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律師解畫 - 樂迷集體控訴 Kanye West 詐騙
負債 5 千萬美元的 Kanye West,又添催債箭?!

紐約執業律師 Jessica Meiselman 專責娛樂知識版權,以下是她對 Kanye West 與 Tidal 集體訴訟案的詳盡分析。
My album will never never never be on Apple. And it will never be for sale… You can only get it on Tidal.
— KANYE WEST (@kanyewest) February 15, 2016
《The Life Of Pablo》正式發表的一天後,Kanye West 在 Twitter 發表上述言論,令本來只有 1 百萬用戶的 Tidal,在大碟登陸一個月後招來 2 百萬新用戶。但 6 星期過後,樂迷發現發表於 2 月 14 日的大碟,竟然出現在包括 Spotify 與 Apple MUSIC 等平台,甚至 Kanye West 在個人網站公開販賣,Justin Rhett-Baker 不齒 Kanye West 的所作所為,遂與律師行 Edelson PC 聯手進行集體訴訟,透過法庭向 Kanye West 與 Tidal 追討大約 5 百萬美元損失。
Jessica Meiselman 解釋,集體訴訟(Class Action Lawsuit)適用於控訴相同的群體,通常個別蒙受損失較低,所以透過集體訴訟追討以分擔高昂訴訟費,勝訴後平均攤分賠償金。這次訴訟中,只要在 2016 年 2 月 15 日至 2016 年 4 月 1 日登記成為 Tidal 用戶或再續 Tidal 會藉,並在首 24 小時內收聽《The Life Of Pablo》,就有資格追討損失。控訴前題是要證明 Kanye West 與他有股份的 Tidal,企圖以《The Life Of Pablo》的獨家播放權為餌,誘騙樂迷登記成會用戶,提高 Tidal 的用戶人數獲利。而眾所周知,用戶數字是網上平台的最大資產,而若 Tidal 利用個人資料進行其他商業活動,亦自然計入登記用戶的損失之中。
2014 年成立的 Tidal,母公司本為瑞典與挪威合資的 Aspiro,2015 年 3 月由 Jay-Z 與一眾樂壇巨星收購。平台以音樂人福址出發,透過獨家原音音樂與 MV,號召一班有良心的樂迷付出較高的月費,令台前幕後不同曲風的音樂人,得到有尊嚴的回報。不設免費會藉的 Tidal 剛成立時,的確得到一眾對「設免費會藉的音樂平台」反感的歌手支持,遺憾崇高理念不敵現實,一年後會員人數只由 580,000 微升至 1 百萬,並有傳財政不穩。故《The Life Of Pablo》的獨家播放權,一個月免費試用期加 6 星期後對外開放《The Life Of Pablo》給所有平台的手法,的確有詐騙陷阱之嫌。而控方律師亦將會引用 Kanye West 當日在 Twitter 發表欠債 5 千萬美元與名氣身價論,進一步證明他透過人氣測試推高所有合約身價等。
有關這宗訴訟的更詳細資訊,大家可在 Complex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