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搖滾巨星 David Bowie 回顧特集
一代巨星之隕落。

英國殿堂級搖滾巨星 David Bowie 於週日不敵癌魔離開人世,享年 69 歲。一代巨星之倒下,全球樂迷甚至英國國首相卡梅倫等政要與歐美演藝界名人紛紛致哀。David Bowie 縱橫樂壇 40 多年,對近代音樂和流行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年輕時將次文化帶入流行文化音樂、時裝、電影各藝術範疇,其性別模糊的造型,華麗搖滾風格,帶領整個英倫音樂文化潮流前進,影響更無遠弗屆,在香港已故著名影星張國榮、梅豔芳身上亦不難發覺 David Bowie 的影子。現在讓我們籍著回顧 David Bowie 生平的偉大事跡,向這為大師作一悼念。
張國榮曾經在倫敦留學,大受當時英倫文代所影響,在電影《烈火青春》中,有一幕拍到他的房間,貼着一張 1977 年 David Bowie 的海報,戲中正談述他對 David Bowie 的喜愛 。
從太空而降的奇才
在 1969 年秋天, David Bowie 被電影《2001 太空漫遊》深深震懾,以阿波羅十一號登月任務為靈感,寫下了經典歌曲《Space Oddity》,隨即打入英國單曲排行榜前五名,當時 BBC 更用上此曲作為阿波羅十一降落時的配樂。此曲最近更出現在電影《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和港產片《那夜凌晨我坐上旺角開往大埔的紅 Van》中,再次成為網上熱播的歌曲。歌詞講及太空人 Major Tom 的太空船機件故障失事的過程,亦有人認為這是暗喻 Major Tom 其實是一名癮君子並因吸毒過量而產生的幻覺。
1973 年 Ziggy Stardust 巡迴演唱會的舞台服,靈感源自日本暴走族,由日本人Kansai Yamamoto 所製作。
英倫搖滾之先驅
在 1972 年,David Bowie 推出概念性大碟《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並化身成為外星人 Ziggy Stardust,其名字來自一個同名裁縫店,無論在音樂和造型上都帶來破天荒的改變,造型誇張怪異,加上光怪陸離舞台服飾,掀起華麗搖滾之風潮,更宣稱自己是雙性人。在 Ziggy 的時代,David 得到了全英國狂熱崇拜,為英國樂壇展開新的一頁。
在1979 年,David Bowie 邀請到德國歌唱奇才 Klaus Nomi 到 Saturday Night Live 節目中同台表演《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和《Boys Keep Swinging》,將當時 Nomi 的實驗性古典舞曲曲風和技藝式表現方法融入到自己舞台,並嘗試學習 Nomi 穿著方式和唱腔,開啓成為 70 年代末 New Wave 熱潮之先河。
1973 年唱片《Aladdin Sane》封面,臉上的閃電妝至今仍是經典 Style Icon。
1977 年另一經典的《Heroes》唱片封套。
在 David Bowie 整個音樂創作生涯中,不斷探索電子音樂、跳舞音樂、金屬音樂等類型,曾經出現於 The Konrads、The Hooker Brothers、The King Bees、The Manish Boys、The Lower Third、The Buzz、The Riot Squad、The Hype、Tin Machine 和 Tao Jones Index 樂隊中。在 1996 年更登上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讚譽為「搖滾樂界最前衛的先驅和未來主義者」,其成就在音樂界備受肯定。
表演藝術的革新者
其後,David Bowie 將其表演天份發揮於 Off-Broadway(外百老匯)音樂劇中,頻頻在美國紐約市模較百老匯音樂劇小型的劇場演出,最令人難忘的莫過於由 Walter Tevis 經典科幻作品《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所改篇的《Lazarus》劇場,此劇其後更成為 David Bowie 最後一張大碟《Blackstar》中之絕響。其後 David Bowie 更真正踏上百老匯舞台,在 1979 年參與演出《The Elephant man》飾演「像人」John Merrick。
在 1988 年,David Bowie 參與 Martin Scorsese 的電影《基督的最後誘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這電影改編自 Nikos Kazantzakis 在 1960 年代所寫的同名小說,由平民角度講述耶穌基督的一生,並深入描寫了他所受到種種誘惑,內容與傳統宗教觀點大相径庭,引起了極大爭議,此書其後更被梵蒂岡列為天主教禁書,而 David Bowie 在電影中正飾演判處耶穌釘十字架的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總督彼拉多,成為當時保守人士爭論的對象。
網上音樂之前瞻性啟示
除了音樂和表演,David Bowie 同樣是關注於科技發展,在 1998 年,他成立了自己的 ISP(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公司,名為「BowieNet」,提供全球各地的高速互聯網服務,每月收費 $19.95美元,更通過網絡直播他和好友 Jesus and Mary Chain、The Specials、Spacehog 和 The Rolling Stone 的獨家表演內容,比起蘋果更早通過網絡推動音樂。
告別作《Blackstar》
在 2000 年 David Bowie 得了心臟病,康復後大幅減產,3 年前他製作了 10 年以來製作的第一張專輯《The Next Day》。在他上週 69 歲生辰同日推出最新大碟《Blackstar》隨即佔據英國及美國 iTunes 銷售榜的 Top 3,可見其影響力,當中《Lazarus》一曲 MV 中,David Bowie 蒙上了眼罩在病床中掙扎的片段有如他在現實生活與癌症搏鬥的情景。正如他在訪問中所言:「我這一生只關注相同的主題,我所選擇的文字與主題都與死亡、孤立、離棄、恐懼、焦慮有關。」最後,David Bowie 的確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