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跑の復興-Nike 公佈馬拉松革命企劃《Breaking2》詳細部署
怎樣將預計 2030 年才能突破的長跑成就,提前 13 年實現?
很多人說近年跑步風氣正盛,但拜讀蔡東豪的文章,才驚覺當其他運動紀錄不斷刷新時,認可馬拉松比賽最快完成時間(Fastest Marathoners on Record-Eligible Course)卻停留 2014 年 Dennis Kimetto 於柏林跑出的 2:02:57。而回顧過去 40 年,第 100 名完成馬拉松跑手的平均時間,由 2:30 以內跌至 2:40 以外,數據可能反映頂尖跑手水平下滑。當然有人爭拗現今馬拉松賽倍多於舊時,令精英跑手分散比賽爭遂獎金;但 1976 年奧運會男子馬拉松冠亞季軍均由白人包辦,這 40 年大批東非精英職業跑手加入,竟未拉高水平,可見絕大部份新增跑手人口,都以社交心態而跑。所以 Nike 的 Breaking2 企劃,甚有長跑革命的意味。
運動科學家普遍認為,長跑技術與裝備科技已經相當進步,要將最快時間推進至 2 小時內,相信要等 2030 年才會實現。而 Nike 鞋類研發副總裁 Tony Bignell 帶領科學團隊,與跑手及其教練團,正聯手衝擊這個概念。為此這個宏大目標,Nike 與運動員要怎樣籌備?為了更科學化地令運動員完成突破,Nike 緊密地於每位運動員的教練做好溝通之外,更精心為他們量身製作運動服及跑鞋:例如跑鞋著重足底緩震,因為這最直接影響運動員的身體、腳以至整個骨架,Nike 透過數據研究出每位運動員各自需要多大的緩震效能,亦研究如何利用緩震技術為他們提供動力踏出下一步;而服飾方面則關注了如何保持運動員的體溫減少能量流失,同時亦加入了空氣動力學,強調透氣性;Nike 更從不同的物料著手,由跑鞋到服飾都試過不同物料,不斷研究如何減輕跑步裝備的重量負擔,去令裝備成為最適合不同運動員的最佳重量。
目前為止,馬拉松最佳完成時間是在柏林,那裡亦是被認為擁有最平坦跑道的地方,所以除了運動員及跑步裝備之外,Nike 更悉心挑選最適合挑戰突破超越兩小時的地點:擁有最平坦的跑度,攝氏 10 度左右的最適溫度。而找尋天時、地利、人和三項重要因素均完美集合的一天將會是 Breaking2 項目最重要的關鍵。讀者可透過以下訪問,更詳細了解企劃。
你們為什麽選在 2017 年正式啟動 Breaking2 ?是否因為世界紀錄已經2年沒有被打破?你們想要在今年實現突破,是否還有其他特別的原因?
在 2017 年正式啟動 Breaking2 並沒有什麽特別的原因。事實上,我們已經為此努力了很多年。隨著科技的快速進步、科學知識的飛速增長、科技材料的不斷提升,僅僅是這幾點的結合,足以讓我們對Breaking2的成功充滿了信心。然而,無論最終是否能達成目標,我們都不能用成功或失敗來衡量,只不過覺得現在是時候向這個無畏的目標發起沖擊了。如果你永遠不去嘗試,就永遠也不知道我們能夠激發多少潛能。經過過去兩年的研究,我們認為已經掌握了足夠的知識和資源來啟動 Breaking2 。簡單來說就是謀定後動,蓄勢而發。你們是如何選擇運動員的?關鍵要素是什麽?
過去幾年里,我們在很多運動員身上進行了大量測試,其中主要關註三個關鍵因素。第一,是運動極限。我們稱之為 VO2max ,即在最高強度運動中需要消耗多少氧氣。一般來說,為了突破 2 小時大關,這對運動員的運動強度要求非常高。
第二,是跑步能效。跑步能效類似於汽車的能耗。從根本上說,跑步能效就是指你跑1公里需要提供多少能量,就馬拉松而言,是指運動員到底需要多少能量才能以最快速度跑完 42 公里。
第三點,就是在超長時間內可以維持的跑步強度。我們會對每個運動員都進行測試,顯然對他們來說,如果要在 2 小時內跑完馬拉松,就必須將速度維持在 21.1 公里/小時。那麽維持這一速度有什麽要求?這正是我們關註的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針對以上三個關鍵因素,我們對大量運動員進行了測試。這三個因素的最佳組合在我們選擇的三位運動員身上得了印證。我們就是通過這種方式選擇了三位運動員。你們的團隊如何幫助運動員進行破 2 的體能訓練?在心理狀態方面有給予了哪些支持?團隊如何幫助運動員樹立堅強的意誌以及打破紀錄的信念?
為了幫助運動員實現破 2 ,我們關註的因素很多。從運動員狀態的角度來說,與我們合作的運動員都會花費大量時間來和我們進行溝通。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和這些運動員建立起密切的關系,也要和他們的教練以及整個團隊建立更緊密的聯系。我們與運動員之間需要建立的是像家人一樣的關系。他們會分享自己的訓練指標,在此基礎之上,通過和他們教練地密切合作,我們能夠為教練和運動員提供更好的建議,來幫助他們達到挑戰的最佳狀態。
鑒於這 3 位運動員的背景以及自身優缺點各不相同,我們在制定訓練日程的時候如何確保他們能在同一天達到巔峰狀態,從而突破 2 小時大關?我們如何評估運動員狀態的變化,以確保他們按照日程進行訓練和恢複?
基本上,我們會和運動員及教練保持密切的溝通和交流,他們會及時和我們分享信息,通過他們的分享我們便能夠收集到這些運動員的數據。例如,他們到底在哪里跑步、他們跑得有多快、他們跑了多久等等所有能夠影響到他們訓練日程的因素。收集這些信息以後,我們會和教練共同進行研究。耐克以及我們團隊的目標不是變成運動員的教練,而是與他們的教練合作,並提供我們確信可以幫助他們達到最佳狀態的信息。我們就是想要讓一切工作盡可能簡單。我們背後有一支進行數據分析的專業團隊,讓我們能夠定期給他們的教練提供關於可選訓練內容的最新信息。關於配速員,我們如何實現讓 3 名運動員在同一天完成破2?
我很高興你提出這個問題,因為這就是我們的主張。每位運動員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位運動員都有自己的需求。在跑鞋方面,我們認為每個運動員都應該擁有一雙為他們量身定制的跑鞋。這和他們的訓練方式一樣,每位運動員都將擁有一個專門為其定制的配速員策略或修整策略,所以在這點上,我們不一定需要給出建議。當然,基於我們收集的數據,運動員會和他們的教練一起接受我們定制化的訓練建議,進行訓練。
我認為這對我們理解如何與不同運動員合作很有幫助。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很想多了解一些關於創新的內容。我們如何依據運動員的偏好和習慣為運動員提供最適合他們的跑鞋和服裝?Breaking2 的跑鞋會有什麽特別之處嗎?是否會為此推出一個全新款式?我們在跑鞋上應用了哪些科技?跑鞋的重量範圍大概會是怎樣的?
運動員穿在身上的衣服或鞋子會有非常明顯的個人化特征,能夠在這方面幫助到這些運動員是一件很棒的事。我們能夠讓他們嘗試多種不同的設計,有些設計會感到更舒適,這就是一個優點;或者有些設計可能不那麽舒適,但也許有其他優勢。因此,通過這些嘗試,運動員們可以自行選擇他們喜歡的設計方向。當我們在設計裝備的時候,我們會優先考慮跑鞋,再進行服裝的設計。從跑鞋角度來說,由於你要跑 2 個小時,跑完 26 英里,也就是 42 公里,因此,在跑鞋的設計上有 3 到 4 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首先,是足底的緩震,這可以保護身體和腳,同時還能保護肌肉和骨骼乃至整個骨架,保證你更有效地奔跑。因此,必須研究出每位運動員最適合多大的緩震來保護他們。反過來說,我們也需要研究出我們能夠為每個運動員提供多少動力支持,從而幫助在他們每次著地時能像彈簧一樣,推動他們踏出下一步、再下一步,幫助他們提高跑步效率。
第三點,是重量。奔跑過程中,負重越少越好。我們研究緩震,我們研究動力支持,我們當然也研究重量。我們一直在研究各種不同的材料,在幫助我們推動運動員前進的同時保持極致的輕盈。接下來還要考慮心理層面的問題。當你制作一雙鞋或一件服裝的時候,必須謹記,運動員會將這些裝備視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視為自己的夥伴。在想要什麽樣的鞋子和服裝方面,運動員們為我們提出了主要的需求,包括顏色、外觀,擁有自己想要的裝備真的能為運動員在挑戰中提高自信。這就是我們在跑鞋方面的給出的答案。
至於服裝,在設計時我們會重點關註幫助運動員保持體溫恒定這一點。就是讓運動員保持最佳體溫,避免能量浪費。我們正試著通過不同的肘部材料降低運動員的體溫,此外還將應用到空氣動力學,因為當你要跑完42公里時,任何能夠增強透氣性的面料都能幫助你提高跑步能效。這些都是重中之重。
我們在緩震、動力支持以及水分和空氣動力學方面都應用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創新。我還不知道跑鞋的最終重量,而且輕盈也並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適合每個運動員的最佳重量。從環境角度來看,你們認為對 2 小時完賽馬拉松來說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麽?是跑道、天氣、海拔還是其他因素?對於最佳的破紀錄環境是否有了初步的結論與我們分享?是高海拔訓練、低海拔比賽?還是“住得高,訓練得更高”?你們是否能夠更加深入地說明一下跑道這部分?
我們都知道,最理想的跑道應該是平原。目前為止,最快的世界馬拉松紀錄產生在柏林,那里被視作最為平坦的跑道之一,但我們正在尋找比柏林更加平坦的跑道。我們已經找到了最佳的破紀錄跑道,並且已經開始進行相關手續的辦理,以確保該跑道可以獲批為正式跑道,且不會因為太多下坡之類的原因而違反賽事規則。因此,滿足足夠平坦的條件,才是我們正在考慮的最佳跑道。
至於環境,我們要確保運動員能夠及時散熱。我們正在尋找可以最大限度實現這一目標的環境。根據目前的研究表明,對於馬拉松來說,10 攝氏度左右是最佳溫度。因此,我們尋找跑道的地方也必須滿足此溫度條件。我們正在做一件很獨特的事,就是尋找一個時間段,讓我們能在這段時間內選擇濕度、溫度和環境等所有條件都最合適進行挑戰的一天。總的來說,我們需要足夠平坦的跑道,並且需要確保挑選出最適合進行挑戰的一天,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成功幾率。
至於高海拔訓練,我們並不會讓運動員們離開他們平時的訓練環境。也就是說,他們如今正在肯尼亞、厄立特里亞和埃塞俄比亞進行訓練。我認為他們的大多數訓練地點都會作為我們挑戰地點海拔高度的考慮要素。我們會挑選和他們日常訓練相近的海拔進行挑戰。大多數運動員都會在固定的海拔進行日常訓練,他們不需要在高海拔居住、低海拔訓練,他們幾乎都在同一海拔生活和訓練,大概是在 5000-8000 英尺之間。因此,這並非高海拔生活、低海拔訓練。重要的是需要在合適的海拔生活和訓練。如此一來,才能保證在進行高強度訓練的同時避免高原反應。你認為 2 小時內完賽馬拉松在馬拉松歷史上的意義是什麽?這對普通跑者來說意義何在?
我認為其意義不在於是否證明了人類的潛能,以及人們認為其是否可行、或者說從生理上來說是否可能得到實現。我認為所有極限的新突破都會激勵更多人去努力突破他們自己的極限。這將會是很多不同的極限。但我認為,我們想要做的正是激勵人們走出家門,健康生活,激發他們的內在潛力。
重點在於把自己推向潛能的極限,並讓自己意識到這些極限。如果不去嘗試,就永遠不知道你有多大的潛能。我想這正是我們啟動這個項目的原因。如果你不把自己推向潛能的極限,你將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我認為這正是我們最想要挖掘出來的東西。這不僅是突破極限的問題,從耐克的角度來看,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真正理解其意義。然後我們就能用從嘗試突破極限中學習到的所有知識來幫助所有運動員。想象一下,我們可以提高跑步能效,也就是跑步所需要的能量。我們可以將這些知識運用到整個跑者群體中,幫助所有人在出門跑步的時擁有更好的跑步體驗。此外,能讓大家更容易地參與到跑步和運動當中,是我們最重要的動力。體能恢複是項目進程的關鍵所在,那麽我們要如何安排運動員的恢複訓練,並幫助他們提高恢複質量並更好地預防損傷?還是像我們剛才在訓練部分所說的,每位運動員都會通過他們自己的教練來尋找最佳解決方案?其次是在項目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營養問題,我們是否與其他領域的專家進行了合作,比如營養師等?
體能恢複是影響運動員比賽表現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們在他們的訓練過程中為損傷恢複預留了很多空間。至於平時,他們在訓練間隙要如何進行恢複?運動員會為我們提供數據信息,我們的數據分析團隊會對這些收集自運動員及其教練的數據和信息進行研究分析。通過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他們為跑步消耗了多少,以及他們面臨多高的疲勞度。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及時給教練和運動員提供反饋,就其可能需要的恢複程度提供指導。
基本上,我們會從數據的角度來幫助教練了解恢複的具體需求。無論訓練還是營養方面,我們都會與每個小組,即每個運動員的團隊開展合作。我們已經針對他們如何增強恢複提出了一些建議。另外,我們還提供了一些關於在運動後攝入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基礎建議。由於運動後 30 分鐘是為身體攝入營養的關鍵時段,我們著重在這一方面給了相應指導。在營養師或恢複和營養領域的專家方面,我們已經和一位科學家展開合作,並共同解決任何營養以及如何改善營養方面相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