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之光-《北京折疊》獲 Sci-fi 寫作國際最高殊榮 Hugo Award
故事在「按照等級,人類活動時空被規劃成 8 小時、16 小時與 24 小時」的設定下開展,科幻小說迷不容錯過!

Sci-fi 小說愛好者一定記得劉慈欣以《三體》獲 Hugo Award 選為年度最佳 Best Novel,成為首位得獎的華人作家,轟動文壇,推動華文科幻創作。然而,《北京重疊》是在相關熱潮出現之前,天津作家郝景芳在 2012 年推出的。《北京重疊》故事設定人類在大政府嚴格規劃之下,分為 3 個階層, 分別生活在不同空間;第 1 空間的 5 百萬人每日享有 24 小時,過後大地折疊,另一面由第 2 與第 3 空間共享,前者人類獲分配 16 小時,後者只有 8 小時,然後大地再次折疊,回到第 1 空間,週而復始。主角老刀是第 3 空間垃圾工,為保兒子接受昂貴教育,以身犯險替不同空間的人送信,由此透視各階級運作。清華大學畢業的她,先修物理再於經管學院深造,《北京重疊》構思並不複雜,故事卻相當紮實,縱使郝景芳只用 3 天寫完初稿。故事設定帶著《The Hunger Games》、《Divergence》甚至《Inception》的影子,但 Hugo Award 評審認為《北京重疊》潛藏更重大的意義,而且高度表揚優美如詩的行文,因此才能擊敗驚慄大師 Stephen King 的《Obits》獲獎。這點要歸功《北京重疊》的翻譯者劉宇昆。劉慈欣的《三體》,也是由劉宇昆所譯,《北京重疊》會推出英語版本,也是經劉宇昆相中並策劃,而業內人看中英版本後,都讚嘆翻譯精妙。
在 Hugo Award 頒獎禮上,郝景芳表示早就考慮以甚麼心情出席落選者派對,這是身為科幻小說作家不排除任何可能性的性格,平時參加同好會,討論的話題包括應對外星人策略與平行時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