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三月,一年一度的 Air Max Day 進入倒計時,一場全球範圍內的 Nike Air Max 慶生活動即將盛大開啟。今年的主角是迎來 25 歲生日的 Nike Air Max BW,而對於又名 Air Max Classic 和 Air Max IV 的「Big Window」來說,2016 亦是「正名之年」。在 Air Max 家譜中,相較 Air Max 1、Air Max 90、Air Max 95 等 ICON 鞋型,Air Max BW 的人氣卻大相逕庭。儘管 Air Max 之父 Tinker Hatfield 曾在採訪中表示:「每一次新款 Air Max 設計都試圖超越先前的成功。」但很顯然,Air Max BW 並沒有完成這一使命。那麼,「Big Window」從面世之刻起是否就已經註定了此般命運?或是歷史會為它的「不公平」待遇買單?
1 of 3
2 of 3
2005 Nike「History of Air」Powerwall
3 of 3
Nike Air Max 90 與 BW 共用氣墊
images: sneaker freaker issue 28
「迷失」的困境
首先,讓我們乘坐時光機回到 Nike Air Max BW 誕生年份 1991 年。眾所週知,1991 對於現今流行文化版圖的形成至關重要。同年中,萬維網(World Wide Web)正式向公眾開放;Nirvara 發佈了世界流行音樂史上的經典之作《Never Mind》專輯;《Terminator 2 :Judgement Day》震憾上映;還有,Michael Jordan 贏得了個人第一枚 NBA 總冠軍戒指。你可以牽強地把造成 BW 低落人氣的原因歸於這些潮流大事件搶盡了所有風頭,但這毫無疑問是自欺欺人。1990 年,整個球鞋圈被 Air Max 90 的「那一抹紅」和心形後跟飾片迷得神魂顛倒;而在 Air Max BW 誕生後,Air Max 180 又在同一時期推出,相比「可視大窗」,180 度可見氣墊單元完成了「秒殺」。在兩款革命性鞋型的「前堵後追」下,Air Max BW 的尷尬處境可想而知。
當然,就此為 BW 戴上「生不逢時」的帽子也未免太片面,我們不妨也從其自身上找問題。當年,Air Max BW 被 Nike 定位於拓展國際市場,本應在宣傳陣勢上大展身手,但只等來零星雨點。反觀 Air Max 180,Wieden + Kennedy 公司不惜力邀 Ralph Steadman、Charles Anderson、Andre Francois、Takenobu Igarashi 與 Alfonse Holtgreve 五位插畫師和設計師打造了驚豔眼球的折頁海報,甚至動用 David Cronenberg 導演大手筆電視廣告。以此來看,Swoosh 的宣傳重心亦是造成 Air Max BW 備受冷落的原因之一。即使在 2005 年,Nike 首次啟動致敬 Air Max 歷史的大規模企劃,推出每款發售 144 雙的「History of Air」Tier0 頂級限量系列之時,Air Max BW 也未能受到 Nike 青睞。
1 of 3
2 of 3
元年 Air Max BW Persian 配套 Nike 國際宣傳手冊
3 of 3
元年 Air Max BW 鞋盒
images: sneaker freaker issue 28
「紫羅蘭」救贖
在此,請不要誤解我們認為 Air Max BW 一無是處,或「責備」Nike 對於其他 Air Max 鞋型太過「偏心」。從人氣、甚至是地位層面論,「Big Window」也許身處冷宮,但它仍然像其他 Air Max 鞋款一樣各司其職,傳承著 Air Max 家族的品質精髓。作為 Air Max BW 元年首發配色,紫羅蘭 Persian 設計可謂憑一己之力鑄就起 Air Max BW 在球鞋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本身也被公認為 Nike、甚至是整個球鞋歷史文化長河中的至尊之作。元年發售之時,鞋款配有 Nike 國際宣傳手冊,上面附有鞋款科技說明信息和主題配套服飾圖;此外,橙色盒蓋與「OFF-WHITE」即視感的條紋盒底包裝至今仍讓無數骨灰級鞋迷津津樂道。除去今年,嚴格來講,Persian 元年款至今只被復刻過 5 回,分別於 2000、2003、2005、2008、2013 年推出。而 2000 年款被認作最與元年版相近的設計,之後的復刻在氣墊窗口有著或多或少的改變,甚至在廓形上漸漸遠離元年款的圓潤外觀。
因此,Nike 在 2016 年 Air Max Day 來臨之際首發 Air Max BW Persian OG 配色可以說是意料之中,而它也吹響了 Air Max BW 踏上 2016 正名之路的號角。相比之前不溫不火的宣傳陣勢,Air Max Day 無疑會對 BW 的崛起鼎力相助。此外,在當下時尚環境下,BW 的振興步伐甚至還會加速前進。針對這一點,我們得從 BW 與 Gabber 文化之間的一段「秘史」談起。
1 of 3
2 of 3
3 of 3
Tom Nijhuis 1995 年系列
Gabber 文化助推 BW 崛起
面對「Gabber」一詞,相信很多人對它有些陌生。其作為一種亞文化,融合了 old school Hip-Hop 與英國 Skinhead 文化,在 90 年代的荷蘭與比利時極為盛行。Gabber 的「虔誠信徒」稱自己為 Gabbers,平頭、Bomber 夾克、豔色 Track 運動裝、Air Max BW 是他們最具辨識度的風格造型。就如 B-Boys 對擁有 Fat Lace 的 PUMA Suede 鞋款情有獨鍾,Air Max BW 比當時其他球鞋更為厚實的廓形深深吸引了 Gabbers。而這些 Gabbers 也擁有著屬於自己的風格追隨者,其中不乏 Tom Nijhuis、Gosha Rubchinskiy、甚至是 Raf Simons 這樣的「Big Name」。
比利時人 Raf Simons 個人同名品牌 2000 年春夏系列「SUMMA CUM LAUDE」就以 Gabber 文化為靈感打造,其與 Willy Vanderperre 在 2014 年《032C》雜誌中合作的造型特輯亦彰顯出強烈 Gabber 元素。另外,不久前 Carhartt 與底特律 Techno 樂傳奇人物 Moodymann 推出聯名服飾系列也證明了 Gabber 文化在當今潮流世界中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要知道,Gabber 樂就是底特律 Techno 樂的「衍生物」。還有現今人氣爆棚的俄羅斯設計師 Gosha Rubchinskiy,Gabber 基因遍佈於他的作品中,在發布 2014 春夏系列之時,還力邀 DJ ZHIT VREDNO 專門打造了 Gabber 樂 Mixtape。毫無疑問,Gabber 文化在時尚界愈發明顯的作用力將會讓 Air Max BW 發出前所未有的奪目光芒。如果你在未來時裝周的秀場外看到 Raf Simons 或 Gosha Rubchinskiy 服飾穿搭 Air Max BW,請不要驚訝。
1 of 3
2 of 3
3 of 3
荷蘭 Gabbers
借力 Grime 成為新「AF1」
那麼,Air Max BW 與亞文化的淵源僅是如此嗎?當然不是。就在上週,Skepta 於 Instagram 宣佈與 Nike 聯手推出名為「Blacklisted」的合作 Air Max BW 。在此之前,鞋款的聯名企劃寥寥無幾,也只有與藝術家 Stash、遊戲機品牌 Nintendo、以及英國球鞋名所 size?的聯名款讓人記憶猶新。最為重要的是,此番企劃可謂預示著「Big Window」將要書寫全新亞文化篇章。這一次,Grime 成為奪目無比的大標題。
作為一個相對年輕的音樂種類,Grime 誕生於 2000 年初的英國。其發展道路可以說與 Air Max BW 一樣「坎坷不平」。就如 BW 得不到 Nike 的重視一樣,Grime 亦不被英國樂壇「正眼看待」。當全世界都在抱怨「白色」奧斯卡之時,全英音樂大獎(BRIT Music Award)也因對 Grime 音樂、甚至是「有色人種」藝人的不公招來此起彼伏的抱怨聲。甚至 BRIT 最愛、獲得八次提名的 Lily Allen 都為 Grime 大抱不平。更為諷刺的是,英國人自己的音樂還需要 Kanye West,一個「外國人」,來讓 BRIT 正眼相看。Ye 在去年集結了所有英國 Grime 藝人登台演繹《All Day》,其中包括 Stormzy、Jammer、Novelist 等代表人物。而身為當今 Grime Rap 的宣傳大使、Boy Better Know 音樂廠牌的「指揮官」,Skepta 也在當中。
這位將 Drake 招致自己旗下的 Grime 領軍人物得到 Nike 所拋橄欖枝,著實證明了 Swoosh 品牌的先見之明,因為 Grime 在大眾範圍內獲得聲名顯赫之地位只是時間問題。與此同時,此次合作企劃也可以看出 Nike 對小眾音樂刺激鞋款宣傳、甚至是銷售力作用的充分認可。其成功案例在 Swoosh 歷史中絕不占少數:Nelly 的《Air Force Ones》歌曲就直接刺激鞋款銷量飆升;當 MTV 頒獎典禮上播出 Fat Joe 一口氣買下 24 雙 Air Force 1 視頻之後的第二日,美國很多店鋪的 Forces 瞬時售罄。可以想像,如果 Skepta 與 Drake 同時穿著 Air Max BW 登台獻唱,鞋款的人氣和銷售力無疑將一飛沖天。
1 of 4
2 of 4
3 of 4
4 of 4
回首 Air Max 家族 29 年歷史,並不是所有成員都可以像 Air Max 1、90、95、97 那樣成為聚光燈的焦點。但每一款鞋型都肩負著傳承家族品質的神聖使命。就像承辦一場音樂會,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主唱站在舞台最前端,成為無數觀眾尖叫的對象。但如果離開了伴唱、伴舞、樂隊、甚至是幕後職員的默默奉獻,震攝眼球與雙耳的視聽盛宴絕對無法呈現於眾。Nike Air Max BW 和其他如 Air Max Burst、Air Max²、Air Max Deluxe、Air Max 2000、Air Max Majikan、Air Max Specter 等鞋型一樣,就身職音樂會中默默奉獻的角色。但沒有人可以否定或忽視它們的作用和地位。無論是美學標準,還是實際銷售力,又或是在潮流文化中的受追捧度,統統都不可以當作對 Air Max 鞋型分級的依據。因為 Air Max 家族不是一座金字塔,它是一座承載 Nike 歷史、甚至是運動鞋科技發展史的博物館,每一段章節、每一處細節都值得慢慢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