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波品牌聯名人選?盤點 9 位打破虛幻與現實界限的藝術家
除 3D 偽 2D 藝術家 Joshua Vides 外,仍有哪些是品牌期望合作的藝術家?

虛幻與現實的交織,過去與未來的交錯、次元世界之間的差異,給街頭藝術賦予了與時代的密切相連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它既保留了現實世界的風采,又不至於被過去未來、虛虛實實的臆想全然掩蓋。自上篇講述結構球鞋的藝術家,此篇便是緊靠如今被現象級、符號化的「虛擬現實」主題,虛擬與現實的交互一度僅限於模擬、演示等工具應用,近年來卻大肆進軍藝術領域,成為電影導演、動畫師、藝術家們新的創作主題,甚至作為如 Lil Miquela 般的獨立個體存在。虛擬與現實的交互不再被工程師和程序員專享,還吸引了一批各個領域的藝術家,即便是沒有一絲一毫當代藝術作品的痕跡,卻足夠觀察豐富的生活現象,足矣,有時候,生活和藝術其實是一回事。
藝術形式的不斷突破
隨著技術的革新,街頭藝術的表達方式被不斷突破,紙張作畫、壁畫、雕塑、建築,動畫,到如今 VR 作為新媒體藝術的其中一環,已開拓出全新的棲息地。
任何一種新媒介的發明都撼動著人們感覺器官的平衡,任一種感覺的延伸都將改變對世界的感知方式,將人類從「空間」和「時間」的維度解放。它涵蓋裝置藝術、行為藝術、電腦繪圖藝術、虛擬藝術、3D 打印、AI、VR、AR 等等方向,它們具有新鮮感、獨特性、視覺沖擊力,不但觸及到了每個人生活中的每一部分,給予了觀眾更多的「凝視」、「在場」和「同理心」,藝術家與觀看者之間不再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個體」,而能夠參與其中,甚至成為整個作品創作中的一個環節。
街頭藝術媒介的不斷更新
很多人對此的理解可能僅僅是「街頭藝術使用了更新的表現媒介」,但實際上,這也意味著人們靈感與創造力的井噴,已從表達內容滲透到了表現形式層面,無論是藝術家、觀眾、開發者還是使用者,虛擬街頭藝術範疇從觀賞至創作,都催生出了新的技術載體。作為世界頂級技術大牛,Google 便曾推出了藝術和文化應用 Google Arts&Culture,其中有 iOS 和 Android 兩個版本。在這個程序的助力下,觀眾可以足不出戶,到倫敦、巴黎、羅馬、紐約的街頭藝術場景來一場虛擬旅遊,回溯到 2500 年前古希臘的宙斯神廟,遊覽極具視覺沖擊力的街頭塗鴉作品,觀賞就算身處國外亦不一定遊覽得到的街頭藝術風貌。
打造虛擬藝術空間
上年初,為慶祝品牌 M&M’s 成立 75 周年,創意工作室 Visionaire 特別聯手街頭藝術家 KAWS,共同打造了一個 360 度全方位的虛擬藝術空間,用戶帶上 VR 設備,便可以欣賞到包括 Companion 在內的 KAWS 經典創作動態影像。除此之外,KAWS 還親自帶領大家揭秘、參觀自己位於紐約的「創意實驗室」。
虛擬塗鴉規避法律道德風險
早前網絡上便有推出過一款虛擬街頭藝術創作應用 —《Kingspray Graffiti Simulator》,它專為塗鴉創作者所設計,引得無數街頭藝術愛好者親身試驗測評,上面的塗鴉作品都是 Beta 測試者在虛擬現實環境下所繪制。
玩家選擇場景以及站立的位置後便可開始作畫,還可選擇不同的創作場景、天氣、日夜時段,若在夜晚創作,還將給予手電筒的設定,盡可能讓玩家感受到最逼真的塗鴉體驗。
在現實世界裏「混淆視聽」的 9 位視覺藝術家
模糊大小界限
Luca Santeramo 意大利 | 米蘭
球鞋,向來在街頭文化的生存體系中占據著重要一席,也是無數街頭愛好者的「入門秘籍」。來自米蘭的 20 歲少年 Luca 便是其中之一。雖並非什麽藝術大家,甚至不是科班出身,藝術背景也僅僅是在高中時拜訪平面設計學校,但他卻以給球鞋加一層如放大鏡般的「濾鏡效果」吸引了潮流玩家的注目。現任職於意大利潮流媒體行業的 Luca 也算是街頭文化的「圈中人」,球鞋和汽車便成為他日常工作最常接觸的對象,看慣了 IG 上千篇一律曬鞋照,年紀輕輕的他與團隊決定幹點不一樣的:把球鞋放大到如汽車大小的誇張 Size,率先玩一波新鮮的 Sneaker meme。作品的誕生也頗有生活感,以 Luca 最喜歡的 Supreme spectrum plus 為例, 其實是當天米蘭街頭極其炎熱,Luca 與平面設計師 @aria.fritta 走在路上抱怨:「天氣這麽熱,球鞋都要著火啦。」就是這麽一句,二人便突發奇想創造出了這幅 meme 作品。
JR 法國 | 巴黎
JR 這個如神秘代號一般的名字你也許不太熟悉,但他其實是一位社群粉絲高達一百餘萬人的明星藝術家,圈中好友遍布藝術、攝影、電影、音樂、時裝、潮流,細數可列出一長串重量級名單。Pharrell Williams、奧斯卡配樂大師 Hans Zimmer、好萊塢金牌導演 Steven Spielberg、George Lucas、新浪潮之母 Agnès Varda、艾未未、村上隆、KAWS…….一切始於 17 歲那年,JR 在地鐵站撿到一台遊客丟失的相機,由此開始街頭藝術生涯:將人臉的誇張表情、五官特寫、肖像的黑白照片以巨幅形式張貼在建築物、道路以及大型交通工具上,營造出震撼人心的效果。他的作品不乏種族、社會、人道主義的議題,曾獲頒美國 TED 大獎,近年來備受各大藝術拍賣行的青睞,前段時間剛舉行完 Supreme 拍賣的法國拍賣行 Artcurial 副總裁 Fabien Naudan 便認為其作品在未來的市場預期大好。
跨足樂壇、影壇的 JR 在去年曾與巴西街頭藝術雙人組 Os Gemeos 和 Pharrell Williams 共同推出了限量 300 組的「BOOMBOX」。這兩年還會在奧斯卡派對上為來賓拍攝一組組紙而出的大片,不乏 Cardi B、卡戴珊、小醜女 Margot Robbie、Timothee Chalamet 的友情出演,並交由芭莎出版。
田中達也 日本 | 熊本
既然有放大,就有縮小。田中達也的「微型現場」,就以微型人的立場帶給觀眾腦洞大開的想象以及不斷刷新人們看世界的慣常角度,帶跟人們無限新鮮有趣的想法。比如星戰黑武士的武器變成一根探熱針、Champion LOGO 化身為蔚藍海洋的一葉扁舟、街頭霸王的隆徒手劈薯片、超人迪加發射意大利面式光波…… 而這項精細由趣致的愛好,田中達也已經堅持了 7 年多,自 2011 年 4 月開始,他便如日歷一般每天在社交媒體賬號上更新自己的作品,由最初的 50 個玩偶開始創作,至今已累計超過 1 萬余個微型人偶、超過 2500 幅微型玩偶融入日常物品構建場景的作品。如此創意不但吸引了諸如 Toyota、ANA 等商業品牌前來合作,2017年 NHK 電視劇「雛鳥」片頭動畫、Eason 專輯《C’mon in~》封面設計亦由田中親手打造。
Phillip Nuveen 美國 | 紐約
除開田中達也,西半球的一位微縮模型藝術家也藉由自己的作品,力證「小人國世界」不只是停留在小說世界和動漫中。紐約設計師 Phillip Nuveen 便在布魯克林 Bushwick 區開了一家售賣各式奢侈品、設計師家具的精品店,店內亦由各色潮流、時裝刊物可供翻閱,還舉辦了一場關於 Pop Art 的現代藝術展覽,展出 Jeff Koons、Andy Warhol 的經典作品微縮版本……只不過,都不對公眾開放,全因其大小僅有兩英尺長、兩英尺高。由於童年時期迷戀樂高積木,後來又專攻視覺傳達、平面設計學科,自然為創造微縮模型打下基礎,如今 Nuveen 幾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這項自由自在的事業中,每件作品經由 3D 印表機協助並親手完成。其中不乏有 Hermes、Louis Vuitton、Fendi 等奢侈品牌。「這些代表著標簽、消費文化的高級奢侈品牌真正塑造了流行文化,而我以微縮模型的形式來重現他們。」Nuveen 如此透露自己的初衷。亦有 Eames 夫婦、CarlHansen & Søn 等設計大師傳世之作,更有 Jeff Koons 氣球狗、Andy Warhol 夢露絲網版畫、Marc Jacob 與 Stephen Sprouse 的合作款 LV 塗鴉字樣皮箱、Goyard 的 Vintage 皮箱…… 雖然別致可愛,但也叫人隱約察覺到一絲對消費主義文化的反思意味。
脫離身處時代
Horihiro Mitomo 日本 | 秋田縣
稱旅居大阪的 Horihiro Mitomo 為紋身藝術家亦不為過,只因其作品早已超越日本、西方世界黑幫的標志、哥特字體、考究細致的幾何圖形等,而是結合了日本視若國寶的傳統文化——浮世繪,並加入諸如球鞋潮服等潮流文化有關的元素,將浮世繪名家之作融入次世代的生活百態。日本浮世繪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對西方藝術亦有著深刻的影響,吸引了梵高在內的不少西方印象派畫家。時下火熱的潮流單品在傳統武士、神佛、錦鯉、海浪等經典浮世繪元素的映襯下,宛如走錯了時代,講述浮世繪背後的歷史厚重感的同時,竟也有了無傷風雅的幽默感。Horihiro Mitomo 帶領下的紋身店 Three Tides Tattoo 近年來也是合作邀約不斷,不但在香港藝術畫廊 JPS Gallery 策展,更與日本潮流單位 Secret Base、atmos,以及 DC Shoes、Vans、PUMA 等品牌聯名不斷,披著現代潮流文化的外衣宣傳浮世繪文化內核,更容易令大眾產生共鳴。
Cecilia Azcarate 美國 | 紐約
平川洋的現代潮流浮世繪讓人眼前一亮,而紐約數字藝術家 Cecilia Azcarate 也玩了一把讓人忍俊不禁的好戲:將名人、說唱歌手拉進了中世紀的油畫中。而這則題為 B4XVI 的比對熱帖在 Tumblr 上也曾經火了一把。其展示了 Wiz Khalifa、2 Chainz、A$AP Rocky、Kanye West 等名人的有關造型、穿著以及首飾與古典藝術作品進行的有趣對照。
據 Cecilia Azcarate 所說,她的靈感源於某次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看到關於皮革、鏈條、黃金等藝術家作品。「他們是權力的代表,是在宗教、政治、經濟上有影響力的人,是知識分子,神,聖人 …… 而今天,我們稱他們為名人。」Cecelia 如是說。其實,這並非 Cecilia 第一次嘗試在古典油畫和當代流行文化中找到共同點,她曾公布了另一項滑稽的發現 – kea b4-XVI,文藝覆興時期名畫裏出現過的 「IKEA 家具和家居飾品」。比如宜家同款紅色靠墊曾出現在荷蘭畫家 Hans Memling 的《天使報喜》裏;Trogen 儲物箱跟《死亡和守財奴》裏主人公翻找的那一只神似……在她之前,似乎也沒有人留意過諸如此類無聊的聯系。
超越次元外的平行世界
Joshua Vides 美國 | 洛杉磯
異次元世界一直是虛擬話題的重中之重,而 Joshua Vides 則是以潮流的眼光向街頭文化愛好者們打開了一扇二次元的大門。空間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黑色粗線條組成,包括桌子、椅子、門、窗戶、垃圾桶、櫃子和掛畫等等,讓人仿彿置身於漫畫世界之中,眾所周知,街頭潮流與動漫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19 歲便推出自己的服裝線 DOnUt,而後創立 CLSC 大賺一筆,之後不溫不火了幾年,卻又通過一雙手繪的 Air Jordan 1 才完成「藝術家」的認證,Joshua 對此感到無奈。不過觀眾對於這種打破次元壁的創作方式十分買賬,在通過 Air Jordan 1、Air Force 1、Vans Old Skool 等鞋款虜獲大批粉絲。
其中包括村上隆、LeBron James 等名人後,他又開始將眼光投向汽車、籃球、流動廁所、消防栓等日常生活裏隨處可見的物品和場所,而不僅僅停留在鞋款上。
Peter Kogler 奧地利 | 茵斯布魯克
與 Vides 將三元空間降級為二元空間的手法不同,奧地利藝術家 Peter Kogler 創作生涯的 30 多年,一直致力於挑戰空間的變化曲線,運用鏡面、光、線條彎曲交錯的視覺將空間無限地扭曲、延伸、顛倒、重組。置身於 Kogler 的作品中,會仿佛走進一個會流動、跳躍的奇幻隧道,尤其在線條的視覺引導下,似乎有種越看越眩暈卻又忍不住盯著看的奇妙吸引力。他以平面轉換立體的建築特性和變化多樣的曲線,改變人們對於深度的視覺理解,打破眼見為實的觀念,啟發人們對於空間的更深層次思考。據說在他作品參觀的人,通常都會產生被眼睛控制了大腦,走路歪七扭八更甚者暈眩到挪不動腳步的「副作用」。
Anish Kapoor 英國 | 倫敦
科學家曾對宇宙空間作出如此推測:空間塌陷會與時間線發生交錯,時空就會崩塌,產生另一個次元宇宙,而這種崩塌通常與黑洞有關。黑洞是各次元的連同點,類似於科幻電影裏的蟲穴。而現實生活裏,印度裔英國雕塑大師 Anish Kapoor 就創造出一個猶如黑洞的裝置藝術品——《墜入地獄》。這個黑洞實則僅深 2.5 米,由於內部采用 Kapoor 買斷的 Vantablack 顏料,能夠吸收 99.96% 的光,會產生一種深不見底的視覺感。作品本來在波爾圖塞拉維斯當代美術館展出,有趣的是,兩周前,一位前來觀戰的 60 歲老漢卻不小心「墜入地獄」,雖然老漢已無大礙,但卻著實引起了大家對 Kapoor 作品的極大關注。他曾在紐約布魯克林大橋公園中央展出一個永無休止旋轉著的漩渦,亦曾以反光龐大凹形鏡面懸掛半空將地上景物反射到雲層之上,充分體現其對形狀、曲線以及金屬、大理石等材質的高度理解,著重於探索事物的二元性,如虛無與存在、天堂與人間、可見與不可視之物的理念。
塗鴉一直被視為街頭藝術中最為主流的表達方式,大多數新銳藝術家也許在已成體系的藝術形式裏很難再產出眼前一亮的創作,新的形式卻是充滿想象和內在沖突的。
如若有一天人們看膩了塗鴉,那麽無論是上一章講述的解構球鞋藝術家,亦或是將球鞋帶至虛幻與現實邊緣的創作,那些散發著奇思妙想、特立獨行的街頭藝術做派,都是令人欣喜的:我們終於有更多東西可以看了!
至於藝術性、敘述性、藝術的高低,先暫且放一邊,既然虛實亦界限難分,其余又何必過於嚴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