Stanley Kubrick 已幾乎連續三季在 UNDERCOVER 中「客串」,將其在影史上不容忽視的美學體系,恰如其分地糅合其中。今天,HYPEBEAST 便來梳理一下,高橋盾對這位傳奇大導演究竟有多著迷。
與鬼才導演跨越時空的「對話」
關於如何將時裝以藝術的形式呈現,不喜循規蹈矩、擁有浪漫朋克心結的高橋盾,在運用電影、音樂等文化符號時,並非僅完成形式上的表達,而從秀場布置、印花、剪裁等細節,近乎偏執地豐滿其內涵。在剛剛落幕的 UNDERCOVER 秋冬男裝秀場上,高橋盾對於 Kubrick 電影的運用,似乎比此前所有系列都來得酣暢淋漓。
01《A Clockwork Orange》(發條橙)
UNDERCOVER | Fall Winter 2019/2020 by Jun Takahashi
早在 UNDERCOVER 先行的 SS 19 LOOKBOOK 中,高橋盾就為這次時裝秀埋下了伏筆 — 靈感來源於科幻電影史上第一部關於人類精神領域的懸疑片《發條橙》。改編自 Anthony Burgess 同名小說,由 Stanley Kubrick 執導,大量暴力、裸露、性暗示的內容直接把矛頭指向了病態的社會,也因此引起了廣泛的爭議。昏暗的燈光、馬戲團的巨大布幕、混沌繚繞的煙霧,營造出黑暗神秘的氛圍,模特宛如從小說中直接走出來的羅賓漢,衣服上的印花不斷出現《發條橙》中那個無惡不作、邪惡又迷人的暴徒(由 Malcolm McDowell 飾演的主角 Alex)。音樂與死亡、高雅與暴力,如同硬幣般詮釋著人性的正反面,這種暗示也出現在了 UNDERCOVER 時裝秀的邀請函上。
邀請函直接從 16 世紀著名古典主義畫家卡拉瓦喬的名作《Supper at Emmaus》上「剪下」,秀場裏來自 17 世紀早期的街頭服飾與《發條橙》的經典場景來回穿梭,暗示著離開畫架前的卡拉瓦喬,即扮演著現實裏 Alex 的角色。從來沒有一位畫家在作品裏如此直白地描繪混亂、暴力與殺戮,一切恐怖、失控、搖曳、尖叫、驚恐的場景就好似被定格。他的人生也一如他的作品,充滿著危險的氣息,生性易怒、幻想成為騎士的卡拉瓦喬即便僅有短短 39 年生命,卻極盡暴力、酗酒、豪賭之事,與幾百年後出現的人物 Alex 遙相呼應。
與同一天走秀的 Valentino 「撞」印花也並非偶然,一場相談甚歡的對話,讓 Pierpaolo Piccioli 忍不住力邀高橋盾合作。由於引用了美國恐怖科幻作家 Edgar Allen Poe 的相關內容,於是便有了本季 Poe 肖像和宇宙飛船相結合的印花。身著紅衣謝幕的佐羅,《發條橙》裏的 Alex、穿越時空的卡拉瓦喬…… 高橋盾用如同歌劇般荒誕誇張的表現手法,在秀中「講述」發生在 17 世紀、20 世紀下半頁的那些極端混亂、卻又奇幻幽默的故事,將他離經叛道卻又浪漫至極的審美體系一展無遺。
02《2001: A Space Odyssey》(2001:太空漫遊)
UNDERCOVER | Pitti Uomo 2018 F/W
將高橋盾對 Kubrick 的致敬之路回溯至 18 秋冬季度中,相信你可以馬上回憶起一個完整的太空之旅。《2001:太空漫遊》不光是影史的奇跡,也是整個荷里活太空電影中不可忽視的存在。從視覺效果到敘事架構,各式元素幾乎都具有開創性。在這部電影中,無論是場景設計、戲服挑選還是台詞安排,Stanley Kubrick 構築出一種獨特而強大藝術語言,作為 Kubrick 忠實影迷的高橋盾,在 UNDERCOVER 18FW 系列無論是摻入哪一項為靈感來源,結果都十分驚艷。
最令人深刻的設計,當然就是率先吸引「影迷」關注的幾個 Full-print 系列服飾,幾乎是還原了電影好幾個經典瞬間。作為高橋盾或 UNDERCOVER 品牌近 5-6 年來最具代表性的表達形式,Full-print 的優勢便是能夠醒目又巧妙、直接而具體地將人們引入主題,這無疑也是高橋盾在前兩年的「視覺搖滾時裝」之後、又一個令大眾能夠樂於接受並且為此買單的「一招鮮」。
此外,服裝上反覆出現的文字標語,同樣是高橋盾在 18FW 中高度致敬《2001:太空漫遊》的細節,這也是設計師的招牌玩法:「HUMAN ERROR」、「HAL 9000」、「WARNING」、「COMPUTER MALFUNCTION」、「CAUTION: CONTAINS EXPLOSIVE BOLTS」…… 當這些將電影中涉及到的主概念、視覺傳達細節甚至台詞,全部以極為醒目的標語呈現於服裝上時,這些時裝界最為低成本的記憶載體,帶著其儲存的 Kubrick 太空世界在秀場一同迸發。
03《The Shining》(閃靈)
Undercover | 2018 S/S R-T-W
繼續回溯,UNDERCOVER 對 Kubrick 的熱愛依舊有「跡」可循。在 2018 女裝高級成衣春夏系列中,高橋盾不光把巴黎洲際大酒店改造成了影片中的 Overlook Hotel,更讓 Wendy Carlos 與 Rachel Elkind 為《閃靈》創作的配樂直接在會場中回響。與 2004 年的「Languid」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本個季度中每個造型均以雙模特作為展示,只不過目的從「溶解前/後」演變成了關於「兩面性」的敘述。在這些囊括著 Cindy Sherman 式的暗黑華麗美學過後,高橋盾將整場秀的最後一套造型再度押回了 Kubrick 主題。他將《閃靈》中的雙胞胎再度重現,並以兩種不同的狀態營造出詭誕的氛圍,給觀眾帶來視覺與精神上的雙重震撼。
Kubrick 的美學世界
以三季的設計靈感,去致敬同一位導演,可見 Stanley Kubrick 對於高橋盾從審美至精神上的深遠影響。從痛戳政治小丑軟肋的《Dr. Strangelove》,奠定恐怖片經典畫面的《The Shining》、對科幻題材有著遠見卓識的《2001: A Space Odyssey》,以及滅絕人性的《Full Metal Jacket》和體現反抗強權的《Spartacus》,毫無疑問,Kubrick 這個極不安分的怪才,卻幾乎在整個影史樹立了豐碑林立的標桿。他的美學體系是如何影響後世無數的時裝設計師、電影導演、以及創意工作者,從以下 4 個關鍵線索便可見端倪。
01 Stanley Kubrick 的電影「色盤」
Stanley Kubrick 簽名式的電影語言有很多,單點透視中央構圖營造或緊張或驚悚的氛圍,隱喻極大信息量的陳設細節,而電影中反覆出現的那些鮮艷和諧的「色盤」,也給後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要概括 Kubrick 的常用色,就會是銀色、白色與黃色之間的不確定顏色。它不似 80、90 年代的色彩一般絢爛明亮,卻由於跟銀幕本身色彩更貼合,因此也更容易滿足人們在觀看時的視覺心理,營造出溫柔又夢幻,殘酷卻也不乏浪漫的視覺效果。早前我們曾經報道一部總結了 Kubrick 運用色彩的短片,從《2001:太空漫遊》、《發條橙》到《閃靈》、《大開眼界》,通過眾多讓人印象深刻的經典畫面,展現大師是如何通過顏色表達人物特性、引導觀眾情感。
02 天賦異秉的光影捕手
Kubrick 對於鏡頭的把控,從他作為一名攝影師的時候便開始了。他 17 歲便開始給美國雙周刊雜誌《Look Magazine》拍照,也是該雜誌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攝影師,五年內貢獻了超過 1,3000 張照片,主要為紀錄片風格,此時距離他的首部紀錄片《拳賽之日》誕生僅有五年。Kubrick 電影中那些誇張的打光、簽名式的大特寫、深焦鏡頭,都可以在他早期的攝影作品中尋得蹤跡。他並不挑剔器材,旁軸相機、柯達公司生產的 Super-XX 黑白底片,他遊刃有餘地賦予畫面強烈的情感沖擊,並且一直延續到了之後的電影畫面之中。Kubrick 的母親精心保留著當年兒子為雜誌拍攝的專題組照剪貼本,作品從社交名人到擦鞋童,有街頭聊天的人,也有自助洗衣店裏的顧客,他用鏡頭展現著紐約各個階層的社會風貌。
03 偏執的完美主義者
天才往往對於細節有著極度偏執的把控,而 Stanley Kubrick 的完美主義,是足以推動一個電影產業發展的存在。比如在拍攝《2001:太空漫遊》時,為了營造無重力效果,他不惜斥巨資請來 NASA 工程師,建造一座高 12 米、寬 2 米,重達幾十噸的離心太空艙模型,就連艙內廁所門上的使用守則,都由導演本人親自撰寫,直接推動了整個電影行業的模型布景技術邁上了一個新台階。不僅如此,他還幾乎修讀了一遍航天工程,因此這部電影即便出產於半個世紀前,卻依然是科學漏洞最少的科幻片,當 1969 年阿波羅登月宇航員緩緩步入太空軌道的時刻,也不禁驚嘆於眼前的畫面與在 Kubrick 電影裏看到的,簡直一模一樣。他還不僅懂得設計畫面,就連《閃靈》的音軌圖表他也全程嚴格把控。在拍攝《斯巴達克斯》一幕橫屍遍野的戲份時,他將扮演屍體的幾百名演員按序號排列,以此精確調整每個人在畫面中的位置。而在拍攝《Barry Lyndon》時,為了真實地重現古裝片的場景,他完全採用自然光拍攝,擁有深厚攝影基礎的他,還專門弄來一個用於美國航天衛星的 F0.7 鏡頭。
04 Kubrick 式美學的延續
Kubrick 所影響過的藝術家不在少數,英雄惜英雄的情懷在諸多著名導演的作品中隨處可見:Wes Anderson 將他視為偶像,強迫症式的中軸對稱構圖,變焦、移動鏡頭的使用,甚至是在電影中摻入「Futura」字體的習慣,幾乎都來自 Stanley Kubrick 的啟發。Kubrick 處女作《殺手之吻》中所運用到的多線索敘事、時空剪輯、大量閃回和突進的鏡頭,將超時空電影的藝術美學快進了近半個世紀,即便票房慘敗,觀眾一頭霧水,卻為 Quentin Tarantino 和 Guy Ritchie 等人開辟了全新的電影敘事方式。Stanley Kubrick 還是 Steven Spielberg 的精神導師,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他們曾經通過傳真機來探討關於人工智能的看法;Woody Allen 直接發出「在導演的萬神殿中,最高的兩個位子屬於 Orson Welles 和 Stanley Kubrick。」的敬仰感嘆。George Lucas 直接用《星球大戰》系列電影,向 Kubrick 最具影響力的科幻經典《2001:太空漫遊》致敬,《血色將至》導演 Paul Thomas Anderson 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說服 Tom Cruise 帶他進入《大開眼戒》的片場親身觀摩。Stanley Kubrick 曾經如此總結過自己對於拍電影的熱愛:「大熒幕是一種很神奇的媒介,它能夠傳達其他藝術形式所無法傳達的情感,直擊人們的心靈,它擁有著超凡的力量。」
而將 Kubrick 的美學與精神融會貫通的高橋盾,在延續 90 年代令人目眩的精彩時裝秀之後,依然憑借著反叛自我的態度,用他所構築的時裝世界,向全世界發出專屬於 UNDERCOVER 的世界觀:
「WE MAKE NOISE NOT CLOT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