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iness Insider》披露 adidas 受困於招募員工前來德國 Herzogenaurach 鎮總部工作
四天之前,原 Nike 資深鞋履設計師 Marc Dolce、Mark Miner 與 Denis Dekovic 的「跳槽事件」一下成為了眾人紛紛議論的熱點話題。而就在今日,《Business



四天之前,原 Nike 資深鞋履設計師 Marc Dolce、Mark Miner 與 Denis Dekovic 的「跳槽事件」一下成為了眾人紛紛議論的熱點話題。而就在今日,《Business Insider》發佈的一篇關於 adidas 員工招募困擾的文章似乎讓所有人對這次「跳槽事件」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眾所週知,在今年 1 月到 8 月的美國市場中,adidas 的銷售同比下滑近 30%,被銷售同比上漲達 20% 的 Under Armour 一躍超過,而 Under Armour 也因此代替 adidas 成為了全美第二大運動品牌。相比于在波特蘭大本營擁有近 8500 名員工的 Nike,adidas 不足 1000 名在波特蘭美國總部的員工顯得是如此勢單力薄,其似乎可以解釋 adidas 在美國市場中銷售份額下滑的一部分原因,但實際上遠遠不能說明問題所在。對 adidas 更加不容樂觀的是,儘管現在在 Herzogenaurach 鎮總部工作的 adidas 員工將近有 3900 人, 但對於吸引世界上最頂尖的設計師來到這個以農業為主的小鎮上工作任然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這大大影響了 adidas 擴大自己的設計團隊、招募設計人才。對於那些優秀的設計師來說,像柏林、阿姆斯特丹、倫敦這樣的歐洲大都市才是他們的首選(如果他們選擇來到德國或歐洲其他國家為 adidas 工作)。甚至有前 adidas 員工用 「極度無聊」的詞彙來形容在 Herzogenaurach 鎮的工作和生活。對於在美國形成可以和 Nike 抗衡的基地規模並非一日之談,如何阻止在北美市場上的下滑趨勢才是眼前首要問題。真對這個棘手的重任,剛剛接管過 adidas 全球全球發展總監的 Eric Liedtke 立馬任命 Paul Gaudio 成為了全球項目創意總監,并委派他從 Herzogenaurach 搬到了波特蘭,試圖扭轉頹勢。Gaudio 不負眾望,之後就促成了 Nike 「三叉戟」集體跳槽 adidas 的事件。而 adidas 也為他們的到來將在在紐約布魯克林成立一個設計工作室,試圖發起美國市場的「絕地反擊」。也許對於在 1949 年就隨 Adi Dassler 植根于此的 adidas 總部來說,「地理問題」將是一個長遠的憂慮,如何在國際大都市中安設機構吸引設計人才也許將是今後品牌發展的關鍵所在。如果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在 Business Insider 官網上在線閱讀這篇深度文章。