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WS 的作品憑什麽賣 $800 萬?討論街頭藝術的投資可能性
原來欣賞藝術與投資也不過一線之差?
對於一大票街頭文化擁躉來說,奈良美智、村上隆、KAWS、Invader、Keith Haring 等藝術家的作品,絕對是夢寐以求的收藏清單…… 街頭藝術不但將束之高閣的主流藝術拉向普羅大眾,並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一股收藏熱潮,其本身也逐漸擺脫其主流、反建制的出身,身價暴漲。
說到這裏,怎能不提近年潮流界無人不識的 KAWS,其作品不但擁有極高的升值空間,就連各種潮流衍生品也一直有價有市,賣出超過 600 萬件的 UNIQLO UT 以及 KAWS × AJ4 就是很好的例子。今年五月份 Philips 的拍賣中,KAWS 的柚木雕塑《末日》更是引來 3 位電話競標,最終以 $562 萬天價成交,比估價足足高出兩百多萬港幣,令人咋舌。今天,HYPEBEAST 便邀請來幾位在當代藝術界、世界頂級藝術拍賣行浸潤多年的專家,與大家一同探討街頭藝術、潮流藏品背後的驚人回報,以及未來市場預期。
從亞文化到大生意
昔日一直被詬病「難登大雅之堂」的街頭藝術,逐漸組成了一個活力十足的利基市場,其中「街頭」和「波普」作品表現突出,價格強勢攀高,甚至被陳列在頂級畫廊,標價數百萬美元待價而沽。潮味十足、視覺沖擊感強烈,符合時下流行文化等因素成為新一代買家一擲千金的理由。
一大批崛起於街頭的「反叛分子」成為收藏家、博物館們競相追逐的對象,不斷沖破上流社會與街頭巷末的文化藩籬:先有 Jean-Michel Basquiat 憑借一副 1982 年創作的頭骨狀塗鴉作品在紐約蘇富比拍出 $1.105 億美元天價;再有 Banksy 的一系列反戰、反種族歧視、同性戀平權的塗鴉作品,增資幅度超過 266,584%;被都柏林市政府、警察、建築業主恨得牙癢癢的 Conor Harrington 每幅畫估價均超過 $6 萬英鎊,近年 KAWS 和 JR 的成長速度也飛快…… 前者在今年以 $620 萬美元的作品位列全球藝術家拍賣收入排行榜第 35 名,後者剛在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威尼斯雙年展、阿姆斯特丹攝影博物館等頂級場所展出,勢頭正勁……
據 Artprice 公布的《2017 當代藝術市場報告》中,全球最受歡迎的 10 位藝術家中,街頭藝術便占據了 4 席: Keith Haring、Shepard Fairey、Banksy 和 KAWS。街頭藝術在引起收藏家狂熱追捧的同時,也逐漸成為當今藝術品市場最具活力的板塊之一。
近幾年當代藝術更衍生出潮流玩具、設計家居、電影海報等潮物,以豐富的品類和共鳴感十足的特質逐漸成為拍賣場上不可忽視的一支勁旅,市場上叫價亦十分驚人:例如 1933 年上映的《金剛》法國版海報,存世不足 20 張,估價竟達 £20,000 – £30,000 之高。前不久法國拍賣行 Artcurial 舉辦的一場以 Supreme 為主題的展覽拍出了近百萬美元總價,副總裁暨策劃人 Fabien Naudan 先生率領團隊先後遊走於紐約、LA、倫敦,到東京、瑞士、意大利等地,歷時一年半完成,其中那款 Louis Vuitton x Supreme Malle Courrier 90 Trunk,被拍出約 66 萬人民幣的天價,可謂是史上最一鳴驚人的行李箱。
「80% 的拍賣品來自 Supreme,也有與 Supreme 合作過的藝術家作品,還有攝影、聯乘等等,我想通過那些最裏程碑式的拍品,來串聯出一場完整的 Supreme 探索旅程。」
— Fabien Naudan
收購此批藏品的過程也並不容易,「最費周章的其實是說服原來的擁有者,用拍賣行的規矩,從他們手中收購物件……有一次,一個賣家周二答應了我的條件,周三就賣掉了他的東西。」不過,這種拍賣形式也不是什麽新鮮事,早在之前,日本街頭潮流教父 NIGO 便數度攜手蘇富比以及其御用策劃人、蘇富比亞洲當代藝術部主管寺瀬由紀呈現其數百件私藏拍賣。「NIGO® Only Lives Twice」悉數展出 NIGO 珍藏紀念品、鐘表、設計家具等 108 件拍品,而「Return of the NIGO®」則以星球大戰收藏為主題,二者均創造了驚人的宣傳效應及成交總價,NIGO 也親自分享了其收藏背後的故事,不但改寫著藝術品拍賣的形式,也模糊了物品與藝術之間的界限。
「這場拍賣主要受到了 NIGO 和 Star Wars 粉絲的支持。競拍者對 NIGO 本人私藏的熱愛和執著助力價格的不斷攀升,在公眾間取得了很成功的宣傳,我在紐約的出租車上還看到了電視台對這次拍賣的報道。」
— 寺瀬由紀
今天,購入潮流玩具、街頭藝術品漸漸成潮流買家的一項潛在投資手段,盡管社會各界對於它們的迅猛發展質疑聲不斷,即便價格與近乎絕跡的大師遺作仍無法相提並論,但也在時代的變遷裏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在一直被邊緣化的過程中成長起來。
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傳播
自 Andy Warhol 開始,到如今村上隆、KAWS 等藝術家,幾乎都在創作期內名利滾滾,跟梵高、塞尚、莫奈生前作品無人問津的境遇大不相同,近年來互聯網的爆炸式發展及社交媒體的興起算是最大功臣,名人藝術家通過社交媒體引爆熱點話題,進一步提升名氣,順便建立廣泛的受眾群促進一下業績,一舉幾得。
「這些對科技和時尚有著強烈興趣的年輕收藏家在社交網絡上的參與度很高,這也是為什麽拍賣行要采取新的推廣方式來吸引他們。」
— 寺瀬由紀
收藏者群體的影響力亦不容小覷,比如 Virgil Abloh 與村上隆,Kim Jones 與 KAWS,Raf Simons 與 Sterling Ruby 等為首的捆綁宣傳,還是以《星球大戰》導演喬治盧卡斯、斯蒂文斯皮爾伯格、Brad Pitt、Leonardo DiCaprio 等荷里活名人收藏家們的青睞……
社交媒體和互聯網幫助有才華的藝術家找到更方便快速的盈利方式,不再局限於圈子內的口耳相傳,但同時間也引發了行家的擔憂:
「現在年輕一代擁有無比豐富的信息來源,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他們收藏一件藏品可能不是因為發自內心地感動,而是因為在社交網絡上無數次「刷」到了它。」
— Fabien Naudan
青年買、賣家崛起的試金石
由於二級市場的浪潮到來,也催生了不少年輕的藝術品掮客,加之印刷複製品行業日漸成熟,藝術品的估價也在質量、出處、稀有度和完好程度等理性的基礎上注入了更多來自買家個人的感性考量,比如 NIGO 本人在年輕世代中的潮流影響力便是價格飆升的加成之一。
「歸根結底,拍賣的價格都是出於收藏家對拍品的喜愛下拍出的。其實如果這些 Star Wars 的藏品不是 NIGO 提供,它們有可能不會拍出如此高的價格。」
— 寺瀬由紀
隨著近年千禧一代的迅速崛起,街頭、流行藝術市場也隨之變得寬廣起來,他們大多擁有良好教育背景,對藝術的理解通常跨越文化界限,更關注與群體成長年代的共鳴,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對潮流文化的掌控力,讓他們不再盲從於市場,更善於獨立思考。
「雖然資深收藏家們的主要藏品還是那些價格高昂的藝術品,年輕藝術家作品的消費人群卻有了更多年輕收藏者,我們非常重視年輕一代,因為他們是收藏界的未來。」
— Jonathan Crockett
沖擊主流畫廊、藏家的傳統觀念
隨著行業和市場的逐漸成熟,潮流藝術品的生意愈加興旺,但即便是街頭語境已高度市場化,它們與傳統藝術的分別依然清晰可辨。
相對於傳統藝術家,街頭、流行藝術家對自身的公眾形象以及作品銷售渠道更有話語權,比如 KAWS 便通過玩具、T-shirt 等各種自帶潮流屬性的載體滲入世界的每個角落,把自己的藝術向社會各個階層推廣,對畫廊、拍賣行的依賴要相對少得多。
不過,對於那些首屈一指的拍賣行來說,街頭藝術品的興起並非意味著消費者「背叛」了過去的領域,而是擁有了更寬闊的選項,意味著新的機遇。
「我並不覺得它們會擠壓收藏家對別的藏品的追求。相反,我相信這是年輕收藏家進入拍賣行的一個機遇,他們會發現我們不只向億萬富翁提供最頂尖的藝術品。」曾一手策劃 NIGO 多場拍賣的金牌策劃人寺瀬由紀解釋道。
幾乎從誕生的第一天起,人們就這類藝術表達方式的質疑便不絕於耳。對一般人來說,藝術太「貴」,而街頭藝術、流行文化既表現藝術家的審美,又能貼合大眾的日常生活,反映著潮流趨勢,更新換代的速度更快,數量更多,輻射面更廣,但正如前文提起,Supreme 作為消費品是否能夠代表藝術登堂入室?一件 T 恤是否值得近 10 萬人民幣?它們的價值又該如何衡量?
講好一個故事
無論是潮流抑或是主流,藝術品最核心的價值在於敘事性,即它傳遞的故事,觀者能從中得到什麽啟發。這不僅關乎作品本身展示的故事,還包括藝術家經歷,它最好是能夠引發時代的共鳴,記錄者經濟、政治、文化、娛樂的變遷,是藝術亦是社會符號。在此理解下,Supreme 作為敘述美國過去著 30 年間變化的載體而作為藝術品進入傳統拍賣行,也就不難理解了。
「現在,藝術不再僅限於畫作這些傳統認知上的領域,它可以是一件衣服、一塊畫板、珠寶、紅酒……創意的誕生、創造的過程與最終的成品同樣重要,其背後的理念,是被稱為藝術的部分。」
— Fabien Naudan
藝術家本身被視為一個品牌
當人們想要有品質保證,便會尋找品牌,藝術品收藏也屬異曲同工。買家都希望自己的收藏能永垂不朽,因此大師的名作,藝術家的簽名式元素、作品對時代、歷史意義,成為藝術品商業價值的重要考量。比如美國波普大師 Andy Warhol 的濃湯寶罐頭和夢露,Barbara Kruger 的紅底白字反消費主義、女權主義宣言,法國街頭藝術家 Invader 受電子遊戲啟發的低像素式塗鴉作品;法國藝術家 JR 以在建築物、大型交通工具上粘貼放大的臉龐、五官特寫等攝影作品而獲得世界的關注;荒木經惟的作品甚至改變了一個國家關於「裸露」的法律……
潮流圈一直有一個關於 Supreme 的段子:只要我把這幾個字母到處印,所有產品的售價後面都可以加三個零。當年馬塞爾·杜尚的小便池雕塑《泉》被視為達達藝術的先鋒,在 MoMA 中展出,誰都沒想到在完成之初它只落了個 「粗俗下流」的名聲。同理,一件 Supreme 的 T-Shirt 是否值 1 萬美金,是否能與 Babara Kruger 的原作相提並論,Fabien Naudan 給出了他的答案:「過去我從不認為一件T恤可以和一幅畫作相提並論,但只有時間能證明一切。要始終小心自己的說辭,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將來會有什麽改變發生。」
「有很多我們視為至寶的畫作在過去是被禁止展出的,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它們不是藝術,甚至玷汙了藝術。同樣地,有些曾在博物館中被展出的作品,現在一文不值,我們都懶得瞥它一眼。」Fabien 補充道。
除此之外,市場的供求變化也是影響價格的重要原因。喜愛潮流多年的 Frankie Zhang 近年也會利用潮流藝術品、玩具的轉售溢價小賺一筆,去年,Frankie 正準備通過轉手 KAWS 於上海的展覽「KAWS:始於終點」的首發款紅色 KAWS COMPANION 周邊繼續獲利時,卻發現因供貨量較大,手上的公仔並不如想象中的價格高企,唯有原價甚至低價脫手。
街頭藝術成為品牌合作的安全牌?
除開 Dior x Kaws 別注款玩偶在 Stock X 上拍賣至近 3 千萬天價,其實早在 1983 年,西太後 Vivienne Westwood 便將塗鴉藝術家 Keith Haring 的符號語言運用到自己的「女巫」系列中;Prada 在 2008 年的春夏系列中采用了塗鴉主題,Valentino 則是在 2006 年秋冬系列中運用了 Jean Michel Basquiat 的塗鴉作品,Jeff Koons 的作品被「嫁接」到 Louis Vuitton 的包上……
自從闖入主流文化之後,街頭文化便不再是遊走在法律之外的私有之物,在合法化並被包裝成消費工藝品。「如今,人們更願意也更擅長去跨越界限。在過去,所有的事物都顯得相對獨立,買藝術品、買手表的人是不同的群體,但現在不一樣了,人們有資本去嘗遍藝術的所有滋味。」Fabien Naudan 如此說。
玩具公仔正成為藝術另一出口
千禧年後,全球不少殿堂級的藝術家、設計師、塗鴉大師紛紛涉足藝術玩具市場,包括美國 Gary Baseman、Futura、MCA、DALEK,日本的村上隆、奈良美智、TOUM,英國的 James Jarvis,香港的 Michael Lau、鐵人兄弟……
「15 年的工作經歷告訴我,當代文化、街頭藝術品市場的後勁十足,而且我們最近還發現了玩具投資的回潮。」
— Isaure de Viel Castel
其價值的非常可觀,2007年,奈良美智根據他早期的一幅插畫作品,推出名為「Sleepless night sleeping」的限量玩具公仔,半年後在巴黎蘇富比以近 2 萬美元成交;村上隆推出的美少女 Miss Ko2 玩偶原型,在紐約佳士得拍賣行以 56.75 萬美元售出,小小玩具價格堪比大型雕塑作品。
家境殷實的杭州收藏家 Leiyu 是接觸潮流玩具多年,受 NIGO 的影響,他不惜耗時耗力從不同渠道收集各種街頭藝術家作品、潮流玩具,一些甚至是限量發行的稀缺品,別看架子上的手辦體積不大,價值卻不菲,對購買、運輸、打理的要求不亞於市場上的主流藝術臻品。
對待商業化喜憂參半
即使僅從商業角度來看,無論是高級時裝品牌抑或是潮流單位與藝術的跨界固然有非常多成功的案例,街頭藝術的發展也非高枕無憂。現代消費著總是不斷尋找下一個熱點,直至它因過度消費而過氣,街頭藝術可能成為它貪婪胃口下的一頓飽餐。而從藝術的角度出發,當代藝術原本是反抗資本主義的,而當代藝術在商業化的過程中是否能夠自身的理性價值:保持對資本的批判、對社會的批判,我們仍未可知。
藝術收藏並不是一個突然開始的興趣愛好,而是始於一個人希望欣賞更多美好事物的時刻。而街頭藝術、流行文化總能以獨特的藝術視角來創造精彩,給人帶來驚喜和樂趣。正如 Banksy 所說:「人們看油畫的時候會讚嘆於繪畫技巧所傳達出來的含義,人們看塗鴉的時候會讚嘆於排水管所增加的含義。」街頭藝術如此,當代藝術如此,藝術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