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擅自決定他們的終點!」-香港全職運動員李俊賢的長跑細說
青年冠軍、傷患交織、肯雅特訓、創辦 Runaholic 跑團、獲 Nike 選中登上西隧 Billboard,曾是香港半馬拉松青年組冠軍的他,細說長跑起跌


《陸王》第 5 集,當役所廣司與山崎賢人兩父子討論「飯山產業」前社長的破產經歷時,役所廣司以「不要擅自決定他們的終點!他們都正在跑步中,只要在跑,就不算失敗。我不認為拚盡全力的人,會在所有的勝負中都敗北。」告誡兒子,不要太快替別人(及自己)的人生下定論。這句對白,是訪問李俊賢 Ivan 的動機。
中學時期獲田徑教練賞識的 Ivan,接受正規長跑訓練 4 年,經已 2 次登上香港馬拉松頒獎台,2013 年更是半馬拉松青年組冠軍,並入選香港半馬拉松青年代表。這時期的 Ivan 如日方中,是香港最值得期待的長跑手之一。但緊接而來的傷患,完全打亂他的成長節奏,遠赴肯雅集訓亦沒有帶來預期進步,體路網誌的最後一次更新停在 2015 年,結局,好像有點呼之欲出。
不過,Ivan 沒有讓別人決定他的終點。的確,Ivan 這幾年失落過懷疑過想放棄過,但今日仍然在跑,本年他再次參加香港馬拉松的半馬拉松賽,但終點不止於維園。
跑步多久?
8 年。
開始訓練 3 至 4 年,成續已達香港青年組別頂尖水平,你覺得最大原因是甚麼?
那時練得很刻苦,亦因此埋下傷患的伏線。
往後的狀態如何?
不太穩定,即使首次到肯雅集訓,也沒有按預期進步。
在肯雅見識過「世界」,對「香港頂尖水平」有新體會嗎?
一同集訓的肯雅女生們,只需 31 分左右就能跑完 10k(香港男子 10 公里紀錄為 31 分 17 秒),相對自己連參加世界比賽的亞洲資格都未達到,「香港最快」在那裡沒有意義。在肯雅集訓最大的體會,是當地人有多「認真」跑步;在香港,專業跑手在比賽前一周收操,只會輕度慢跑,肯雅集訓的跑手依然會進行坡度衝刺或 Tempo Run,合理範圍內催谷狀態;就算受傷,他們不會沮喪,立即加強 Balance 與 Core Training,絕不鬆懈。雖然首次去肯雅集訓後,成績沒有顯著進步,但我會提醒自己,凡事要更加堅持。

腕上的肯雅國旗與奧運 5 環手飾,記載著 Ivan 在肯雅 Iten 這個長跑聖地集訓的點滴與期望。
怎樣為之堅持?
以往比賽覺得 PB(創個人時間紀錄)無望,就會立即放棄比賽(專業運動員慣常做法,減低受傷風險)。但發現自己有多喜歡跑步後,現在無論如何都會跑到終點。
你是怎樣「發現」自己熱愛跑步呢?
傷患加上成績停滯不前一段時間,開始想過退役,但就在這個時刻,才感受到自己有多熱愛跑步。幸好得到家人、教練等人支持,令我堅持下去。去年我爸爸離開了,對我衝擊很深,他一直很喜歡我跑步。之後我決定給自己 2、3 年時間,以全職長跑運動員的身份,完全投入訓練,看看可以到達甚麼水平。
所以你對成績仍有追求?
作為全職運動員,我當然會在乎時間。雖然個人 PB 與香港公開組得獎時間的 1:10 (本屆半馬拉松首名選手以 1:09:58 衝線)範圍仍有一段距離,但年前再度肯雅集訓回來,時間一直有進步,甚至在練習時突破 PB,教練說我實力「升了一格」。我有信心在本屆香港馬拉松賽事中突破 PB。我希望先提昇個人實力,一步一步挑戰香港最高水平。
為何再次到肯雅集訓?
從肯雅回到香港後,我與一同集訓的當地跑手依然保持聯繫,他們沒有以快慢衡量彼此關係,一直邀請我再次造訪,這份熱情打動了我,即使旅費不菲,我還是決定再次去集訓。這次集訓,我有一個突破;集訓營創辦人之一 Jake 以 1 小時完成半馬的步速領跑 40 公里,其他跑手跟不上時,就坐上隨行車上休息,休息完繼續跟。由於高原空氣稀薄,在 Iten 跑這個速度要比香港難,而我最後比以往「跟得更多」,按 10k/8k/10k 斷續地跑,Jake 也始料不及。
去年與現役最強之一的馬拉松跑手 Eliud Kipchoge 見面時,略略理解到肯雅跑手的秘訣,就是出家般的紀律。
集訓期間我亦有幸在當地餐廳遇到 Eliud Kipchoge,他相當平易近人,我亦知道他的生活相當樸素,飲食很簡單,可說是跑手最理想的訓練模式。不過在生活在香港,實在很難做到那個地步,或許這就是彼此水平差別。
對比初出道,今日的跑步心態有甚麼變化?
初初訓練時,我通常一個人跑,感覺較孤獨。現在我除了有教班的學生外,還有自己組織的跑團 Runaholic,每次比賽心態有所不同,感覺再不是自己一個跑,會抱著對得起隊友教練的心態,不放棄。
Backstage
訪問期間,Ivan 忽然問道「請問為甚麼會訪問我呢?」面上閃過疑惑與憂慮,殺小弟個措手不及。這個提問,充份反映 Ivan 坦誠率直謙厚個性,畢竟 Nike 也選上他,與徐濠縈一起登上西隧出入口巨型廣告板上,激勵本屆香港馬拉松跑手,難得他未有理所當然地「自我明星化」。所有世界冠軍都有「未成氣候」的時期,而若果只有勝利者才有資格受訪,運動就沒有那麼熱血了。
談及多年長跑心態,Ivan 滔滔不絕,但又會適時停下,問問自己會否答得太散亂,拉開了話題;他對跑步的熱愛,毋庸置疑。可以想像由他與一群年輕跑手創辦的 Runaholic 是何等活力。本屆香港半馬拉松賽,Ivan 最後以 1:14:13 完成賽事,個人組別第 10 位。雖未達到他預期目標時間,但這位踏實型的跑手,肯定會繼續努力,奔向自己設定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